APP下载

浅谈摄影教育在综合性高校的发展方向和教学侧重

2016-07-13王今野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300384

大众文艺 2016年18期
关键词:综合性摄影课程

王今野 (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300384)

浅谈摄影教育在综合性高校的发展方向和教学侧重

王今野(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300384)

每当我们提起摄影,都不禁要从摄影的历史论起,即便是综合性大学的摄影教育也无不例外。自一八三九年的八月十九日起,法国人达盖尔的摄影银版术被正式宣布,这一轰动性的新闻立即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变革——大众的好奇和画家身份的摇摇欲坠。而在当今工业化的文化思潮中,摄影也在不断的被推拉与考验,时而客观、时而虚拟;时而具有实用性、时而又可以成为置放在偌大博物馆中的艺术品;同时它时而归属于集体、时而又转换于私人。摄影技术的普及与简化,同样也使得这门学科出现了严重的两级分化。泛滥的读图时代无时无刻不在充斥着我们的眼球,这就对拍摄与解图做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更是对高校摄影的教学任务提出了任务所在。

摄影教育;学科;发展方向;教学侧重

每当我们提起摄影,都不禁要从摄影的历史论起,即便是综合性大学的摄影教育也无不例外。自一八三九年的八月十九日起,法国人达盖尔的摄影银版术被正式宣布,这一轰动性的新闻立即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变革——大众的好奇和画家身份的摇摇欲坠。而在当今工业化的文化思潮中,摄影也在不断的被推拉与考验,时而客观、时而虚拟;时而具有实用性、时而又可以成为置放在偌大博物馆中的艺术品;同时它时而归属于集体、时而又转换于私人。总是,当代性、客观性、典雅、甚至低俗、政治、历史、科学都可以与摄影有些紧密的关联。回溯摄影的过往,从诞生到现在已历经了近二百年的洗礼,从最初的传统工艺银版术到银盐时代的迈进,伴随着化工与科学技术的推波助澜,如今摄影早已在数字影像时代大踏步的前行,并且已经完全融入到了人类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现如今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媒介之一。同时,它也大大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改变了人类的视觉史。

现如今,摄影技术的普及与简化,使得这门学科出现了严重的两级分化。泛滥的读图时代无时无刻不在充斥着我们的眼球,这就对拍摄与解图做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更是对高校摄影的教学任务提出了任务所在。谈到高校的摄影教学任务,我们可以粗浅的归类为美院类摄影教学和综合性大学的摄影方向,甚至是国内与国外的对比与划分。笔者也是想就此机会通过他们之间的差异与共性来浅谈摄影课程在非艺术类院校里的培养方向和教学侧重,对此作出求同存异的客观分析。

如今随着国家对实用型人才的广泛提出和大量应用,综合性大学摄影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非同艺术类院校对摄影学术性与艺术性的专研,综合性大学的摄影系则更应趋向于一种实用性和综合性的拓展。以本科摄影教学为例,除了开设传统课程,像摄影用光、构图、新闻摄影、商业摄影、艺术摄影以及史论方面的必修课程之外,对多元化和跨专业领域的涉足也应是课程的任务所在。比如摄影与印刷设计的联系;平面摄影与动画电影之间的共性;摄影与环境设计、工业设计之间能带来怎样的转换和互利;甚至是摄影与文学、科技、医疗、自然、动物、政治等建立起来的点点滴滴,这些都是当今我国摄影教育,尤为综合性大学摄影教学所要触碰的任务与问题。为了弥补传统摄影教育中的一些空缺以及国家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使得综合性大学的摄影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要做到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也迫在眉睫。

在摄影教学往更广阔方向发展的同时,人们对摄影本体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也愈加深入,多元化与专业化的课程并置,更应是中国当下综合性大学摄影专业授课的新貌,其中更应不失讲座、研讨会、互评或一对一讨论等形式。虽然每所院校的摄影课程设置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但究其宗旨都是培养学生在摄影实践中的相关技能,以及通过本专业和所受其他教育所辐射到的相关领域。因为作为综合性大学摄影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并不能确保全部找到对口单位,而当你不能站在一线摄影师的位置时,那么幕后的大量图片排版和文字编辑工作则需要有摄影修养和文学基础的人才方可兼顾得了的。其实,这不单单是对综合性大学摄影专业学生提出的要求,更是对所有院校、学科以及全社会提出的挑战。

当然,在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学中我们也可多借鉴参考国外的教学模式和对摄影课程的设置。比如德国的杜塞尔多夫学院,英国的伦敦艺术大学以及法国的阿尔勒国立高等摄影学院等。这里以文化更为开放和多元化的美国摄影教育为切入点。旧金山艺术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就是一所非常有代表性的跨学科院校——所有的课程可以开放性的学习,这种选课体系打破了科系之间的界限,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和蓝图规划进行有目的性的学习和实践。其实这种对学科间界限的打破,不仅适用于美院,更应在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展开教学;不单单适用于国外,更是我国教育体系应该跟进和补充的方向。好比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其中的门摄影课程——“城市景观”,这门课程主要探讨电影中地域性与政治、文化、城市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仅是对摄影的延伸,更是对电影文化语境的探讨。在授课时老师会选择地域性特点强烈的电影进行播放,尽管看的是电影,但讨论的内容除了摄影手段在电影语言中的应用,更多的是集中在对政治学、全球化问题、宗教种族问题、经济学以及类型学等问题上的延展性话题。正是这种课外知识的补充和文化观点的扩张,才将使得摄影专业学生很好的填补本学科的局限性。

此外,我们也可建立一种小组或一对一讨论的授课形式,由一位老师带领三到五人为一组,通过在小组内展示并互相评论的方式来推动作品的进程。同时我们可以将讨论划分为三个体系——教师、同学和个人。教师的职能是参与性的指导,在讨论中适时的提出一些问题、难点或建议,而非全盘给予;至于同学间的互评,则是对自己或小组其他成员的作品给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久此以来便会形成一种理性的、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一方面在沟通中可以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语言表达能力,甚至是团队协作精神,这些无论是对今后的专业实践还是人际关系的处理上都有着潜在的影响。

回顾笔者的美院求学经历,再审视当下在综合性高校的就职体验,共性是有的,差异更是有目共睹的。因为面向学苗的不同,课程的侧重和调整当是教学研究中的首要任务。作为一名摄影系教师,以近期本系课程《印刷设计与制版工艺》为例,这类课程的开设,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与摄影相关的知识链条。整套课程涉及到软件应用photoshop/illustrator,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元素,通过印前设计及印刷工艺流程的介绍,使学生基本具备独立完成印刷品设计以及印前制作的能力。因为摄影、设计甚至是印刷在某种程度上归属于一条产业链,只有全方位的兼顾和认知,才能够应对职场对综合实用性人才的大浪淘沙。比如一本摄影书籍的制作,制作者应该像裁缝一样,不仅懂设计,还要精通材料。一位成熟的摄影书籍的监制,当他看到一个人的草稿,就应该知道怎样去完成这本摄影书籍的制作,包括整书的开本,纸张的甄选,印刷工艺,到最终的装帧方式等,这就需要敏锐的图片编辑能力和对各个流程的兼顾。

再者,也是笔者以为非常重要的一点,更是立根之本——对摄影史的学习,以及理论之于实践的指导性价值。在这一层面上的疏忽尤为体现在综合性大学的摄影教育上。由于我国摄影教育起步较晚,相对较为成熟的欧美教育体系对摄影理论的重视也是相对欠缺。像英国的现代摄影教育先锋是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观念艺术实践中获得的启发,对摄影意义的强调往往产生于其所处的语境当中。因而这里的理论支撑主要是哲学、美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研究以及其他文化理论方面。通过对摄影史以及各类理论文本的大量阅读,使得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立足的传统和根基,同时也有待对边界的开拓。因为只有深厚的文化理论基奠,才能更好的指导于技术实践以及对待课题的深度、多元思考。比如“当代批评理论”的学习,就是介绍二十世纪以来各种重要理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心理分析、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这样的课程对于摄影创作其实并非有直接、指导性的意义,但是能够使得学生对当代社会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从而侧面推动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创作本身,把摄影本体做拓展化分析,把理论基础很好的付诸于实践活动中去。除了理论课程之外,在综合性高校的摄影教育体系中也应设置部分历史类课程,这包括摄影史,录像艺术史以及更广泛的现当代视觉艺术史等等。以笔者的观点来看,学习理论、掌握历史的重要作用在于了解历史上哪些人提出过哪些观点,做过那些事,这样才有助于后人去借鉴、提取甚至是升华,更多的是我们通过史论课程的学习去积淀文化修养、美学意识以及培养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

除了对史论知识的重视之外,搭建校与校、校与企业、国内与国外之间的交流、观展、实习平台也该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摄影以舶来品之名传入中国,系统的教育体系自然相对欠缺,尤为综合性高校的摄影教育更是鱼龙混杂,为此有针对性的教学制定也是笔下论对的重点。说到交流、观展、实习平台,笔者以为应在教师的带领和讲解下学校应每年设定外出观展的机会,如此大的信息量也使得高校教师要不断跟进和学习最新的资讯,了解最前沿的动态,在业务能力上做到与时俱进,这无形中也是对教师专业能力制定了标准。其实近些年我国的美院摄影教育在这一领域已经迈出了很大一步,同时对摄影这一后起步的学科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组织走访欧美、日韩等国进行学习交流或是以展览的方式推进学科的全球化,以此来促进教师了解当下国际摄影的近况,也使得教学和个人专业领域往更广阔的方向良性发展,这些都是作为综合性大学摄影教育应取得重视和弥补的方面。

对于高校的摄影教育还有一点尤为重要,就是要大量的注入实践性教学,和市场挂钩,这就要适时划清与学术性较强的美院氛围的界限。可以说,摄影是一门集合了电子、光学、机械、文学、美学、造型学以及心理学等多方面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相比其他艺术门类具有较强的技能实践性、趣味性以及艺术性。由于近些年来数字媒体、传播、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摄影不在是单纯记录历史和历史创作的依托,更是商业价值的创造者。说到商业价值,我们要更多的结合摄影教育中的实践性谈起。实践归结起来无非是思考和动手能力——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过程。尤其针对综合性大学摄影专业的同学而言,如何把实践转化为市场、转化为商业价值,这是在校期间应该预设的部分。因此,熟练掌握各类摄影设备,使用不同的装置,如光圈与快门的参数,影棚用光的设置,商业摄影的整体流程,甚至是对传统工艺的了解和尝试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对于实践本身没有捷径,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找出属于自己的拍摄经验和心得;也只有把理论付诸实践,才能摸索出摄影在市场效应中的商业价值以及切入点。比如学校可以搭建起与企业合作实习平台,或学生个人在完成业内任务之余可以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除此之外,也应注重图片后期工作的学习和编辑练习,尤其对于商业摄影而言,这关系到这个商业流程的运作,因此这些都是对摄影实践性最好的回馈。只有做到审美意识的升华和在摄影技术上的娴熟控制,才可置身于市场、社会中去,以此换取商业效应以及企业价值。

关于我国的摄影教育,尤其是综合性高校的摄影教育,问题是有的,但不棘手,我们总会从方方面面进行梳理并且客观总结使之朝着更为完善、成熟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综合性摄影课程
基于C50混凝土综合性能的水泥优选试验研究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国外舰载直升机助降与牵引装备综合性能对比分析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