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量词“双”“副”“对”浅析
2016-07-13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50100
牛 庆 (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250100)
集合量词“双”“副”“对”浅析
牛庆(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50100)
“双”“副”“对”作为集合量词,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存在交叉重叠,一直是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难点。首先,追溯三者的语义演变过程,进而探讨其语义特征和用法。“双”指称肢体、器官及与肢体、器官有关的事物;“副”注重匹配性、整体性;“对”指称相配的同类事物,可以儿化。其次通过对比分析确定三者意义用法的具体区别。
集合量词;“双”“副”“对”;语义特征;对比分析
一、引言
量词是汉藏语系的特殊词类,在汉语中更是广泛使用。汉语的量词一方面体现了汉族人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并非所有的语言都有这样的量词体系,因此,量词的使用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造成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偏误。集合量词“双”“副”“对”在意义和用法上有相通之处,母语者往往对其差异习焉不察。为什么可以说“一双眼睛”“一对眼睛”“一副眼镜”,而不能说“一副眼睛”;可以说“一双筷子”“一副筷子”,而不能说“一对筷子”?《现代汉语词典》对量词“双”的解释是:用于成对的东西。量词“副”解释为:用于成套的东西;用于面部表情。量词“对”则直接解释为“双”。大多数工具书对此也有解释模糊或循环解释的不足,不能为实际使用提供依据,需要深入分析,揭示它们隐含的规律。
二、“双”“副”“对”字义源流、语义特征及用法
量词在各类词中最晚出现,大多数量词都是由名词和动词演变而成的,它们的语法意义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这使得量词所指称的事物与量词本身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特点上存在一致性。因此,首先追溯集合量词“双”“副”“对”的本义及其演变过程,进而探讨其语义特征和用法。
(一)“双”
1.“双”的字义源流
(1)“双”,繁体字写作“雙”,《说文•雔部》:“雙,隹二枚也。从雔又持之。”本义为禽鸟二只,如:公膳日双鸡,饔人窃更之以鹜(《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2)引申为两个、一对,如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由两个、一对引申出“偶”,与 “单”相对,如唐朝故事,只日视事,双日不坐(《宋史•礼志》)。
(4)凡是“偶”就有比较的可能,“双”又引申为匹敌,如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史记•淮阴侯列传》)。
2.量词“双”的语义特征及用法
“双”由名词义引申出量词义。“双”的本义为“隹二枚”,首先,由“隹”发展出的词义最早用来指称鸟类,进而用来指称动物,如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动物身体包括各肢体和器官,故又引申为指称肢体、器官,或穿戴在肢体、器官上的东西。因此,“双”的量词义为:指称动物的肢体、器官及其相关事物。另外,“两枚”,即两者同为鸟且分别是独立的个体。所谓“独立”意为事物以同类的“两个”同时出现,但失去其中的某个个体另一个可以独立发挥功能。因此,“双”的量词义——侧重于指称性质或功能相同的独立个体。
综上,“双”的语义特征是:指称两个独立个体,侧重于两者性质或功能方面的相同之处,常用来指称肢体、器官或与其有关的事物,具体表现为:
(1)指称肢体或器官,如:
一双眼睛一双手一双耳朵一双脚一双腿
(2)指称与肢体或器官相关的事物,如:
a.肢体器官使用的物品:一双筷子。
b.穿戴在肢体或器官上的物品:一双手套、一双袜子、一双鞋。
(二)“副”
1.“副”的字义源流
(1)“副”,籀文从刀分二畐(盛满酒的酒樽),会剖分之义。
《说文•刀部》:“副,判也。从刀畐声。”本读pì,本义为剖开,破开。如:为天子削瓜者,副之(《礼记•曲礼》)。
(2)一物为二,相互间有相配相称的关系,故引申为相称相配,如:出言以副情,发号以明旨(《淮南子•主术训》)。
(3)进而引申为居第二位的,辅助的,如: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苏武传》)。用于物,指次要的、附带的,如:误中副车(《汉书•张良传》)。
(4)由辅助的,又引申为赞助,如:当时若得戮力齐心,上下相副,并力一举,大事可成(《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七十》)。
2.量词“副”的语义特征及用法
由相配引申用作量词,因此,“副”是由动词义引申出量词义。《说文解字》:“副,判也。”段玉裁注:“副之,则一物成二,因仍谓之副。因之凡分而合者皆谓之副。”段注包含两个方面:其一,一物成二,每一部分仍谓之副;其二,被分开的部分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也谓之副。首先,“一物成二”“分而合”暗含整体性,分开的部分相匹配,合起来仍旧能够组成一个整体。语义范畴扩大,由“合二为一”发展为“合多为一”,事物作为一个整体,配合使用指称现象或完成功能。其次,“副”着眼于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各个部分分开后不能独立发挥作用。
量词“副”的语义特征是“一物成二”“分而合”以及“相称相配”。量词“副”的语义中心即“匹配性”和“整体性”,具体表现为:
(1)称量“相配相称”“合二为一”的事物,如:
a.一副楹联一副手套一副手镯一副耳环一副滑雪板一副球拍
b.一副眼镜一副耳机一副镣铐
两组事物的两部分性质相同,体现相配相称性。a组事物的两部分作为整体配合使用完成功能,不能独立发挥作用,体现功能的整体性。b组事物的两部分不可分割,需要连接起来,事物本身作为一个整体。
(2)称量配合使用或配合出现的事物
c.一副碗筷一副铺盖
d.一副嘴脸一副好心肠
事物性质不同,作为整体配合使用指称现象,意义体现整体性。c组在使用当中,“碗筷”所代表的实际是一套餐具,既包括碗筷也可能包括勺子碟子等,同样,“铺盖”所代表的实际是一套寝具,既有被子褥子还可以有枕头床单等。d组“嘴脸”配合指容貌、面目,“肝胆”配合暗喻真诚的心。(2)组的两个事物同(1)组不同之处在于,两个事物配合使用指称的意义不等同于单用时的意义。
(3)称量配套的事物,如:
e.一副骨架一副好嗓子一副美妙的歌喉
f.一副牌一副围棋一副餐具一副首饰
g.一副担架 一副口罩一副重担
h.一副怀才不遇的样子一副英武气概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态一副道士的打扮一副势在必行的架势
从认知角度看,几个事物经常配合使用,事物之间存在内在联系。(3)组中“副”所指称的事物都是由几部分构成的整体。e组“骨架”是由很多块骨头构成的一个整体,“嗓子”是由声带,气管等共同发挥作用,同理,f组“牌”“围棋”“餐具”都包含很多部分。g组以“担架”为例,是由架子、绷着的帆布或绳子组成的整体。《现代汉语八百词》中说“副”用于面相表情,也就是h组所列举的例子,“气概”“神态”“架势”等都是由面相、肢体“相配相称”整体呈现的状态。
(三)“对”
1.“对”的字义源流
“对”,甲骨文从又,从丵。金文左下变为从土,右变为从寸,篆文承接金文,分为二体,其一加“口”,专表对答。繁体字写作“對”,《说文•丵部》:“应无方也。从丵口从寸。或从土。”段玉裁注:“《聘礼》注曰,对答问也,按对答古通用。云应无方者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以大者则大鸣,扣以小者则小鸣也。无方故从丵口。”伪《孔传》释云:“对,答也。”
(1)“对”本义对答,如“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论语•述而》),“听言则对”(《诗•大雅•桑柔》)。
(2)一问一答两相对应,引申为相配,如:“帝作邦作对”(《诗•大雅•皇矣》)。又引申为适合、正确,如:对症下药。
(3)由相配引申出名词义配偶,如:“择对不嫁,至年三十”(《后汉书逸民传梁鸿》)。
2.量词“对”的语义特征及用法
“对”由动词义引申出量词义。“对”本义对答,一问一答包含两个人,“对”故而引申指相配、配偶。“对”的量词义所指称的事物往往相配对存在。“问”“答”既处于“对答”这个统一的范畴体之内,又相互独立。另外,“对”所称量的事物都是人为形成的。量词“对”的语义特征是“相配合性”“独立且统一”,具体表现为:
(1)称量外貌或行动相配的人,如:
一对双生子一对孪生姐妹一对母女一对搭档
指称表人的名词概念只能用“对”,不能用“副”或“双”。
(2)称量性别相配的人或者动物,如:
a.一对夫妻一对恋人一对儿女
b.一对蝴蝶
a组不能用“双”或“副”,极少数情况例外,如“一双儿女”,在这种情况下,“双”和“对”的语义侧重点不同,“一对儿女”暗含一儿一女的意思,“一双儿女”侧重在数量为两个。
如前所述,“双”指称肢体、器官及与肢体、器官有关的事物,如一双眼睛、一双手、一双脚等。“副”注重匹配性、整体性,如一副球拍、一副铺盖、一副餐具、一副样子等。“对”指称相配的同类事物,如一对双胞胎、一对夫妻、一对花瓶等。另外,量词“对”可以儿化,如“一对儿耳环”“一对儿蝴蝶”,儿化后带有亲切、喜爱之情。
邵敬敏提出名量词的语义类别,“双”“副”“对”属于特约型量词,“即量词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约含义,这主要依赖于人与事物的相约性”。另外,语言本身的复杂性,语言的历时及共时发展,同一语言事实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方言地域表现形式并不相同。
其一,“双”和“对”。
“双”所称量的事物常与肢体、器官有关系,侧重性质相同,数量为二;“对”侧重对称相配。
如“眼睛”作为器官,可以与“双”搭配即“一双眼睛”,侧重表示两只眼睛;也可以说“一对大眼睛”,其侧重表示眼睛的左右对称性。
其二,“双”和“副”。
“双” 侧重性质相同,数量为二;“副”侧重功能的整体性。
如“一双筷子”,因为筷子是以手为媒介使用的两根竹制工具,也可以说“一副筷子”,两个组成部分作为整体发挥作用的,一般不能单独使用。
三、结语
在追溯本义的基础上探讨了“双”“副”“对”的语义特征和用法,“双”指称性质或功能相同的两个独立个体,常用于指称肢体、器官或与其有关的事物;另外,“双”所称量的事物都是自然形成的。“副”的语义特征是“一物成二”“分而合”以及“相称相配”,注重匹配性、整体性。“对”的语义特征是“相配合性”“独立且统一”,指称相配的同类事物,可以儿化,其称量的事物都是人为形成的。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5.
[2]王力.汉语史稿[M].中华书局,1980.
[3]谷衍奎编.汉字源流字典[M].华夏出版社,2003.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中华书局,2013.
[5]张亚冰.量词“对”“双”“副”的认知语义分析[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6]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 增订本[M].商务印书馆,1980.
[7]李计伟.量词“副”的义项分立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06).
[8]邵敬敏.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J].中国语文,1993,01-06.
[9]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0]胡清国.中高级留学生汉语量词习得的调查与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05).
牛庆,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