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正确细分弋阳腔的传播方式及特征

2016-07-13江西科技师范大学33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8期
关键词:声腔戏曲发展

金 鑫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330000)

如何正确细分弋阳腔的传播方式及特征

金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330000)

弋阳腔在我国戏曲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对于弋阳腔的传播方式和具体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供专业人士参考借鉴。

弋阳腔;传播;方式;历史

弋阳腔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戏曲文化,想要分析弋阳腔的历史传播情况,需要根据其历史来源和变化,寻找到传播途径,总结传播特点,才能够为未来的艺术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未来要在过去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合理的再创造,才能让弋阳腔乐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一、弋阳腔

弋阳腔是南戏流落在宜阳县中的分支,和当地的方言土语有效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新型地方腔调。该种声腔的影响较大,流传较为广泛。弋阳腔经历数百年的发展,至今为止已经具有百戏之祖的重要地位。2004年的时候,国家文化部门正式将弋阳腔作为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内容之一,具有关键意义。随着国家关注重视程度的提升,大众逐渐的开始关注弋阳腔的发展和具体传播过程。

二、迁移式传播

1.商贸活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明确的提出,弋阳腔的萌生地域为安徽以及江西,跟随当地商人的活动逐渐的流传到全国,在明代的时候,由于经济的发展状况较好,因此出现很多的商业性集团,其中包括徽商以及江西江右商帮的活动,他们的活动中具有独特性的文化色彩,他们利用弋阳腔演出活动作为基本的载体,主动积极的宣传忠孝节义的思想观念。

2.难民流动

明清交接时期曾经出现战乱状况,加上连续的出现灾年,很多的难民为了生计问题到处的逃荒,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弋阳腔戏曲艺术的快速传播。

3.戏班演出

根据《云间据目抄》中的记录,在明代嘉靖到隆庆年间,弋阳县内部的戏班到松江演出,得到很激励的反馈。万历年间,杭州胡文焕编写的《新刻群音类选》中也收录有弋阳腔的剧目。清朝的乾隆雍正时期,《梨园会馆碑记》中详细的记录戏剧界设义冢的事情,在落款中明确的表明具有弋阳腔戏班,这些事情都说明了民间的艺人会组织弋阳腔戏班到处的巡演,该种形式是一种谋生的方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迁移式传播的特点是逐渐变远,在活动的周边逐渐辐射到各地,弋阳腔在形成以后,具体的传播范围逐渐扩大。明朝永乐年间弋阳腔已经传播到贵州和云南较为偏远的地区,到明代中后期时候,弋阳腔又传播到南方地区。清代时候,弋阳腔川传播到北京,被称为高腔。后期弋阳腔逐渐传播遍布山东、山西、陕西、湖北、四川、广东、江苏、福建等地域,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声腔剧种。

三、兼容式传播

兼容式传播是在整个的传播过程中积极的吸收各种有关因素,将其纳入到自身的系统中。弋阳腔是通俗声腔中的一种,适应性较好,在每个地方都能够快速发展。历史发展环节中表现出两个基本特点,第一是剧目上,继承了宋元南戏传奇剧目和目连戏,同时融合其余的剧目,将连台戏曲转化为单本戏曲。随着声腔和各区域民族歌曲的融合,逐渐的形成更多的支派。

1.改调歌之

清代的《静志居诗话》中明确提出,早期的时候,排除《浣纱记》以外,很多传奇性的剧本都是利用弋阳腔改调形成的。后期包括《浣纱记》也被逐渐的改调上演;在曲调方面来看,这些改变是基于弋阳腔的语言特征、演唱风格,将曲牌适当变动。

2.结合乡语

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中明确提出南都万历以前,各种的达官贵人都通过听戏曲来取乐。弋阳腔演唱结合乡间语言,受到各级人民的喜爱。书中还详细的讲解弋阳腔演唱方面应用乡语的特点。后期各种的演出活动中,由于演出地域的差异性,经常会混合应用不同区域的方言,导致弋阳腔和每个区域的语言快速的结合到一起。随着语言的改变进一步促进弋阳腔音乐方面的变动,随着弋阳腔广泛的流传,逐渐变化成为地域性的声腔剧种。在明代末年期间,民间的部分小调、民歌、俗曲渐渐的演化成为新的腔调,形成歌舞小戏,迎来不同区域戏曲大发展的时期。已经传播到全国各地的弋阳腔和当地的方言、土腔结合,形成大量的高腔剧种。滩簧、花鼓、采花调、秧歌、情歌等逐渐发展成为地方戏曲。该时期戏曲艺术的发展达到最高峰。

3.无固定形式

弋阳腔的流传环节中没有非常固定的曲谱和规范,演唱的艺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发挥,让弋阳腔保留了民间即兴创作的特点,保持自由的本性,这种形式的保留促进了和方言的有效融合,方便吸收民间的音乐,最终将声腔地方化,形成新的剧种。

弋阳腔的这三种特质互相作用,让声腔高度兼容传播的特点,经历过百年来的转化,获取巨大的成功,保有顽强的生命力。

四、等级方式

等级传播是从民间逐步的转向宫廷贵族,或是反过来的一种交融渗透传播类型。明代后期到清朝初期的时候,弋阳腔广为传播,获取非常好的成绩,建立起昆山腔和弋阳腔两种形式平天下的局面。但是两个曲种的发展逐渐变化,形成经纬分明的格局,一个优雅一个世俗,弋阳腔成为一种地道的民间艺术。弋阳腔获取如此成功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帮腔和徒歌的演唱形式,第二是由于弋阳腔反馈出百姓大众的心声。徒歌和帮腔作为一种古老的演唱形式,对于劳动人员具有鼓舞的作用效果。弋阳腔能够长久性的保持该种演唱效果,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处于条件较为差的环境中,在农村中大量流传。没有乐器的伴奏,却发展成为一唱众和的形式,是弋阳腔独到的艺术魅力。帮腔的发展在一定角度上弥补徒歌的不足,齐唱和独唱结合交替,将演唱形式丰富化,让独唱表达的内容通过和歌再次的渲染。人声帮腔虽然无法全面代替乐器的作用,却能够发挥出声乐艺术的表现功能,和其余的伴奏具有区别性,人生帮腔能够利用歌唱表达语言,让戏剧的情节、气氛表达的更加明确和具体;弋阳腔的剧情能够反应出大众的心声,弋阳腔剧目中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农民生活等内容,例如《鸿门宴》《翁王别姬》《花打朝》《杨排风》《朱仙镇》等受到大众的热烈欢迎。部分民间艺术人员创作的作品,突破传统剧目的限制,体现大众的生活观念,表达出反封建思想的进步。

总而言之,弋阳腔艺术的发展受到社会发展规律和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影响。多年来弋阳腔音乐的发展是对于各种因素的有效结合。分析弋阳腔传播的方式和特点,才能够总结以往的经验,不断的进步,利用原本实践经验作为基础,促进未来的创新,更好的传承。

[1]冯光.浅析弋阳腔的文化传播方式[J].文学与艺术研究,2015(02).

[2]曲娜.分析弋阳腔的传播方式[J].中国音乐季刊,2015(03).

猜你喜欢

声腔戏曲发展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黄梅戏声腔研究》出版发行
论滇剧生角唱腔中的彭派声腔艺术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