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唐朝“尚圆”造物观——以牡丹图案为例

2016-07-13邸小松长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30012

大众文艺 2016年18期
关键词:造物寓意牡丹

潘 婕 邸小松 (长春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130012)

略论唐朝“尚圆”造物观——以牡丹图案为例

潘婕邸小松(长春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130012)

“尚圆”造物观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另一种表述。“尚圆”造物观一方面强调所生产出来的“牡丹图案”对唐人及其世界的建构,另一方面又力图揭示了“牡丹图案”后面呈现出来的意义关系。当下,“尚圆”造物观成为中国现代图案设计一个值得关注的美学原则,对它的研究和发展使之更具有效性。

牡丹图案;唐朝;“尚圆”

中国人自古崇尚自然,认为宇宙是无穷尽的,并不断寻求与自然的融合之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人合一”。“尚圆”一词就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形成了一种“天人合一”“天圆地方”的造物观。指在造物中体现出一种“圆”的设计思想和观念。古人对圆的崇拜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在华夏民族的心中,无边无尽的苍穹,有着一种不可言说的力量。这种力量循环往复,永不枯竭,从而形成了一种圆的精神。周易中以乾为天,亦为圆。圆不仅仅蕴含了生生不息、完美圆满的象征寓意,也是艺术审美和人生追求的构想和趋向。“尚圆”的思想根深蒂固,圆被如此崇尚,不光体现在造物观念上,更体现在华夏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同时也被认为是中国人的智慧。

一、牡丹文化

(一)牡丹花和牡丹诗

牡丹科属芍药,花朵层叠,貌美大方。秦汉之初人们就发现牡丹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将其作为草药写入了《神农本草经》,云:“牡丹味辛寒,主寒热。”隋唐之时牡丹伴随隋帝进入宫闱之中,作为观赏性植物养植,其芳华艳动京城。自此牡丹开始经人手培育,通过嫁接等手段改变样貌和颜色,使其更加美艳动人。不过与此同时牡丹也渐渐的失去了药用价值。李正封在《咏牡丹》中的一句“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让牡丹得了个国色天香的美名,千古流传,被世人喜爱。这种对牡丹的极大喜爱从唐开始便让人流连忘返,欲罢不能。故而有了众多咏牡丹的绝代佳句。

景入诗,诗喻情。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士大夫们就喜欢将美好的景色和事物揉搓上自己的情感,写进诗词歌赋之中传告给世人。唐代因为牡丹大量出现在生活之中,更由于它美丽多姿的外表,让无数诗人为之倾倒。使之出现了一股爱牡丹,以牡丹寄情的诗之潮流。其中爱牡丹的诗句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牡丹风姿卓越的花身和香气逼人的体香来赞扬,逐渐成为了诗人口中的万花之王。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首名为《赏牡丹》的七言绝句,充分的展现了牡丹的美丽和在唐代时候高贵的地位。第二类爱牡丹的诗句则是从夸奖牡丹的品质入手。虽然牡丹由于有着浓烈的颜色、香浓的气息和丰满的花瓣而受到了唐人的喜爱,但更重要的还是它美好的品质和高尚的品格。殷文圭在《赵侍郎看红白牡丹,因寄杨状头赞图》中写到:“迟开都为让群芳,贵地栽成对玉堂。”充分地赞扬了牡丹不去与万花争锋,默默的任其争相比艳、展露春色之后,才独自绽放在天地之间的谦和本性。美是上天的恩赐,可谦逊的德行却是难能可贵,这也是牡丹受到世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暮春时节见牡丹,再将春来报。都说大唐盛世,都说牡丹国色,与其说这是因为牡丹的美丽而激发诗人情怀所成的风气,不如说这是深深扎根于这个国力丰厚,四海归心的时代和士人崇尚富贵的文化倾向所致。

(二)牡丹的文化意蕴

大唐盛世,物质极大丰富。《管子-牧民》中有一句:“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春秋时期管仲的这一句话是希望齐国能自强求富、让国力不断强盛。因为只有在物质丰富的前提下,人们才可以将精力放到提高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上去。这句话所畅想的画面在大唐无疑已经成为现实。这是一个国民富足,粮食充沛的朝代,所以人们开始有能力、有时间去欣赏身边的美景,开始期盼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这也为当时牡丹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古时候的国人常常在文化中使用以物喻情,托物言志的手法,从而形成了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艺术表达手法,象征寓意。

在唐朝,世人酷爱牡丹,文人士大夫们经常借用牡丹来抒发情感。无论是爱美之心、赞誉之情、浓情蜜意还是对未来的希望,都是牡丹在世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文化情感所带来的。在大唐凝聚成民族的牡丹文化与情结。花开富贵,竹报平安,一字一句间都蕴含着世人心中的愿望与追求。牡丹用美打动了唐人,并得到了士大夫的推崇。牡丹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一笔浓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古人喜爱将牡丹加入到装饰之中,用牡丹图案来寄托与宣扬文化意蕴。久而久之,牡丹图案成为了经典的传统图案之一,受到大家的喜爱。

二、牡丹图案的起源和发展

牡丹图案的出现是有历史必然性的。牡丹花最初出现在北方,花心紧密,花瓣色彩丰富,多有红色、紫色、红紫色、黄色和白色几种主要颜色。其中以颜色区分贵重,魏紫为王,姚黄为后。据史料记载,牡丹在唐以前就有种植,不过在唐代才开始真正的广为种植。牡丹图案是以自然界中牡丹花的样貌为原型进行的视觉再现,从实际存在的花卉中设计出的一种用于装饰的图案。

牡丹图案开始于南北朝,在唐宋兴盛,在明清到达顶峰,成为传统装饰图案的经典之一。南北朝时期牡丹图案的应用还很稀少。到了唐朝由于国家富足,人们不缺衣食,给予牡丹图案发展的养料。加之唐人喜欢牡丹的雍容与华美,所以这个时期的牡丹图案造型大多丰厚圆润,以圆形为主。宋代牡丹图案继承唐代的衣钵,发展更为广泛,器物上常见团状或缠枝纹的牡丹图案,线条灵动,富有清丽之感。元代青花中牡丹图案更多,由于外来民族的影响,牡丹图案在继承唐宋牡丹图案造型的基础上,还添加了一抹外域风情。到了明清时期,牡丹图案可谓比比皆是,图案的造型更是复杂多变,基本上很少在器物或其他服饰品中见到只有牡丹一种花卉的单一图案设计。这个时期的牡丹图案多与凤凰、花瓶、或其他花卉图案一起出现在器物或服饰品上的装饰组合图案之中。从各个朝代的器物设计中可以看出,牡丹图案造型特征的流变。从这流变之中,我们能看到手工艺者们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想象力。正是因为他们不懈的努力,才使我们能在今天保存下来的器物和服饰品中得见这些寓意吉祥、具有形式美的牡丹图案。

三、“尚圆”造物观与牡丹图案

(一)“尚圆”与牡丹图案的象征寓意

古代的“尚圆”思想塑造了唐代“尚圆”的造物观,对牡丹图案的象征寓意和造型观念有一定的指引作用。“尚圆”的设计思想是如何影响牡丹图案的象征寓意的,又是如何将这种“尚圆”的思想深埋进人们的情怀之中。说到底,都是由于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在华夏民族中不断沉淀,不断融合变化,才形成了“尚圆”的造物观。佛家有云众生皆平等,这里的平等就是“尚圆”思想核心“和”的体现。道家的天道永恒,说的就是“尚圆”中生生不息的宇宙观。儒家的中庸之术,便是“尚圆”中整体性的体现。而儒释道三家所宣扬的“尚圆”思想在牡丹图案中就形成了如下的具有圆之核心的象征寓意。

1.生生不息,富贵长存

“牡丹有王者之号,冠万花之首,驰四海之名,终且以富贵称之。”清代赵世学在《牡丹富贵说》中这几句话充分的表明了牡丹的富贵之意。加上牡丹的寿命极长,一株大约可以存活几百年之久,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长寿花。虽然牡丹花期不长,可是美艳长久,加之寿命很长,所以被统治者特别的喜好,世人因此点也更爱牡丹。唐代李德裕曾做《牡丹赋》:“勿谓淑美难久,徂芳不留。彼妍华之阅世,非人寿之可俦。”来说牡丹的长寿。现如今,山西一古村中还存活着一株生于唐的古牡丹,依旧风华绝代,年年盛开。并且以最初的一株已长大,分为三株,真真是应了那句古话——生生不息。因为这株古牡丹存活时间如此长久,故而又称万寿藤。自此牡丹已有富贵长寿的美意,这也是牡丹体现“尚圆”造物观的原因之一,生生不息,生命轮回。此后,牡丹图案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祝愿彼此和对未来展望的象征依托,这一象征从世人生活中来,又到世人生活中去。

2.团圆美满,爱情永和

牡丹图案的象征寓意最让人难忘的要数团圆美满之意。团圆直接体现了“尚圆”思想的造物观。团圆美满,是华夏民族最盼望的事情,而牡丹图案花开团圆,所孕育的这个象征寓意正是别的图案所无法比拟的。牡丹图案还象征着爱情永和,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问汉宫谁得似?怜飞燕倚新妆。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将牡丹赋予了爱情的魅力,将男女之间那纯洁的爱情与牡丹描写在了一起,体现了唐朝时期生活的富足,民风的开放。将女子比喻风姿卓越的牡丹花,既展现了世人生活的丰富情感,也将“尚圆”的造物观跟象征寓意联系了起来。

(二)“尚圆”与牡丹图案的造型观念

唐朝时期可以算是我国整个封建史中最辉煌的篇章了。贞观与开元两大盛世使得国富民安,经济繁荣。由于国家的富强所以对外交流加强,并且出现了倍受盛名的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时期留下来的丰富的壁画中可以看出唐人非常喜爱富丽堂皇的颜色和丰富多彩的图案。牡丹无疑非常符合唐人的愿望和当时的文化氛围。故而牡丹图案作为审美和寄情对象出现了多种造型。最经典的两种造型分别为唐草造型和团花造型,而其中所体现“尚圆”造型观念的则要数唐代最出名的团花和宝相花。

1.团花

唐朝时期团花图案整合了联珠纹,成为了具有唐代文化特色的团花图案。团花图案不光具备了唐人审美理念中的富贵、繁荣。更是将“尚圆”思想最核心的“圆”体现的淋漓尽致。古语有云花好月圆,事事圆满。自古以来圆这个字就充满了中国人的理想,更是对美好未来和生活的一种期盼。梦若解的好叫“圆梦”,事情办的好叫“圆满”。可见圆在中国人的心中具备了太多美好的意蕴,如有始有终,吉祥如意,团圆美满等。而这个圆字体现在唐朝的造物观念中,就形成了团花图案。

团花图案在唐代尤为盛行,具体指的是用某一种具体的花卉进行造型上的改变,用基本的造型为原本然后设计成团圆的花卉造型。如同花之宝相,找不到具体实物,而是一种泛称。既可以是写实的花朵,也可以是抽象的花型,抑或跟动物组合或者花卉跟花卉合并,都是完全可以的,唯一一个必须满足的就是团团圆圆的造型。代表团圆的团花图案造型是唐代典型的“尚圆”造型观念,越窑出土的唐代牡丹纹大粉盒上的牡丹图案可以看出团花图案和牡丹图案的完美结合。由于“尚圆”思想的影响以及牡丹的兴盛,这个时期的器物上经常出现牡丹图案,其中大多构图饱满,以圆为主形态,左右对称,花瓣从小向大过度,线条勾勒的清楚简洁,这就是以牡丹入团花的形态特色。从牡丹所形成的团花图案的造型观念可以看到“尚圆”思想作用下形成的唐代造物观。

2.宝相花

宝相花是我国传统花卉图案中经典,也是使用广泛的一种图案。宝相花设计风格的出现,也是由于“尚圆”精神和佛教思想的共同影响。宝相花起源于东汉后期,在初唐的时候已经名副其实,到了唐朝,宝相花的图案造型开始走向华丽,在构图上也采用了花中套花的手法。主要题材有牡丹花、茶花和莲花等,可说是地道的组合图案。佛教传入之后,到了唐朝发展迅速,对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佛教中的圆的精神含义,更为唐朝时期“尚圆”的造物观提供了支持和动力。

四、“尚圆”设计思想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的“尚圆”设计思想,对于现代的图案设计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尚圆”设计思想的核心就是阴阳和合的“和”。这种“和”是中国人思想中的整体观的体现,求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一点和西方的个性观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这种整体观在现代图案设计中也同样被重视和广泛使用着。“尚圆”的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的价值,一方面是将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继承和发扬下去,另一方面就是指导现代设计,使中国传统的艺术得以展现其内涵。

五、结语

图案是视觉传达设计的中心,是创意和意蕴表达的组成因素。无论哪一个民族,要想让本民族的文化和设计有所进步和发展,都不能摆脱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丰富象征寓意和造型观念的牡丹图案,是中国图案艺术与传统儒释道精神共同塑造形成的,与“尚圆”思想联系紧密。唐朝牡丹图案的艺术创作中,体现了“尚圆”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形式。这种造物观念揭示了唐朝受“圆”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和艺术特征。“尚圆”思想下创造的牡丹图案,体现的是中国艺术本源的思维。同时也是文化精髓的最直接体现,是华夏民族“和”之审美的直接表达。要想发扬自己民族的文化,就必须从历史长河里沉淀下来的艺术思想和文化精髓中去挖掘,去宣扬。

[1]杭间,何洁,靳埭强.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2]姚德昌.从中国古代科学史料看观赏牡丹的起源和变异[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2(3).

[3]李嘉珏.中国牡丹起源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

[4]魏迎涛.中国传统的牡丹图案装饰与设计[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5).

[5]李丽环.唐代牡丹图案的造型寓意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2(4).

[6]曹香珍.论唐人诗歌中的牡丹情结及其文化意蕴[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猜你喜欢

造物寓意牡丹
美好寓意品芝麻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物物与共,美美与共
盛放的寓意
《洛阳牡丹》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
赏牡丹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南国牡丹
模仿老鹰的乌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