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春市二道区城市意象解析

2016-07-13时晓蕾长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30012

大众文艺 2016年18期
关键词:大路长春市受访者

时晓蕾 (长春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130012)

长春市二道区城市意象解析

时晓蕾(长春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130012)

城市的不断发展与进化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城市的更新,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是可以给人带来欢乐的。城市区域之间的发展也是各有不同的,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照片识别以及与长春市二道区市民进行城市意象的调查,并以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为基础侧重与长春市二道区意向的现状描述。

公众意象;城市记忆;区域

一、引言

真正把意象从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代表作就是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一书。“似乎任何一个城市,都存在一个由许多人意象复合而成的公众意象,或者说是一系列的公共意象,其中每一个都反映了相当一些市民的意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城市的结构和规模都发生着变化,无论是道路、标志物、社区还是城市和边界,这种变化是无处不在的。而城市的发展也改变了居民的生活、出行习惯和人际关系的改变,最终导致了人民对城市意象的改变。如何在城市的发展进步中保持城市意象的连续性,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可以方便地归纳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种元素。城市的历史正是人类的历史,新城区不断改变着城市的轮廓与轨迹。为了了解环境意向在城市生活中的作用,笔者去到长春市二道区进行观察,与居民交谈,为确保调研能够取得正确的集体意向,通过设计简单的选择、对图片的认知和简单绘制熟悉的地形等问题,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普通市民进行问卷和访谈式的调研。

二、长春市二道区历史概述

嘉庆五年(1800年),清政府设长春厅(治所在今新立城)。厅下置四个乡,其中抚安乡(治所在现德惠县万金乡),位于伊通河以东,雾开河以西,今二道河子区隶属其头甲和二甲。二道区区域形成经历了200余年的历史演变过程,现今二道区依旧位于长春市区东部,东与吉林市永吉县万昌镇相连,南与经开南区、净月区接壤,西靠伊通河,北与宽城区、高新北区、经开北区、九台市东湖镇相临,全辖区7个街道、6个镇、1个乡。

长春市二道区现地处长春龙嘉机场进入市区的必经之路,区内有临河街、东盛(远达)大街、东环路、洋浦大街贯穿南北,自由大路、吉林大路、机场快速路和东荣大路横贯东西,形成了“四纵四横”的交通格局。区内还建有许多物流商品集散中心,例如:临河街的生产资料交易市场、长春东站附近的金正物流、东环城路的正茂生产资料交易市场等大型的物流集散中心。

三、基础数据获取

本次调查范围主要在二道区吉林大路沿线、劳动公园。本研究采取三种调查方法:问卷调查、照片识别和绘制熟悉地形图。在问卷中根据凯文• 林奇的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基本要素设置相关的选择题和无选项的问答题。在照片识别中,选取在二道区具有标志意义的6个地点,分别进行实地考察,在每个地点进行拍照,再由受访者进行辨认并说出照片景点的名称或所处的大致位置。绘制熟悉地形,让受访者绘制经常活动区域的标志物和道路及道路名称的二维平面图。这是所在居民长年累月的反复体验的积累,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城市中移动的元素,尤其是人类及其活动,与精致的物质元素是同等重要的。所以在受访者人群选取中由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学历、是否为本地居民和留在二道区不同原因的人群组成。城市是由成千上万的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人们在共同感知,所以选取各类人群进行调研可以更加客观的理解人们对城市的认知。由以上因素确定的调研对象分别为长春市本地居民和非本地居民,其中也有二道区本地居民。根据年龄分为了20岁以下、20-30岁、30-40岁、40-55岁和55岁以上,涵盖的大部分的年龄层次。

四、调查结果分析

1.对二道区的总体评价

在问答题中第一题就是对二道区的第一反应,大部分的受访者人群的回答是:①旧、乱、远离城区;②整体经济、工业、商业、人文落后;③工地多、绿化少;④下雨后城区排水不好;⑤人居素质较差。只有少部份的受访者觉得二道区环境好、方便、适合家庭居住。在受访者中对二道区的印象是:休闲、安全、便利、嘈杂。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城市功能不断的完善,受访人群全部认为二道区的形象得到了整体的提升,58%的受访者认为二道区的建设还是有序发展,形象突出的。在受访者心中,二道区整体与长春市其他区域对比是相对落后的。所有受访者认为区域公共设施并不是很完善,认为二道区应增建的项目有很多,58%的受访者希望二道区可以增设综合体育中心和大型游乐园;41%的受访者希望可以增设现代化商业中心、公共活动中心和综合性图书馆;还有一部分年长的本地居民希望可以整治伊通河沿线的环境。

这几类问题的回答反映了受访者对二道区的总体意象相比以前落后嘈杂的工业区有所提升,但整体效果并不明显,虽然开通了吉林大路、东部快速路和轻轨沿线,却没有让区域特征明显,没有使二道区意象元素在长春市整体城市发展中成为一个新的亮点,相较与其他区域的发展较为落后。

2.二道区意象元素分析

区域与边界:在绘制认知地图的分析中,只有少部分的本地居民可以正确的绘制出居住地的大概地点和经常活动或熟悉的城市功能区域的二维图。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吉林大路、东盛大街和自由大路。沿着伊通河和吉林大路与东盛大街的道路骨架有序分布,劳动公园为节点,吉林大路沿线的现代特色建筑群形成了二道区新的全新景观,构成了完整生动的意象。作为边界出现的认知中有伊通河、临河街、高架桥,大多与道路要素结合在一起。

道路:虽然道路的重要性会因为人们对城市的熟悉程度而变化,但对于大多数的受访者,仍是城市的绝对主导元素。在绘制草图中,大部分人以道路为主要框架进行区域认知,对大部分受访者来说,道路是二道区意象的主导因素,其他的环境因素都随着道路的延伸进行展开。66%的受访者认为吉林大路是二道区最具特色的街区,另有17%的受访者在吉林大路的基础上增加了临河街和公平路。通过和受访者的谈话大多数人认为二道区道路交叉点较少,主要道路走向清晰,方向明显,具有一定的可识别性和连续性。

节点与标志物:节点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典型的如道路连接点或某些特征的集中点。从概念上看可以是城市意象中很小的一个点,也可以是开放的广场或是可以延伸的线条。而标志物则是人们观察、认识城市便于记忆的外部观察参考点。劳动公园作为二道区标志性的休闲娱乐场所,在“您认为二道区的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中91%的人回答是吉林大路沿线与劳动公园附近,对劳动公园照片的识别率高达到91%,这是由于公园是市民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休闲娱乐场所,辨识度高。对于地标性建筑的辨认中:长春东站虽然知名度较高,但由于长春东站属于货运火车站,所以地理位置较偏僻,涉及人群少辨认率低;作为工业区的热电厂则有58%的受访者可以准确的辨认,大部分均为热电厂附近居民和工作人员;废弃的工业产地拖拉机厂等,只有居住在二道区30年以上的受访者才能辨认出来。值得注意的是二道区内有许多的工业废弃地,这些工业区在历史上都做出过卓越贡献,推动了长春市的发展。但是现在大部分在市区内的工厂不是迁址就是倒闭,而原址的厂区则变成了一片荒芜的废墟。二道区没有充分发挥工业废弃地的历史作用,反而将其废弃变成工业废墟,变成了市民心目中环境、治安最差的地理位置。

3.调查启示

通过对二道区的城市意象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受访者对二道区有着较为清晰的整体意象,以吉林大路和东盛大街两条主干道为道路支撑,以劳动公园这种休闲娱乐场所为节点,现代建筑点缀其中的立体框架结构。道路的展开造就了区域,连接了节点,节点又连接并划分了道路,边界围合了区域,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区域意象。在《城市意象》一书中:“生动的意象特征是随着联系的不断增加,每个元素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所有变化都发生在内部之中。在意象逐渐丰富的过程中,产生了区域特征。”而二道区标志物的不明显性和历史的断层,使其在长春市相对与意象清晰的南关区和朝阳区这种历史特征明显标志物显著的区域中稍显逊色,二道区更应依托工业历史与人文特征,增加可识别的特征,扩大可识别区域,使区域意象的元素更加清晰。

二道区的传统意象已经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由于地势和历史因素,市民对于二道区的印象也各有不同。在受访者中,一位50岁左右的中年人对老二道区的评价是:“嫁人不嫁八里堡,娶妻不娶桃园路。”直到现在八里堡还是受访者心中二道区环境最差的地方。现在二道区还有许多废旧厂区和工业废弃地,但随着长春市的城市发展,二道区的整体意象也在急速的改变,环境治理、道路扩建、轻轨和地铁的进入、新建筑物拔地而起等公共设施的完善,都让市民感受到了二道区的区域变化与发展,也形成了新的区域意象。

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同时面临着区域特色流失、风貌趋同的现象。二道区的发展更应该增加区域特色,利用旧意象的连续性加强新意象的形成。充分利用工业废弃地使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合理利用工业遗产,保持区域特色,提升区域品质。赋予区域一种适宜的形态,使其有助于区域意象的组织,而不是更加尴尬。

五、结语

区域形态首先必须具有最根本的功能和最普通人的愿望,区域特色作为区域长期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也应充分的反映在人们的区域意象中,它是区域意象稳定性的缘由。本文试图寻找二道区区域发展、历史传承与意象形成的相互关联,却在调研中发现了历史断层。年轻的居民对地区工业历史的不了解,年长的居民对工业废弃地的不认可,使二道区区域发展的特色平庸化。在区域发展上更应挖掘区域特色,把握区域意象,才能维护和塑造区域的环境特色。

笔者认为对于二道区工业遗产的这一特色的历史背景,应该充分的利用和改造。对工业废弃地应该做到保护、设计、创意相结合,发展城市特有的历史脉络。不仅要符合当代使用功能和保护功能,同时也应对城市环境设计和形象设计予以重视。注重生态设计,丰富城市的内涵,为营建更好的城市计划、友好的环境状态和强大的经济,继续提供着有序的战略性服务,实现区域的复兴和文化的复苏。

[1][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3.

[2]费一鸣,叶梦.苏州城市意象解析[J].南方建筑,2008(02).

[3]沈益人.城市特色与城市意象[J].城市问题,2004(03).

猜你喜欢

大路长春市受访者
今天,你休闲了吗?
大路长歌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登泰山
长春市某雨水调蓄池的工艺设计与计算
奔跑的小浪花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大路之歌(节选)
不知如何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