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与文化保护场域的民族手工艺品景观生产
2016-07-13甘代军遵义医学院人文医学研究中心563000
甘代军 (遵义医学院人文医学研究中心 563000)
吴会娟 (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 563000)
文化旅游与文化保护场域的民族手工艺品景观生产
甘代军(遵义医学院人文医学研究中心563000)
吴会娟(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563000)
在文化旅游场域,市场机制与审美需求促成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向旅游景观的转化,成为手工艺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分别诠释的景观资本与景观文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场域,民族传统手工艺品被政府、学者和民族文化守护者建构为具有历史文化、民族认同价值的文化遗产景观,供人们回忆、认同、观赏和研究。
文化旅游;文化保护;民族手工艺品;景观生产
本文系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6年度一般课题《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景观生产与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融入商品市场的传统手工艺品被转变为旅游消费景观,成为供旅客、购买者等各类人群分别凝视、解读的民族文化文本而获得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唯有消费,即景观凝视,民间艺术旅游展演文本才得到延续性存在和发展,其意义才会不断延伸。”1同时,我国又开启了大规模保护和生产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景观的重大工程,传统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网络博物馆的建设,使传统手工艺品又获得了影像化、数字化及网络化等景观形态。
第一,旅游场域中的传统手工艺品景观。20世纪80年代逐渐兴起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热潮直接促成了传统手工艺品的商业化和景观化发展。人们认识到民族文化的独特社会、审美价值,并对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产生了大购买需求,因而民族同胞及其他商家开始大量生产和挖掘传统手工艺品及其特色,为游客制作、提供了大量传统手工艺品,使之成为游客消费、观赏的文化景观。作为旅游场域的传统手工艺品景观主要发挥着两种功能,一是作为游客在旅游地进行现场消费和欣赏的展演景观,二是被游客购置后作为家居生活、审美的人文景观。在旅游地,少数民族及商人大量展示和出售民族工艺景观及商品。他们把传统手剪纸、雕塑、漆器、陶器、刺绣、织锦等商品进行陈列,供游客观赏和挑选。同时,他们也在动态的民俗文化活动中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艺景观。他们在仪式、庆典和文艺演出中穿戴着绚丽的民族手工服饰、配饰,演奏独具特色的手工器乐,向游客集中展示着该民族的精彩文化景观。游客们就在这种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景观欣赏中认识少数民族的人生智慧和文化价值观念,同时,也在此跨文化审美过程中诠释着他们对自我人生、自身文化的体悟与理解。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场域的传统手工艺品景观。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国家组织专家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了调查记录,还于1997年颁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对传统工艺美术进行保护和扶持。进入21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在次年正式加入该公约。同年,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民委等部门联合启动了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从此,全国由上而下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整体性、有序性和科学性保护,并取得了巨大成果。在此背景下,我国作为民间的文化、旅游景观的传统手工艺品景观,又开始具有了国家、国际层面的景观身份、地位与品位。国际、国家层面通过对文化多样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价值的深刻认识,把传统手工艺品等传统文化纳入人类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度予以重视和强力保护。在这股强大力量的作用之下,传统手工艺品获得了新的景观形式与景观生命,它们被置于传统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文化传习馆、文化档案与文化记录片等载体之中,供认参观、品味、理解与研究。传统手工艺精品陈列在展示柜中以独特的造型、色彩、图案和文化内涵记录着其所属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观、价值观,而参观者通过对工艺品景观的凝视、记忆、诠释,使它们在物尽其用中受到社会系统的认可、传播与传承。同样,为了活态再现、记录与传承传统手工艺文化,人们还通过影像手段把传统手工艺的制作、展演过程进行完整录制,并拍摄成纪录片,供人生动、直观地欣赏和观摩、学习。作为民族文化收藏展示的窗口和保护机构,少数民族博物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各级政府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加强民族博物的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传统博物馆之外又兴建民俗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由此促进了传统民俗文化、手工艺品文化的景观化发展。发源于法国的生态博物馆强调特定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与社区历史文化的完整呈现,并对其进行原地、整体、动态和自我保护。20世纪80年代生态博物馆理论引入中国,并开始了建设实践,首先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贵州兴建了4个民族村寨型博物馆。经过20多年的建设,生态博物馆在我国的贵州、云南、广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发展到20多座。在生态博物馆内,传统手工艺品以活态与静态两种景观形式向观众集中呈现。在博物馆区域内的少数民族群众以原生的方式使用传统手工艺品,刺绣、绣包、服饰、芦笙、银饰等成为他们传统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的活态文化景观向来访者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效与社会文化意义。同时,在生态博物馆区域内建成的资料信息中心内,传统手工艺品以静态物品、图片或动态视频等方式向观众进行景观化展示。此外,民俗博物馆、数字博物馆也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兴建。民俗博物馆把传统手工艺品、民俗物象以活态的、表演的等方式向人们展现,而数字博物馆则以影像化、数字化、网络化等方式展示传统手工艺品等民族文化景观。随着当今计算机、信息、网络等相关技术的长足发展,我国数字博物馆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果,“山西、辽宁、河南、甘肃四省300多家文博单位完成了38万多件珍贵藏品的数据采集,故宫、伤害等单位也完成了10万件以上文物的数据采集;全国有近200家博物馆建立了互联网站。2数字博物馆已经成为传统博物馆新的构成部分和发展方向,并在馆区内发挥着生动展示传统手工艺品等民族文化景观的功能。同时,数字博物馆也已经嵌入互联网络之中,开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保护、传播与传承领域与方式。
总之,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景观的消费与保护赢得了广阔的受众和社会空间,商品化、遗产化的手工艺品景观的发展扩大了人们对传统手工艺文化价值的认知、理解和重视,从而使之逐渐融入新时代人们的生活世界,不断满足着社会的实用、审美与文化保护需求。
注释:
1.吴晓.景观凝视与民间艺术旅游展演的意义生产[J].民族艺术,2010(4):51.
2.金瑞国.IT技术助推文化传承:浅谈数字博物馆的发展历程[J].每周电脑报,2007(30):24.
甘代军,贵州省高校人文医学研究中心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民族文化、医学人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