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云山区山寨考古研究

2016-07-13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463700

大众文艺 2016年18期
关键词:白云山文化

胡 渊  (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463700)

白云山区山寨考古研究

胡渊 (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463700)

本文对豫南白云山区几十座山寨做了总体全面的考古调查和研究,科学归纳了白云山区山寨的起源、衰落、类型、特征和丰厚的文化内涵以及许多传说和故事。深刻揭示了山寨文化和它重要的历史考古价值。

白云山区;山寨;考古

山寨,即是山上城堡或关塞,是城的另类,坚壁高垒,据险监津,以石为固,或在山缘,或在山中,结构或复杂或单一,用途或民用或军用,乱世而起,盛世而衰,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形成了一处处苍劲壮观的历史古迹。在广袤的白云山区,就分布着四座较大的山寨,即闯王寨、李自成寨、城顶寨和台山寨,构成了白云山区较为独特的山寨文化。

一、山寨的起源与衰落

山寨附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而起,与城同出一源。整个旧石器时代,人类穴居山中砸器、手斧等仅用于获取有限的食物,无论社会组织、生产力水平或社会需求都与城和寨等大规模建筑无缘。至今1万年前,人类移居平地,刀耕火种,进入新石器时代,有了较为锐利的石铲、石斧、石凿等。先进的生产工具使生产力大大发展,有了剩余产品,需要储存,农耕文化也要求人们不再流徙。这时移居平地的人们,为了防止洪水、猛兽和其他部落的侵袭,必须在平坦的地势上建立保护设施,筑城的需要出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人口增加,组织严密,具备了筑城的人力条件,于是早期的城出现了。诸如6000多年前,大溪文化的城和良诸文化的莫角山城,即是这一时期的突出代表。那么,什么情况让人们有了对山寨的需求呢?可以说,主要是氏族战争。在进入文明的前夜,出现了部族融合和文化统一的需求,部落战争频繁,如传说中炎帝与黄帝,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都是部落战争或部落战争在神话中的反映。各部落在自己领地的山隘处建立了围障,进而形成了封闭性的山寨,后来山寨相连,即形成了后世的长城或方城。周代的“天下九塞”,即是天下大关隘处的九个大山寨。至春秋战国时代,达到顶峰,列国纷纷修筑长城,山民也纷纷建寨自保,以避战乱。战争的频仍终于使山寨文化进入了壮大期。城池和山寨,作为冷兵器时代的坚强之盾,与冷兵器时代共始终。在我国的广大山区,山寨的利用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二、山寨文化的特征

山寨是山中的城,但它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城。它的主要用途是一时的或长久的军事防御,是纯粹的边防或人们的暂居之地。前者如长城的关塞,后者如一般的山寨。它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位置险要。山寨全部因险而筑。因为古代的军事防御,非险不能守。古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即说明了险要的地势在攻防中的重大作用。《孙子兵法》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也说明了攻防双方因地利而造成的难易悬殊。

封闭性。因山道四通八达,人迹至处即为路,绝壁上山民亦可攀援而行,且毒蛇猛兽过多,所以,封闭性对山寨的安全来说至关重要。

有充足的水源。这是山寨的命脉所在。因为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无水之处,没有生命,更没有山寨的独存。

适宜生活的自然环境。珠峰虽高,又是自古的边界,哪里有人为的山寨?因为山寨的主人是人,任务是防御和生存。瘴疠之地,风光虽好,也不宜修建山寨。

近临平原或其他就食区。因为一般山寨的食物来源都是比较匮乏的,至少是不能全部自给的。而山寨因为它防御和避难的功用,尽管生存环境恶劣,但人口密度大,始终要依赖于平原或其他就食区的供给。

乱世而兴,盛世而衰。这是由山寨的功用和生存条件决定的。因为山寨的生存条件恶劣,功用是躲避兵燹和进行防御性的战争。故乱世时需求激增,山寨蓬勃发展;太平盛世用途甚微,无人问津,甚至成为交通的障碍和治安的隐患。

三、白云山区山寨的类型

具体到白云山区的山寨,按性质可分为兵营和民寨两类。另有鸡冠山寨等小寨,因缺乏水源,成为死寨。

兵营。起义军大寨。临时性的,山势险要,营造草率,寨中地形复杂,没有或少量的固定建筑物。位置态势是俯视平原,布局成犄角之势。大寨子山寨 即属此类。

大赛子位于白云山区东北部,行政区划属泌阳县板桥镇,附近有大麦冲、屈洼、老蔡河等村,是明末李自成义军的根据地。

大寨子地域广大,囊括20余座山峰,寨垣漫长,矫健的山民一日行走不尽。站在西寨垣山远眺东寨恒山遥遥朦胧之中。寨门狭小,寨恒粗糙,全用小片石筑成,有简易的垛口和射击孔,内坡或断或续,有多处小寨,看来内部机构不少。寨内各溪水平稳处,有多座房址,沿溪排列,估计为各类军官及家眷所住;又有成排的碓谷石,一处约有40-50个,说明寨中义军数目众多。严格地说,这不是一个单单的山寨,而是一片由寨垣隔离而成的根据地,是一个广大的区域,附近的屈洼村,是当时的米粮行,专供李自成军队给养。村中共遗有石碾72盘和许多石臼,可见当时碾军粮场面的宏大,可惜现在多数淤于土中。村中老人世代相传大寨当时是一个街(集),公买公卖。明末民穷,罕有畜力。修寨子时,全用人力运石上山。现在大寨附近的群众还说:“闯王来了不纳粮当时大寨及其附近所控区域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高度军事防御下的和平与繁荣。

还有一则传说是李自成计杀屈家族人。屈家族人在当地是一恶霸家庭,李自成把屈家族丁们骗至寨中假意饮酒结盟,尽杀席中,仅余在外办事的3人逃逸,反映了李自成惩治豪强的坚定果敢,也侧面反映了李自成军需的来源。至今在屈家村井中尚遗有李自成两尊铜炮。

民寨。山势不十分险峻,有较为方便的交通出口。坚壁高垒,设计合理,水源丰沛,有众多的固定性建筑,甚至有庙宇。城顶寨和台山寨即属此类。

台山寨位于泌阳县铜山乡高庄村委。整体布局是绕三面山脊围一大狭谷成寨。山势较缓,有众多的石筑房址,在东南小寨和西北山脊处,房址较为豪华,明显可见几进的四合院,传说中曾有三层石楼。寨垣坚固高耸,因坍塌,仅在下坡处可见完整的障墙。垣面平坦,有完整的内城护坡,寨坦载面成梯形。

在此山向阳坡处,有层层叠叠的房址,满布山坡,当地人说有3000多间石屋,背阴处较少,看来人离不开阳光。狭谷中有大井三眼,或方或圆,井水丰沛。在西北角山顶,有庙宇一处,单供祖师。东面与寨垣相连有牛寨一处,是专一存放耕牛的,牛是农家的命根子。清末民初,政局混乱,盗匪蜂起,附近村民秋收后避难寨中,存粮于室,牧牛于赛跑,年年如此。至今老人尚说:“寨中人全是好老百姓,心齐,兵匪从未破过寨”。

白云山区的山寨,各自成体,分布范围广大,筑造属于民间化和地方化,没有国筑长城的痕迹。但筑造各有特色,结构复杂,山寨容量很大,用途明显,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和多样。沧桑千年或数百年,它们满载着历史的鲜活和苦难,诉说着古代人民的坚忍不拔和对和平生活的执著追求,对暴政的反抗和对大义的无畏献身精神。

胡渊,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文广新局文物保护管理所,职称:馆员,学历:本科,1991年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学士学位,研究方向:豫南地方考古。

猜你喜欢

白云山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广州药业换股并购白云山的协同效应分析
白云山
小城故事
非遗视野下道教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谁远谁近?
广州·白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