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析《艺术作品的本源》中艺术作品的物性论

2016-07-13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410006

大众文艺 2016年18期
关键词:物性本源海德格尔

张 倩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410006)

析《艺术作品的本源》中艺术作品的物性论

张倩(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410006)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里关于艺术和诗的讨论,是从物这个课题入手,这是因为在海德格尔那里,艺术作品是与物联系在一起的。艺术作品也是一种物。海德格尔从“物性”出发,分析了关于物的三种流行的解释,把物理解为特征的载体,感觉多样性的统一体和具有形式的质料,他通过揭示这三种流行的解释各自不合理之处,进而提出了自己关于物性的解释。

海德格尔;物;器具;作品

海德格尔先是对此在的生存论特别感兴趣,而自20世纪30年代则渐渐转向艺术作品、诗、语言这些课题。他对物的探究辅导着这一转变。海德格尔从探讨艺术作品的物性因素着手探讨艺术作品本源。“物”之物性是判断某物作“这是一物”的依据。物之物性也即物之物因素。究竟什么是物?把何种性质当做物之物性,这是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诚如海德格尔所知,“对物之物性的各种解释在西方思想进程中起着支配作用。”1海德格尔认为要想探讨艺术作品的本源,我们首先就要探讨其物性因素。海德格尔关于“物之物性”的讨论从两个方面入手:对人们关于物的日常经验的描述和分析历史上传统的“物”观念。

一、对人们关于物的日常经验的描述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里首先描述了人们关于物的日常经验的看法,从非常广阔的领域谈到什么是物。一方面,物包括显现之物和不显现之物。显现之物就是显现自身的东西,如田间蓟草、秋风中的落叶、牛奶和水、天上白云、森林上空的鹰;而本身并不显现的物即不显现之物,即一种“自在之物”,例如上帝本身。另一方面,物包括人工和天然的。人工即人工制作的物,我们说的鞋子、锤子、钟、斧子是一个物。天然物即纯然之物:如土块、石头、木头,自然和用具中无生命的东西。人们对“物”的认识和描述涉及很多方面,说明了“物”可以做类型学的分析。其次,人们关于物的日常经验的描述,说明了对物的认识带有随意性。更为重要的是,海德格尔指明了一种思想,对物的理解涉及到对存在者的理解。“物”与存在者有根深蒂固的关联。把何性质当做物之物性这个问题决定了对存在者之存在的解释。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把艺术作品作为现成存在对“自身”进行追问,只有对现存存在的东西我们才可以说它有“自身”。

二、历史上传统的“物”观念

海德格尔概括了西方对物的三种解释:“物是它的特征的载体”“物是感觉多样性的统一体”“物是具有形式的质料”。海德格尔探讨艺术作品本源从探讨艺术作品的物性因素着手,要注意的是他是从纯然物的角度入手,分析了关于物的三种流行解释,他通过揭示这三种流行解释的各自合理和不合理之处,进而提出了自己关于物性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物是它的特征的载体”。这个解释的优点是它揭示了物的属性。物包含有多种特性:如长、宽、高、坚硬、柔软等。其次,它把物之物性规定为具有诸属性的实体,所谓实体,也就是存在者,这没有揭示物之真正的存在(Being)。因而,这种解释的缺点有它理论上的不可成立性:它没有切中物之物因素,因而它无法把握本质地现身的物。

第二种解释:物是感觉多样性的统一体。海德格尔分析这种解释的优点重视了物的直接给予性,物与人直接的关联。在听觉、触觉、和视觉当中,在对声响、粗糙、坚硬、色彩的感觉中,“物”与“我”处于一种直接遭遇之中,物我之间可以不受诸如概念,判断等等的干扰。但通过感觉去切近物,包括一个先在的思想:即感觉是先在的,可以独立的,作为预先的东西给引入。因此,以感觉来定义物,认为感觉可以先于物而给予我们,这种解释并不准确。“物本身要比所有感觉更迫近于我们。我们在屋子里听到敲门,但我们从未听到听觉的感觉,或者哪怕是纯然的嘈杂声。为了听到一种纯然的嘈杂声,我们必须远离物来听,使我们的耳朵离开物,也即抽象地听。”2海德格尔否定了感觉是可以先在的,独立的,他认为物在逻辑上要优先于感觉,物是连同感觉一起来的。有时候我们听到某种声音,可能不知道那个物是什么,但我们会有一种无意识把握,即使你不知道那个物是什么,你仍然在同那个物打交道。海德格尔认为先有物才有感觉,感觉有一个规定性,我们不可能离开物而先有感觉。

第三种解释:物是具有形式的质料。形式与质料这组概念被应用到海德格尔所分的三种物上的情形各是怎样的。一是纯粹自然的物,自成自足。用形式与质料相结合的概念来套,自然物的形式是由其质料自己塑造的的。二是器具。器具是人做的,它不完全是自足的,因为器具根据它的有用性而存在。人从用途或形式来着眼来选取质料,正与自然物相反。三是艺术作品。它是人做的,但却不是为有用性而存在,有自身的独立自足性。

物是具有形式的质料既突显了物的坚固性,持久性,同时也重视了物的直接给予性。第三种解释可以可以被看做是前两种概念的统一,使我们能回答艺术作品中的物因素这个问题。

然而把物当做具有形式的质料却在历史上的运用存在泛化的矛盾。形式质料结合这套概念虽最初是从器具着眼提出并分析器具结构上最有效,但由于器具处在纯粹物与作品之间,分有另两者的特点,所以这套概念也被用来解释一切物体结构。这一倾向始自希腊,又在中世纪得到加强,因为中世纪把一切物体都理解为上帝制造出来的东西,近代哲学不加反省接过了这套概念而想当然地使用下去。结果这套概念延伸到一切领域,同时也垄断着历来对艺术作品的讨论。理性与非理性,逻辑与非逻辑,主体与客体,万事都被套在形式质料上。海德格尔认为形式与质料的物体解释没有把握纯然物的本性。纯然物是自在的显现,形式感不强。我们可以把形式质料硬套到纯粹的物上面。例如,一块花岗岩石有它的形式——质料的分布和排列,整块石头的轮廓。但这与器具的情况完全不同。器具的形式决定着质料的分布。形式规定了质料的安排,“不止与此,形式甚至先行规定了规定了质料的种类和选择:罐要有不渗透性,斧要有足够的硬度,鞋要坚固同时具有柔韧性。”3这强调了形式的重要性、地位,但纯然物恰恰爱是形式感不强的物,它的形式仅仅是质料分布的结果,只有制作物才有强烈的形式感。

质料与形式这组概念是从器具入手探讨物而提出来的,正因为器具在物与作品中间具有一种独特的中间地位。从器具着眼固然有其道理。器具在近处包围着我们,是我们参与制造的,器具由于缺乏独立性而显得离人特别近,它分有其它物体的某些特点;另外两种物的结构却很难把捉。然而,从器具出发,即使被剥夺了器具的器具性,恐怕仍达不到自然物。把形式结构扩展开来去解释一切物体结构,结果倒可能把自然物的物性,用具的用具性,尤其艺术作品的作品性都蒙蔽了。海德格尔在这里似乎暗示没有一种共通的物性,三种物必须分别探究。

三、理解《艺术作品的本源》中“艺术作品的物性”的意义

海德格尔对“物之物性”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也无法回答,因为存在是不能明说的,但他却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思想启示。他通过否定以上三种对物之物性的规定,其实是否定了从这三个方面对艺术作品之作品的规定。因而,艺术作品不是某种特性的载体,不是感觉多样性的统一,不是具有形式的质料。相对纯然物,海德格尔更加重视器具。这跟他对物的划分有一定的关系,器具之存在过去未得到专门的思考,海德格尔认为可以凭借器具与艺术作品的亲近性,凭借器具存在独特的中间地位,从解答器具之为器具入手,来给艺术作品的物性予以思路参考。这也暗示我们,要在避开流行解释的前提下重新去追问器具因素。《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物之物因素”对于物的类型,对于感觉与物的异同,对于器具与艺术作品的有用性都是为下文服务的。海德格尔追问艺术作品的本源是为了寻找艺术的本质。海德格尔对艺术作品的研究从“物”开始,从“物性”出发,讨论真理在作品中的置入,为下文中《作品与真理》、《真理与艺术》中追寻作品中真理的具体内涵和真理置入作品的具体方式作铺垫。

注释:

1.[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林中路•修订本[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6.

2.[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林中路•修订本[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10.

3.[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林中路•修订本[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12.

[1][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林中路.修订本[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面向思的事情[M].商务印书馆,1999.

[3][德]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M].北京:三联书店,2006.

[4]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三联书店,1995.

[5]张文初.追寻最后的一道青烟[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6]刘克稳.破解海德格尔的艺术之谜[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91-95.

[7]卢春红.物何以显现自身?[J].哲学研究2010(10):79-85.

张倩,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文艺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 西方文论。

猜你喜欢

物性本源海德格尔
物性参数对氢冶金流程能耗及碳排放的影响
比较类材料作文导写及例文评析
R1234ze PVTx热物性模拟计算
怠速开空调车内噪声的优化
浅析海德格尔的“存在”观念——以黄玉顺的三个方面批判为中心
浅谈“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论海德格尔对实在性问题的存在论分析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探本源,再生长:基于“一题一课”的生成式专题复习课的探索
保函回归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