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田兼好的时代迷思
——《徒然草》怀古情结发微

2016-07-13吴晓洁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241

名作欣赏 2016年27期
关键词:吉田怀古情结

⊙吴晓洁[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上海 200241]

吉田兼好的时代迷思
——《徒然草》怀古情结发微

⊙吴晓洁[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上海200241]

怀古情结虽然在《徒然草》全文中所占的分量不多,但与兼好的无常观有着紧密的联系。《徒然草》流露怀古之思的章节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厌倦当代、读古书以及珍惜旧物三大类,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吉田兼好的身世、佛教无常观的影响和个人文学素养,笔者认为怀古情结既是兼好心中今昔对比的矛盾冲突的体现,又是给予兼好精神慰藉的良药。

吉田兼好徒然草怀古无常观佛教

《徒然草》作为日本中世随笔文学“双璧”之一、隐逸文学的典型代表,国内学者对它的相关研究并不少见。但经过前期调查,笔者发现论无常观者多,谈怀古者少,即便是谈到兼好的怀古幽情,一带而过者多,详细论述者少。与其他思想相比,怀古情结虽然在《徒然草》全文中所占的分量不多,但与兼好的无常观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试通过分析《徒然草》中表达怀古情结的章节,并解析此情结形成背后的各方面原因,来深刻理解兼好的思想内涵。

一、引言

《徒然草》分为243段,长短不一,“叙四季物色,记世间人事”,主题繁多。有的段落精悍短小,语言机智灵敏,如法显和尚参拜神社却无功而返一段,颇有现代寓言故事的机警之风。有的段落睹物抒怀、见景生情,比如,月亮、露水都可引发兼好一番充满诗意的遐想,由此可见日本人由来已久的审美观念。至于怀古情结的表露,第22段可以算作点睛之笔:“无论何事,都是古事令人慕羡,现世之事似乎不值得一提。”而对于“怀古情结”的理解,有学者这样写道:作为一定心理结构,怀古情结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咏古和怀旧,也不是偶然而发的思古之兴,而是一种经过无数次刺激后积淀在潜意识中的深层记忆。它平常或许不露痕迹,但当诗人遇到类似的刺激时,便条件反射式地显现出来,影响诗人的情感和人格。它是诗人心理结构中最敏感的区域,能把诗人心中最普遍最深刻的东西通过怀古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形成感情的一贯性和思想的连续性,在古与今的比照中表现诗人的现实态度与人生理想。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灵观照,一种高境界的社会反思。①

二、文本解读

具体说来,《徒然草》一书所流露的怀古情结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大方面着手研究。该书的形式仿照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文中也引用了许多《源氏物语》里面的辞藻。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徒然草》的形式与语言本身即是作者怀古情结的体现。通读全书,笔者认为正面表达怀古幽情的共有14段:分别为13、14、22、29、58、81、99、116、121、132、156、181、183、221。这14段按照主题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身处繁杂纷扰的当代,怀念自然淳朴的古代这在第14段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尽管有人说唯歌之道泥古不变,果真如此吗?如今依然互相咏唱昔日的歌词和歌枕,昔人咏唱的和歌,绝不同于今人的表现。古歌平易自然,歌体清丽,感兴深彻。”社会存在往往决定了社会意识。从上古时代的《万叶集》,到中古时代的《古今和歌集》,再到中世的《新古今和歌集》,歌风由直观素朴到抽象唯美的流变就是证明。兼好早年曾经在藤原定家的曾孙、镰仓末期歌人二条为世的门下学习写作和歌,被称为和歌四天王之一。由此看来兼好对古今和歌的对比结果是值得肯定的。时代在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欲如洪水猛兽般袭来,吞噬了人们心中对自然的依赖和崇敬,冲走了人性中最原始最本真的东西。渐渐地,人们认为经过修饰的才是美,不经修饰的则是原始甚至落后。文学创作如此,日常生活就更难以避免经历时代的洗刷。第116段,关于起名字,兼好写道:“寺院的号,还有给各种物件起的名称,昔日之人一点也不刻求,只是顺其自然轻松拈来。最近就不同了,刻意求工,要依此显示其才华似的。实际上这是讨人嫌的……”②

(二)读古籍,与古人为伴兼好中国古典文学素养深厚,有学者考证《徒然草》多处直接或间接地引用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他在第13段直言:“孤灯独影,展卷耽读与古人为友,是一件格外慰藉的事情。所读书物,《文选》各卷让人爱不释手。还有《白氏文集》、《老子》的语辞、《南华》的篇章,皆感人至深。我国博士们写的书物,也是古昔多有情趣。”另外,兼好对日本古代章法礼仪也颇为通晓,《徒然草》中至少有5段话提到“古已有之”的规则或教训。比如,第121段,兼好说饲养家畜,首选牛、马、狗,除此以外都是无用之物。把鸟儿关在樊笼之中观赏,是“桀纣之心”。根据是什么呢?“大凡‘珍禽异兽不育于国’,古书上说。”很多事物的缘由,兼好都可以在古书中找到证据来解释。比如第132段:“鸟羽新道,不是建造鸟羽殿之后的名字,古已有之。其证据是,《李部王记》中写道……”另如第183段讲主人应该给容易伤人的动物做上标记,“如果不这么做,是有罪的。这是古已有之的律禁”。这样的例子还有第156段、第181段。说理没有缘由难免使人产生怀疑,更何况是针砭当下的不平之事。兼好的论据就是古训。他总是在段落末尾用几个字简短地告诉人们(或者只是向自己诉说)某某事是古来就有的,看似有些画蛇添足,而且又使得原本生动活泼的趣事添上一抹浓重的阴郁色调。但笔者认为,这几个字是举重就轻,是法师对当代人们忘掉祖先的教训,肆意妄为,最终招致灾祸的无奈嗟叹。法师点到为止,因为有心的人看到了自会明白,而对那些已经忘却崇敬自然、遵守自然法则之人多说也无益。

(三)珍惜旧物,欣赏老物品的风貌第29段是怀古与无常观的完美结合。“静心思考,何时都是怀恋过去的时光,真是没法子……古人常用的器具等,本是无情之物,同过去比较也没什么变化,但越久越感到一种悲伤之情。”这表达了物是人非、时过境迁的哀愁。万事万物都在时间中流变,唯一不变的是时间在流逝。人无法长生不老、风流永存,但经久耐用的物品如果得到妥善处理却可以跨越时代。看到浸润了古人温度的老物件,走过古人曾走过的道路,今人怎能不被勾起幽幽的怀古之思呢?第81段,兼好表达了他对家具器玩的审美情趣:“有些东西虽然很珍奇,你给它来一番多余的装饰,放在那里也让人讨厌。古风调、不怎么大块头、也没破损、有气韵、品质上乘的东西就好。”第99段:“明于掌故的官役们上言道,这唐柜是从上古传来之物,上古哪个年代虽不知,但已过了几百年。历代的公物,古旧破损但是一种珍贵的范本,请不要轻易改造。于是,改造之事就这样作罢了。”了解日本社会的人应该知道,日本有很多专门销售二手商品的商店。在繁华的市中心总能找到“古本屋”,就是卖旧书的。还有卖各种二手生活用品和衣服的。除此以外二手奢侈品店近年来也吸引了国内一些消费者的眼球。与中国旧货市场的杂乱不堪不同,日本的二手货商店则是摆放有序,物品按照缺损程度划分等级并贴上标签,而且经过消毒,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笔者在留学期间就一直很想探究这种现象的源头,猜想这跟日本人的国民性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读到中世作品《徒然草》时又引发此联想,可见一个民族的文化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造就的。意识总是潜移默化进入人的大脑,又在无形中决定了人的一言一行。回到兼好的怀古,因为兼好法师心中秉承着对古人、古事的向往和崇敬,所以才会更加爱惜古物吧。

三、怀古情结产生的背景原因

读了怀古的段落之后,不得不让人思考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它与《徒然草》的主要哲学旨趣——无常观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一)时代背景兼好出生于1283年,40岁左右时开始写《徒然草》,成书于镰仓末期的1330年前后。作为日本中世隐逸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徒然草》不可避免地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1192年源赖朝在镰仓设立幕府,由此开创了日本历史上武家专权的政治局面。社会的主流思想转为讴歌现实、合理思考,发扬任性,文化上属于现实主义的强力文化。出身于下层贵族的卜部兼好,从小受到贵族思想的熏陶,面对贵族阶级的没落以及武士阶级的兴起,心理上必然经历了巨大的落差。时代因素是怀古情结产生的主要原因。中国古代的诗人在面临国家兴亡、朝代更替时,抚今怀古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后人可以从他们的文学作品中读出其肩上沉重的国家使命感。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兼好作为日本的文人也同样具有这种素质。

兼好在《徒然草》第80段中说:“这武术是远人伦、近禽兽的行为,不是以此为专职者,喜好无益。”结合他所生活的时代以及他的身份,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为何对武术评价如此之低了。如果国泰民安,人人安居乐业,就没有偷盗,也就不会催生武士阶级。古人路不拾遗、干净醇厚的民风是多么令人怀念。另一方面,幕府内部矛盾重重,国内战争频繁,农民揭竿而起,同时受到中国元朝的入侵,整个国家可谓内忧外患。既然世风日下,现世难以安身立命,那么只好让身体离开喧嚣的尘世,到山中去修炼,让精神回到远古,寻找一方属于自己的精神净土。兼好对樱花的记述也颇耐人寻味。他先在第39段说:“樱以单瓣为佳……吉野之樱、左近之樱皆为单瓣,而八重樱为异类,数量甚多,荒唐之极,不种亦可。”为什么享誉盛名的八重樱被兼好贬得一文不值,而偏对鲜有问津的单瓣樱赞誉有加呢?精通掌故的兼好法师应该不会仅仅根据外形来决定好恶。根据史料,吉野在过去具有“宗教禁地”和“政治禁地”的双重身份,“带有神圣的王朝印记”。而八重樱最初生长于关东一带,后被广泛种植以致泛滥,追根究底可以说是武士阶级和庶民走上历史舞台的结果。如果说本文第一章中所列举的文本是兼好直抒胸臆,那么关于武术、赏花的记述则是怀古情结的曲折表现。

(二)佛教无常观盛行佛教自公元6世纪由中国再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并受到了国民的欢迎。有日本学者认为在文化传承上,中国之于日本就如同母亲,而朝鲜半岛就是母亲的乳汁。佛教宣扬的节俭朴素、因果报应、前世今生、盛极必衰,颇符合日本的岛国根性这一国民气质。对无常观的理解,如果说在中国这片土壤上的流传可能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时间跨度,那么在自然灾害频繁的日本则可能是一夜之间就会使人幡然醒悟的。同为中世时期隐逸文学代表作的《方丈记》在开头便说:“逝川流水不绝,而水非原模样。淤水处浮起水泡,忽灭忽生,哪曾有久存之例。世上的人和居也如此。”③安元三年(公元1177年)的大火,治承四年(公元1180年)的旋风,养和年间的饥馑,公元1185年元历大地震……“一个又一个的事与愿违,自然而然地使我醒悟了自己的不走运。”于是鸭长明和吉田兼好都遁入佛门。如此消极避世的思想(当然,兼好在一定程度上比鸭长明积极),就衍生了伤今怀古之情。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催化了佛教无常观的盛行,从而进一步催生了怀古情结这一意识形态。

关于兼好遁世的原因,笔者认为必要再作一点说明。因为“世俗”中人难免心生疑虑,大时代和宗教的风行何以致人于非入佛门不可?这也是笔者曾有的疑问。笔者学识浅薄,曾经以为日本文学中都是伤春悲秋、抒写儿女情怀的作品,未见男儿志在千里、驰骋沙场的豪情之作。但后来得知事实并非如此。那么兼好的幽情背后应该也隐藏着世俗因素。关于兼好出家的原因,学界曾认为与赏识他的后宇多天皇的驾崩有直接联系,但后来发现兼好出家的意向在后宇多天皇驾崩前十年的文书里已有所表露。虽然客观的时间数据否定了这一出家原因,但失去了知音的文人,满腔的才情无人能解,则会非常容易陷入更深的孤独寂寞之中。至于女色,兼好持非常冷静淡然的态度。《徒然草》第8段:“惑乱世人心的事,莫过于色欲。人心何以如此愚蠢呢?”既然现实中无人牵挂,不如绝尘而去。形单影只,生活清静,任凭思绪在古今之间驰骋。

(三)个人文学素养吉田兼好不仅精通日本典籍,汉学的修养也极为深厚,在上文提到的他耽读经典一段已经可见一斑。《徒然草》对主张闲逸自然的老庄思想的影响之深,关于这个问题已有许多学者做过研究,在此不赘述。兼好还常提到竹林七贤。中国魏晋时期的七贤常聚于竹林之下,肆意酣饮,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拥有相似遭遇和抱负的兼好在他们这里找到了共鸣。因此,可以说古代贤哲身上散发出的人格魅力,具有对兼好强烈的吸引力。“他把这些古人的意趣和风范作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使自己的行为既具现实色彩,又富有浓郁的古意,仿佛他就是一位融古今于一体的奇人——一方面努力追求自我在现实人生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借古人的奇行异遇寻求精神力量。”这段话虽然说的是李白,但笔者认为用在兼好这里非常适切。

四、结语

怀古情结既是兼好心中今昔对比的矛盾与冲突的体现,又是给予兼好精神慰藉的良药。如果说他对自然和社会抱着一种变幻无常的态度,那么对过往王朝的追思则可以算作是一种有常。他细致、独到地观察书写身边小事,也曾失望过,投射出的是对时代的思考;但他最终走向了释然,给后人以回味无穷的启示。时代总是在发展,前进的路上总是布满荆棘。但我们要相信人类终会到达那个与自然、与他人、与自身和谐相处的自由王国。

①比如将《方丈记》中消极的无常观和《徒然草》中积极的无常观作对比最为多见。

②本文引用的《徒然草》段落皆出自李均洋译本。

③丁国旗:《中国隐逸文学之日本接受研究》,《暨南大学学位论文2010年》。

[1]傅绍良.论李白的怀古情结与心理调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92-97.

[2][日]吉田兼好.徒然草[M].李均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3]胡稹.吉田兼好笔下的单瓣樱与重瓣樱:王朝与民众[J].外国文学评论,2011(2):47-57.

作者:吴晓洁,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吉田怀古情结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毛绒情结
给我盯住他
告别“GDP情结”
竹叶沟怀古
日本:用无人机“上菜”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探究
恋爱之真味
我的英雄主义情结
任何不能让你赚到钱的文艺情结,都是黄赌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