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折区间劳动报酬份额提升的适度水平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2016-07-13周健邵珠琼刘易斯

创新 2016年2期
关键词:辽宁

周健 邵珠琼 刘易斯

[摘 要] 研究我国劳动报酬份额提升,必须将其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的大背景——跨越“刘易斯转折点”下进行。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中,辽宁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对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的研究推断,辽宁省在2010年左右开始跨越“刘易斯第一转折点”。由于进入了“刘易斯第一转折点”,辽宁省劳动报酬份额将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上升趋势。文章依据辽宁省劳动报酬份额的VEC模型以及与国际比较预测得出,2010-2020年,辽宁劳动报酬份额水平会从48.66%提升到55%~60%。而要实现这一结果,则需要从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制度建设以及调整人口结构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刘易斯转折区间; 劳动报酬份额; 辽宁

[中图分类号] F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16)02-0096-12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劳动报酬份额趋于下降。如果劳动份额过低极有可能会导致我国后退陷入“贫困陷阱”或前进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甚至于会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阻碍我国市场化改革深入的步伐。而劳动份额的提升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扩大内需,产业结构升级,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等。

但我们也不能泛泛地去研究我国劳动报酬份额提升问题。许多经济现象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必须关注阶段性特征对于这些经济现象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跨越刘易斯转折点的重要的发展阶段,一方面这一发展阶段的到来意味着必然面临着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而转变方式,必须增加劳动报酬占比;另一方面其必然直接关系到劳动者在社会经济中的生存与发展,更与劳动者能否获得以及获得多少合理的劳动报酬息息相关。因此,研究我国劳动报酬份额提升,必须将其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的大背景——跨越“刘易斯转折点”下进行。在跨越刘易斯转折点过程中,由于比较优势的转变,劳动力供给脱离了以往的无限弹性的状态,劳动报酬份额将会处于上升通道,但由于我国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因此劳动报酬份额不能过度提升,其必然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适度的上升空间中才行,这样才能在保障民生的同时,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引入“刘易斯转折点”这一概念,系统地、全面地和深入地探索我国劳动报酬份额提升的适度水平及其实现的路径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为研究上述问题,本文选取了辽宁省作为研究对象。其原因,一是辽宁省的发展问题是中国发展问题的缩影,如具有强烈的“政策依赖症”和“投资强迫症”,增长基础脆弱,动力不足;政治经济体制僵化,创新意识不足;国有经济占据过多的社会资源,民营经济发展迟缓,市场活力不足等。二是辽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众多老工业基地中最为典型的区域。其仍然是中国目前装备制造业等重化工业的核心基地,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提升都不可缺少的区域。三是辽宁劳动报酬份额低于全国水平。尽管辽宁经济出现衰退,但其仍然是我国的经济大省,这一劳动报酬份额水平与之极不相称。因此,研究辽宁如何摆脱衰退,提升劳动报酬份额这一问题,对于与之相似的省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四是根据笔者的测算,辽宁省于2010年左右跨越了刘易斯第一转折点,但由于辽宁省缺乏支持其进入刘易斯转折点的社会经济基础,因此,其劳动报酬份额一直在低位徘徊。我国将于近年进入刘易斯第一转折点,辽宁省的教训会有值得吸取的地方。辽宁经济发展了,问题解决了,可为全国的发展提供借鉴。

目前对辽宁省劳动报酬份额研究的文献较少,主要有,王金萍等(2012)通过研究发现,21世纪以来辽宁劳动报酬率呈现下降趋势[1 ],這与沈坤荣和刘东皇(2011) [2 ]对省际劳动报酬率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赵俊康(2006)的研究结果则有所不同,认为从1996—2003 年的7 年间,辽宁省劳动报酬占GDP 的比重没有下降。[3 ]而辽宁省劳动报酬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政府、企业、劳动者三方面因素造成的,未来辽宁省劳动报酬率的提高需要通过政府维护劳动者权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劳动者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来实现(王金萍等,2012)。[1 ]而对于辽宁省“刘易斯转折点”的研究文献更少,代表性的如李圣华和朴银哲(2012)利用1978—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表明,辽宁省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远没有到刘易斯转折点。[4 ]在这些有限的文献中将两者结合进行研究更是难以见到。由此可见,以辽宁省为例研究刘易斯转折区间劳动报酬份额提升的适度水平及其实现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由于辽宁省在2013—2015年经济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目前还无法判断是长期还是短期效应,为了预测的连贯性,下文的研究中2012—2015年采用的都是预测值。

二、辽宁省跨越刘易斯转折点的基本判断

辽宁省是何时跨越刘易斯第一转折点的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指标做出基本判断。

第一,第一产业就业结构的比较。一般来说,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0%左右时,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就会来临。由表1可见,2010年辽宁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为30.3%,2011年为29.6%。

第二,城市化水平的比较。刘易斯转折点的形成会使得该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大幅度上升。日本在1960年前后跨越刘易斯转折点(Minami,1968),[5 ]其1960年城市化水平是63.5% [6 ]。2010年辽宁的城市化率为62.1%,2011年为64.05%(见表2),与日本跨越刘易斯第一转折点时基本一致。

一般而言,根据刘易斯模型的基本内容,可以通过劳动工资上涨来判断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但是我国目前工资上涨是在长期工资压抑下的一种释放,以及随着经济增长的一种正常增长机制,而且工资上涨受到非刘易斯转折点的影响因素较多、较大,极不稳定,用来判断刘易斯转折点会存在误差。但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和城市化等结构性因素存在着结构性演进规律,因此相对比较稳定。由此通过这两个指标可以分析得出,2010年左右辽宁开始跨越刘易斯第一转折点,进入了刘易斯转折区间。

那么辽宁省什么时候能跨越刘易斯第二转折点呢?从当前辽宁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来看,仍然还有很长的艰难道路要走,目前难以做出判断。

三、1993—2012年辽宁省劳动报酬份额水平

辽宁省劳动报酬份额由辽宁省劳动者报酬(亿元)与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亿元)的比值表示,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辽宁省劳动报酬份额在1993—2012年介于43%~54%之间,波动幅度较小。从总体变动趋势来看,可以概括为“一升两降一跳跃”。“一升”指1993—1998年劳动报酬份额由44.50%上升至50.58%,年均增长率为2.72%;“两降”指1998—2004年劳动报酬份额由50.86%下降至53.55%,2005—2011年由53.55%下降至46.52%,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57%和2.42%;“一跳跃”是指2004—2005年劳动报酬份额由43.38%跳跃至53.55%,增长率达到23.42%。值得注意的是,2011—2012年劳动报酬份额又呈现回升的趋势。尽管只有两年的数据,本文估计,由于进入了刘易斯第一转折点,辽宁省的劳动报酬份额将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上升趋势。

四、辽宁劳动报酬份额提升的适度水平分析

(一)辽宁劳动报酬份额提升水平的预测模型

lnSOL=F(lnEGDP,(lnEGDP)2,lnK,lnEXPT,lnTERi,lnL,lnGE,lnGC) (1)

式(1)中,SOL為辽宁省劳动者报酬占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EGDP为辽宁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以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指数(1993=100)平减之后的数据;EXPT为辽宁省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进出口总额(千美元)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美元=100)折合为人民币之后,占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K为按照永续盘存法Kt=Kt-1(1-?啄t)+It /PIFt计算的资本存量,其中,K为资本存量,由于无法参考,故假设辽宁省1993年的Kt=It /PIFt,1994年之后按照永续盘存法计算;It 为第t期以当期价格计算的投资额,具体采用辽宁省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标;PIFt为第t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具体使用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指标;?啄t为第t期的折旧率,取9.6%;TERi,i=1,2,3分别为辽宁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用来作为产业结构的衡量指标;L为辽宁省就业人员数量,作为劳动力的衡量指标;GE和GC分别为辽宁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亿元)”和“政府消费(亿元)”占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以上指标均采用对数形式,在模型中用ln表示。模型中所使用的所有变量的全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4—2013)和《辽宁统计年鉴2013》,或根据其计算得出,具体数据参见附录表A-1所示。见图1可更直观地观察各变量的变动趋势。

由图1可见,lnSOL、lnEXPT、lnGC没有明显的变动趋势,故使用模型(1)仅含截距项的模型进行检验;而其他变量都有明显的变动趋势,故使用模型(3)既含趋势项又含截距项的模型进行检验,单位根检验结果的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见,除lnTER2外,其他变量都是平稳的,并且除lnK、lnTER1和lnL外,其他变量都是1阶单整的,因此模型可能存在滞后关系,可以进一步建立VEC模型进行各变量的长短期关系研究。对模型的建模实验的结果如附录表A-2所示,其中出于模型拟合优度、模型实际意义、模型滞后阶数和协整关系等方面考虑,本文最终选择模型5,其滞后阶数检验的结果如表5所示,表中每列对应标准所选择的滞后阶数均以星号(*)标出。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也可作为产业结构的衡量指标,但是其效果不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故不采用该指标。

由表5可见,所选择的滞后阶数均对应最小的标准值,符合AIC和SBC的判断标准。由于所有检验结果均一致,故水平数据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进一步地,进行滞后2期的Johansen的协整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见,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迹统计量 ?姿trace检验的结果表明存在4个协整关系,最大值统计量?姿max检验的结果表明存在1个协整关系;而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无论迹统计量还是最大值统计量都表明存在4个协整关系。综合考虑模型的拟合优度等,故选取4个协整关系进行建模。由于本文分析重点为各变量对劳动报酬份额的影响,故只列出劳动报酬份额的VEC模型,而将其他模型省略。

由式(2)可见,InSOL关于lnTER3的系数为1.7663,即在长期内,辽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当地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增加1%,会引起SOL增加约1.77%。因而可以通过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预测进一步测算劳动报酬份额的提升水平。

(二)产业结构的预测及劳动报酬份额水平的测算

由图2可见,辽宁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在1993—2004年处于上升趋势,在2004—2011年处于下降趋势,而在2011—2012年又呈现上升趋势,并且根据刘易斯转折点的判断,今后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在未来也将处于上升趋势,而且将会保持1993—2004年的增长速度。通过上述分析,将1993—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年均增长率1.63%作为静态预测的基础,2013—2020年的预测结果如表7所示。

计算可得到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年均增长率达到43.32%,从而比2012年增长13.78个百分点。进一步地,由长期内劳动报酬份额与第三产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可得劳动报酬份额在2020年提升24.34个百分点,从而在2020年提升至57.85%。

(三)适度性分析

本文是通过对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预测,而估算出辽宁省在2020年的劳动报酬份额为57.85%,因为没有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可能会低估劳动报酬份额。因此,将本文估算结果进行修正后,2020年辽宁劳动报酬份额可能会提升至60%左右。这一水平我们可以通过国际比较进行判断。

1. 与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比较判断

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在人均生产总值为6000美元和10000美元时,劳动报酬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分别为53.1%和55.4% [7 ]。2010年辽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257美元,劳动报酬份额为48.66%,与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依然较低。2012年辽宁人均生产总值为8974美元,如果其保持7%左右的增长率,2020年人均GDP将会达到15000美元左右,劳动报酬份额将会超过55%,达到60%左右。

2. 与日本、韩国等典型现代二元经济转型国家的比较判断 [8 ]

日本在1960年前后跨越刘易斯第一转折点(Minami,1968),[5 ]韩国在1970年前后跨越刘易斯第一转折点(Moo-kiBai,1982) [9 ]。从中可以发现:

进入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后,劳动力供给的增长速度会明显小于劳动力需求的增长速度,甚至于会出现劳动力供给数量绝对下降的现象,因此,劳动报酬份额会出现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尽管可能会出现波动,但之后又会上升,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日本从1960年的48.04%上升到1965年的55.46%,但其后1969年下降到52.33%,1970年有所回升到53.57%,1971年则快速升至57.92%,11年间提升了9个百分点。韩国由1971年的34.7%下降到1974年的33.1%,之后逐步回升到1980年的41.2%,10年间提升了6个百分点。[10 ]

参照日本与韩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化可以做如下判断:2010年辽宁省劳动报酬份额为48.66%,到2020年,如果与日本在10年间提升水平相同,会达到57.66%,如果与韩国提升水平相同,则会达到54.66%。

3. 最终判断

综合上述分析,2010—2020年辽宁省劳动报酬份额水平会从48.66%提升到55%~60%。由于2013—2015年辽宁经济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到2020年劳动报酬提升水平可能会比预期有所降低。当然,对于未来估算总会存在测不准的问题,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波动总是存在的。

五、实现路径

(一)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劳动报酬份额进入上升通道。经济发展总是伴随着巨大的产业结构演进, [11 ]随着三次产业结构演进和劳动力产业间转移效应的推进,“刘易斯转折点”将会到来,传统农业剩余劳动供给格局也会发生改变,劳动力无限供给弹性特征将逐步消失,这样,一是劳动力供给约束将提高三次产业间劳动力转移成本,提升总劳动报酬份额;二是劳动报酬份额的产业间和产业内效应将增加正向增长的可能性[12 ]。由此,劳动报酬份额将会进入上升通道。从辽宁劳动报酬份额提升水平的预测模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三次产业结构动态演进中,第三产业结构演进已成为辽宁劳动报酬份额变动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优化产业结构要特别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一,应当做到产业间协调发展,产业内处理好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的“规模经济”与“竞争”之间的难题。第二,要想消除农业对劳动报酬份额提升的不利影响,关键在于促进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演进。这也就要求,一是树立新型农业发展理念,提高农民的素质,进行农民农业技能培训以及生产技术的相互交流,使农业成为建立在现代技术基础上的、高效率和高收入的产业;二是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特别是加快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第二产业要敢于打破国有经济垄断,大规模向民营经济开放,同时要坚决淘汰或放弃一批落后的产能。第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但在加快发展速度、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和地位的同时也要注重其质量水平、技术含量及其影响力的发展。一是坚守传统第三产业。传统第三产业是一片萧条中内需最为旺盛的产业之一,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由于辽宁经济陷落,人才流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剩下的和流入的大多为一般素质的劳动力,坚守传统第三产业是无奈也是现实的选择。二是努力提升现代第三产业。经济发展迟缓会抑制现代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需要新的思维来推动其发展,如互联网+等。

(二)完善制度建设

有效的制度可以保障劳动报酬份额进入上升通道。在当前经济迅速发展,结构亟待转型的背景下,除了产业结构优化外,制度因素对劳动报酬份额的提升也极为重要。研究表明,一是劳动者的议价能力、工会以及对劳动者的保护等因素都会对劳动报酬份额产生影响;[13 ]二是制度环境、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等因素也会通过资本深化、资本的投资效率等对劳动报酬份额的提升产生间接影响。

第一,要学会做减法,也就是要减少不必要的制度安排。对于辽宁来说,最根本的就是要求政府敢于放手,充分相信和敢于发挥普通群众和市场的力量。第二,适度适当地做加法。首先要积极发挥政府在劳动报酬份额提升过程中的主动作用,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一是政府应当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其监管与协调作用,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健全的法律和行业规范;二是增加财政投入,加大教育制度、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和养老保障制度等改革;三是建立合理的正常工资增长机制,严格实施最低工资制度,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其次,完善工会组织及议价制度。工会作为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组织,其力量的增强和组织建设的完善有利于增强劳动者在工资决定中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劳动报酬份額增长缓慢的状况。[14 ]

(三)调整人口结构

人口老龄化、人口净流出会倒逼劳动报酬份额进入上升通道。魏下海等(2012)的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也即老年抚养比上升和少儿抚养比下降对于劳动报酬份额下降的显著效应,但还需关注的是这一研究认定资本集约程度是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中介变量,如果控制资本集约度变量后,考察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报酬份额影响,结果发现少儿抚养比估计系数的显著水平下降,而老年抚养比估计系数显著水平变为不显著。这也就意味着,只有在人口老龄化后,资本集约度提高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劳动报酬份额下降的可能 [15 ],而如果下降,劳动报酬份额则可能上升。

以辽宁为代表的东北地区的老龄化问题在比其他地区更为严重,截至2013年,辽宁老年人口已达到789万人,占辽宁总人口的18.5%,而全国老年人口占比为14.9%。[16 ]而更为严峻的,一是未富先老;二是人口净流出,特别是人才流失更为严重。这样,一是没有钱;二是沒有人和人才,也就很难提升资本集约度。而与此同时,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辽宁经济面临着再次陷落,原有的资本集约度也在下降,尽管有政府主导的强制性的升级改造,其效果也不容乐观。由此可见,如果说前两种路径可以主动地引导劳动报酬份额进入上升通道,而人口老龄化、人口净流出等人口结构的转变极有可能会被动地或者倒逼劳动报酬份额进入上升通道,而这一结果无疑是虚假繁荣,不具有可持续性,甚至会损害经济的健康发展。只有控制了这一消极性的提升渠道,才能实现跨越刘易斯转折点后,劳动报酬份额进入一个合理的正常的上升通道。

第一,给予以辽宁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特殊的、优先的生育、就业和养老等方面的政策。第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一是完善教育体系,优化教育资源;二是加快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人才培养与引进。

参考文献:

[1]王金萍,刘嘉莹,杜国林. 21世纪以来辽宁省劳动报酬率演变分析[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2(2).

[2]沈坤荣,刘东皇.中国劳动者报酬提升的需求效应分析[J].经济学家,2011(2).

[3]赵俊康.我国劳资分配比例分析[J].统计研究,2006(12).

[4]李圣华,朴银哲.基于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东北三省劳动力市场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6).

[5]Ryoshin Minami. The turning point in the Japanese economy[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8,82(3):380-402.

[6]罗志刚.对城市化速度及相关研究的讨论[J].城市规划学刊,2007(6):60-66.

[7]周颖江.欧洲发达国家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措施及启示——以英国、法国、德国和瑞典为例[EB/OL].(2013-04-10)[2015-08-09].http://www.hntj.gov.cn/fxbg/2013fxbg/2013jczx/201304/t20130410_99692.htm.

[8]周健,邵珠琼.中国劳动报酬份额提升的趋势研究——基于日本和韩国的经验[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1).

[9]Bai Moo Ki.The turning point in the Korean economy[J].Developing Economics,1982,20 (2):117-140.

[10]赵洪山.我国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动趋势的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2:75.

[11] Kuznets.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5,45(1):1-28.

[12]石涛,张磊.劳动报酬占比变动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2(8).

[13]Tamim Bayoumi.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on Labor’s Share in National Income[Z].IMF Working paper,2006.

[14]周健,邵珠琼.我国劳动报酬份额提升的趋势研究——基于劳动对GDP的贡献预测[J].西北人口,2015(3).

[15]魏下海,董志强,赵秋运.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劳动收入份额:理论与经验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2(2).

[16]李新玲,张莹,吕博雄,等.东北拉响人口警报[N].中国青年报,2015-7-14(5).

[责任编辑:李君安]

The Path and Level of Labor's Share Ascending in the Lewis Turning Point Zone

——Case Study of Liaoning Province

Zhou Jian Shao Zhuqiong

Abstract: To study China's Labor's share ascending, we should place it under the special background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rossing Lewis turning point. In the course of China's development, Liaoning Province is very typical. According to the studi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urbanization level, Liaoning Province began to cross "the first Lewis turning point" around 2010, and will begin to cross "the second Lewis turning point" around 2020. Since entering "the first Lewis turning point", the labor's share of Liaoning Province will be in a relatively stable upward trend, so what's the trend? On the basis of VEC model of labor's share in Liaoning Province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this paper predicts that labor's share in Liaoning Province will increase from 48.66% to about 55%-60% during 2010-2020. To achieve this result, it is undoubtedly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mprove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adjust population structure.

Key words: Lewis Turning Zone; Labor's Share; Liaoning

猜你喜欢

辽宁
辽宁风采
辽宁风采
辽宁风采
辽宁风采
辽宁之光
辽宁赋
读辽宁 爱辽宁
澳门辽宁 携手同行
辽宁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