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育人的力量无处不在
2016-07-12陶继新鞠伟
陶继新 鞠伟
鞠伟到山东省威海环翠国际中学任职校长后发现,学校升学率尽管一直都走在前列,但这种“繁荣景象”掩盖了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如有的家长、教师将升学率视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我希望,学校真正立足于师生的生命成长需求办教育。”为此,鞠伟提出了“生命化教育”的办学特色,将“润泽润美”作为核心理念,意即通过实施“生命化教育”来润泽生命,最终让师生收获润美的人生。
让教师保持一种“行走的状态”
陶继新:落实办学理念,关键在教师。鞠校长,据我了解,你们学校提炼出教师教书育人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是什么?
鞠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一种精神(奉献、合作、创新),三个热爱(爱学校、爱同伴、爱学生)、四项核心发展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心理辅导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十六字成功标志(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生活幸福)。
我們希望,教师教书育人的核心价值观既是衡量教师教书育人的试金石,也是引领教师创造而富有个性地发展、树立自身专业尊严的第一推动力。
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深层次的意图在于让教师走出“只教书不育人”的怪圈。所以,它对教师的要求是全方位的。
每位教师都是某个学科的教师,但我们希望,老师一定要明白学科的根本价值是什么,避免“学科本位”误区。比如,教师教语文,目的不是仅仅让学生懂得字词句篇,或是背熟几篇经典诗文,最本真的应是通过语文这门最有文化特质的学科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文化人格。教师教数学,目的也不是仅仅让学生学会解几道偏奇险怪的难题,最根本的应是帮助学生养成探究、严谨、沉稳等优秀品质。
陶继新:走出“学科本位”的误区说得好!有人批评说,一个读了四年文学专业的大学生,教了几年小学语文之后,就成了小学语文水平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关注的只是学科,甚至是学科之中的某个学段。没有一个大语文观,是不可能教好语文的。这不但有愧于自己所教的学生,而且连自身也到了江河日下的境地。要走出这样的误区,就要让教师保持一种“行走的状态”,请问你们是如何做的?
鞠伟: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首先,每位教师都定立了《个人发展四年规划》,理性认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白今后的改进路径。其次,为了不让任何一名教师掉队,学校以名师为依托,致力于打造各类成长共同体,分为名师共同体、骨干共同体、青年共同体、学科共同体、级部共同体等,有不同的目标设定、实践模式、评估机制。
最后,我们还建立了“五微”展示平台,即微型讲座、微型课例、微型课题、微型演讲、微型论文。名师每学期都要开设微型讲座,骨干教师每学期都要做微型课例并带领备课组研究一个微型课题,青年教师每学期都要完成一次微型演讲和一篇微型论文。“微”在这里不是一个时间概念,更多地指向内涵本身,强调贴近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真真切切解决实际问题。
陶继新 :“五微”展示平台虽“微”,却可以激发教师不断进取的潜力。
这些都属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但现实中还有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业务水平很高,但脸上很少见到笑容,教育教学工作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感。追本溯源,我们发现,很多人反映当前的师生关系不好处理,成为影响教育教学的一大因素。请问你们这方面是如何引导的?
鞠伟:我们必须承认,现在的学生有着相对独立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加上日益发达的各种媒介,他们不再置身于一个封闭的成长环境。教师必须学会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无论是课堂还是生活中,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实现从“纤夫”到“引航员”的转变。比如,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倾听,多一些针对性的点拨,少一些空洞廉价的表扬,很多时候,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会让学生备感温暖。生活中教师要多关心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其所思所想。
多为学生开几扇“天窗”
陶继新:落实办学理念,如果说队伍建设是根本,那么课程建设就是核心竞争力。请问,学校在这些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鞠伟:首先,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和化学主抓核心素养培养。语文和英语关注阅读、写作及演讲,数学关注思维及计算能力,物理和化学关注实验水平及创新能力。语文、数学、英语每周安排一课时进行专门训练,周末开展“实验坊”活动,对课堂实验进行整合拓展。其次,对政治、历史、地理、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重在打通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的隔阂,增强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授课时要多联系生活实际,用课本教,而非教课本。再次,整合音乐、体育、美术,实施走班制,学生可按需选课。
陶继新:你们的课程建设遵循了不同学科的内在规律。比如语文和英语重点抓阅读、演讲和写作能力,就抓到了关键点上。除了国家课程,在校本课程方面不知学校有哪些“大动作”?
鞠伟 :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总体上分为“走进自然”“走进科学”“走进名家”“走进文学”“走进社会”五个板块。“走进自然”引导学生体悟自然的美好,如赏花、赏雪、出游等 ;“走进科学”引导学生探究科学奥秘,树立远大志向 ;“走进名家”引导学生感知名家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增强人生感悟 ;“走进文学”引导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常读书的习惯,汲取丰厚滋养 ;“走进社会”让学生感知社会的真善美,也了解其不足,理性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校本课程实施分为申报、发布、实施、评价 4 个环节,学生拥有很大的自主权,满意度低的课程将适时整改或取消。
陶继新 :五大板块的校本课程设计得很好,它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更大的天窗。学生不能只是坐在教室里学习学科知识,还应当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去感知丰富多彩的另一个世界。环翠国际中学这些年来以合作共享为核心打造学本课堂,很见成效。请介绍一下具体的做法。
鞠伟:学本课堂的主线侧重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评价机制以多元激励性评价为内核,授课遵循“问题提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质疑-拓展提升-当堂检测”的原则。
我们着力深化 3 个方面的研究。一是深化驱动性问题的设计应用研究。“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打造学本课程的关键,就像发动机里的油一样。教师提出问题后,要善于根据学生反应及时调整方式方法,而不是简单地把问题抛给学生,然后给出结论。二是深化“过程与方法”的研究。推行探究体验式教学,设计贴切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构建。三是深化学习习惯培养研究,重点是倾听和质疑习惯。课堂上,个别学生急于发表意见,缺乏倾听的耐心,或是人云亦云,不善于比较辨别 ;有的教师不能通过学生发言捕捉到相关信息,无法达到动态生成效果。因此,学校提出“理思路——提要点——做笔记——思评价”的要求,按照“学习——尝试——学会——善于”的步骤引导师生掌握倾听要领。倾听的习惯养成之后,再引导师生按照“认真倾听——发现问题(一次质疑)——自我审视——提出质疑(二次质疑)”流程,逐步学会质疑。倾听和质疑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環节,只有善于倾听,才能有效质疑,进而催生探究欲望,让思维始终处于奔腾状态。
陶继新:确实,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不仅需要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过程永远是美丽的。倾听、提问、探究等过程,不正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吗?这些素养一旦养成,学生将终身受益。
“微教育”让教育慢下来
陶继新: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丈量。你们提出“微教育”的理念给我触动很深。请问,学校是如何开展“微教育”的?
鞠伟:“微教育”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实施微目标、微实践、微评价。
目标方面,将宏大概念分解为细微要求,如将文明礼仪分解为“文明在我口中、文明在我手中、文明在我脚下、文明在我身上、文明在我心中”5个层次,分别对应“语言、环境、纪律、仪表、感恩”。
实践方面,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进行教育的时间、场合,如升旗仪式增设师生盘点环节,紧紧围绕上周教育主题晒亮点、说不足、列举措。
评价方面,突出及时性、针对性、激励性。在级部走廊开辟专栏,每日一更新,学期末根据积分情况予以表彰;学生每获一枚校级奖章,都能得到老师的拥抱、同学的称赞,照片事迹上墙展示;鼓励学生和家长分享在校感受,倾听父母意见。
“微教育”的目的,是强调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这需要的不只是韧性精神,还要形成一种内在品质。
陶继新 :“微教育”让我想起了荀子名言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意思是说,好的马一下也不能跳出十步远,差的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放弃。纵观中外名家的成功,很多都在于这个“锲而不舍”上。不过,锲而不舍的高层境界不应当是坚持坚持再坚持的痛苦,而是在“锲而不舍”过程中的审美追求。
鞠伟:没错!所以我们的“微教育”,最终让所有学生感到只要坚持,就会有所收获,就会感受到甜与乐。“微评价”就是对此的强化与凸显,从而让学生从外在的规范引领走向内在的无声化育。
让育人的力量无处不在
陶继新 : 鞠校长,你们学校提出“合作育人,和谐发展”的理念,请问是出于什么考虑?
鞠伟:现在,家校矛盾较多。原因主要有:一是家长对学校的情况不知情,造成一些心理误解,进而产生矛盾。二是家长的教育理念不科学,常常与学校产生冲突。比如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分数,对身体健康与道德人格不闻不问。这些对学校办学是有阻力的,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主动出击。
陶继新:请问学校的举措有哪些?
鞠伟:我们构建了家校一体化育人网络。一是优化沟通渠道。除了常规的电话沟通、实地家访等形式外,我们积极打造数字校园,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家校之间的全方位、深层次沟通。创建环翠国际中学微信公众号,安排人员定时定量更新信息,包括学校出台的方针政策、最新教育动态,教育教学亮点等,让家长便捷迅速地走近学校、了解孩子。校园网、博客、QQ群也得到了有效运用。
二是提升家长素养。学校开展“1+1聊天室”活动,让专家走下讲台与家长进行交流互动,研讨主题包括有效沟通、小升初衔接、青春期教育等方面,深度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
三是开放办学。教师和家长都是育人主体,必须想方设法让家长走进校园,亲身去体验感受。况且,当前的媒介生态下,只有多用事实说话,才能避免一些捕风捉影的言论传播。比如,实施校长助理制度,家长可进入课堂听课,走进厨房、宿舍等地方参观,提出意见建议;实施百家讲坛制度,组织各行各业的家长入校授课,分享理财、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家委会还自发组织登山、骑行、游学等活动,寓教于乐。实际上,家长走进校园,对我们的工作是一种促进。比如,学校食堂设置不辣窗口,就是一位家长提出的,我们觉得有道理,马上就采纳了。
陶继新 :教师与家长,不是对手,更不是敌人,而是同盟军,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家校合一”的做法,确实帮助你们学校驶向了快车道。
但我理解的“合作育人”,除了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外,还有教师之间的合作。我了解,环翠国际中学在这方面也有所创新。比如说,把有心理咨询资质的教师组织起来,对学生开展心理方面的帮助。
鞠伟:我们现在建立健全了三级工作网络,加强对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讲师团为第一层级,每学期针对师生开展不少于3次全面疏导;心理科研小组为第二层级,负责系列活动的策划、组织、评价;心理互助联盟为第三层级,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相互帮扶。我们还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功能,将分值异常学生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安排专人跟踪指导。
陶继新:教育部将开展“全国心理健康示范学校”评选工作,说明这方面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最佳的心理辅导,不是害怕出现心理问题,而是预知心理问题产生的可能,并能让这些问题变成锻炼学生心理品质的契机。心理品质健全的人,即使遭遇失败,也能矢志不移地前进。如果教育能给予学生这样的心理品质,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