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玩”的教育意义释放出来
2016-07-12阚晓茵黄红兰
阚晓茵 黄红兰
“玩”本身是人类非常重要的文明
玩,是基于每一个孩子,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是对生活教育的回归,也是对深度学习的一种探索,是一种学习的理想状态。辛格博士在《想象之屋:儿童的玩耍与想象力》一书中提出,想象的能力是大部分儿童天然就具备的能力,他们被同样的事情所吸引:玩水、爬树、滚铁环、弹弹珠、玩打仗、躲猫猫,他们充满想象力。然而今天的教育面临的问题是,孩子有多少时间和空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否有人愿意守护他们玩耍的天性和权利?
2012年发布的《中国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北京、广州等城市的小学生当中,每天户外活动不足1小时的超过27%。相反,平日每天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的时间超过2小时的有12.45%,寒暑假的时候这一比例激增到61.4%。从家长角度来看,作为减少孩子户外玩耍的一种补偿,就给他们买大量的玩具。儿童拥有的玩具数量之多,很难再让他们觉得特别或者珍贵,因为不具备个人意义或重要性,也就很难再让他们产生遐想。更何况,玩具大都是流行文化的衍生品,孩子们不再编说自己的故事,而是模仿电视里的台词和表情。他们不再手拿树枝假扮海盗,而是手握光剑扮演星球大战。此刻的玩具则变成加强社会接纳与自尊心的工具,“玩”变成了消费、消遣、炫耀,“玩”的本义便逐渐消弥。
曾经,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世界不同的角落,将这些游戏融入自己的生活。但似乎就在一夜之间,这种文化消失了。
千万不要看不起儿童的游戏和玩,因为所有的学习都是在游戏和玩中出现的,目的性太强的教育只有压迫的感觉,逃都来不及。可是你带儿童去玩的时候,学的东西都是最好的,缘于那时的人在完全放松、完全自由的状况。
达·芬奇一生在玩东西,一生留下诸多密码。他就是想知道,空气的阻力究竟是怎么回事,他把一张纸丢下去,把石头丢下去,他想知道在空气里石头和纸的反应有什么不同,其实这也是在玩。他老是玩这玩那,去思考那么多奇怪的东西。他在黑暗的房间,划一根火柴,说光应该有速度,从自己站的位置到墙角应该有个过程,可是光太快,没法计算这个速度……因为这句话,人们不断探索,现在知道光是有速度的。
在知识领域里,玩带领出的创造力,比最后的结论要重要得多。过程有时比目的重要,但我们今天把石头和纸的重力加速度变成考试,忘记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习。可以说,玩本身是人类非常重要的文明。玩的教育意蕴就在于,它是一种开释天性、极具安全感的心智释放与迸发,它毫无压抑和强制,只是顺着心灵的走向,自然绽放。
教育的意义就藏在儿童“五花八门”的事情里
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扎根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修订完善了《张家港市白鹿小学学校课程规划方案》,以此为纲领性文件,推动学校课程向前发展,开发了童玩课程。
课程设置了大量能够激发儿童探究的话题和研究项目,为儿童的自主探究留下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结论。学习过程是儿童用“调查”“实验”“探索”“讨论”“服务”“辨别”“创造”“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感受、体验、领悟与表达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儿童还学会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主体意识得到了强化。
课程还从学生的生活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生活关系紧密、切实需要的内容,引导他们综合地学习和思考。校园里的儿童和生活里的儿童都是具有完整生命的人,他们都有对世界的惊奇和探究,對事理的因果联系的推理和思考,对自身、他人、社会的困惑和解答。我们设计童玩课程时,致力于儿童的认知、体验、思考、欣赏、反思、移情等心理结构的综合参与、全身心投入,使得孩子们情智的触角充分舒展,得以全面地感知和提升。
将“玩”的理念渗透课堂,顺应儿童的天性,玩中学习与欣赏、玩中理解与探究、玩中迁移与拓展、玩中明法与悟理、玩中正本与养性,更为儿童提供了“解惑”的可能性。以开放性、游戏性、多样性、选择性为基本元素,淡化技能训练,注重情感体验,呵护兴趣培养,不断树立自信。在玩耍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快乐,使儿童感受到教育者对他们的关怀。
儿童返璞归真,教师回归童年。“学玩合一”就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里面,教师的意义也藏在这些“五花八门”的事情里。
给儿童怎样的课程,就给了怎样的童年
“童玩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公民素养、科学素养和审美素养,这就是我们的“4+4”培养目标。
围绕这个目标,校本课程的架构与实施包含了学科拓展、社团活动和主题活动等板块,分为必修、选修两类,致力于促进学习样态的转变。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打破原来的班级授课形式,根据不同的学情,重新组合学习群体,个性化育人功能逐渐显现。比如:体育男生、女生课;六年级数学分层走班教学。
学校实施了“长短课时相结合”的做法。短课不嫌短,低年级外语教学革新为“2+2+W”模式,即每周2节40分钟的课,2节20分钟短课,1节10分钟微型课,保证学生每天都有接触学习外语的机会。长课不显长,四到六年级美术课将原先孤立的两节课联排到一起,变成80分钟长课,解决了课外作业无效的问题。
在学科拓展方面,我们开发相应的校本学材提供给学生。品德类课程中开发了《白鹿绘本童话》,开展读、绘、演、塑等儿童喜欢的活动;语文课程中开发《呦呦鹿鸣经典诵读》读本,编排课本剧、诵读脚本、相声等“好玩”的剧目;体育、艺术课程结合“体艺2+1”项目要求,设置多种球类、器乐让儿童选择喜欢的项目学习。英语口语的“鹿鹿随声听”等内容已有效整合到学科教学,使国家课程更适合儿童的“口味”。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还着力开展全方位辐射式的探究学习。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童玩课程特质和学校自身优势,充分调研各年级组需求,确定了“玩游戏、玩童话、玩三大球与单车、玩表演、葫芦丝、小小农科院”六大主题。编写分课时的学历案,设置不同梯度螺旋式递升的课程目标,力图达到童玩课程的“文与道、学与玩、技与术”和谐统一。
在社团活动方面,重在催生儿童个性发展。以学校“九色鹿少年宫”为平台,不断研究儿童性向发展特点,动态优化课程门类,分“自选兴趣型,双选特长型”两类课程。为孩子提供可自主选择的“菜单式”活动项目,打破自然班授课方式,采用走班制进行学习活动。其中周三的社团活动以孩子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为主,教师辅导以本校教师为主;周四的提高班,采取学生自主报名及学校选拔相结合,聘请校外专家 + 本校特长教师进行辅导,为孩子的特长发展助力。
在主题活动方面,重在滋养儿童卓越品质。学校月月有主题活动,将公民素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的提升融合于丰富的活动中。(活动安排见下表)
给儿童动力,永远要比给知识重要得多。给儿童怎样的课程,就给了他怎样的童年生活。
当然,课程的实现需要适合的评价来保障,我们对评价的定位是做“加油者”与“呐喊者”,让孩子的内在潜能因课程而唤醒,让他们循着“童玩”迈向幸福人生。具体的做法包括:
让学科课程评价“变脸”。主要通过过程性考察、考试等方式进行,采用“童玩嘉年华”闯关与等级评价相结合。“嘉年华”贯彻到所有年级语数英的考核和其他学科的期末考核中。比如说,低年级“童玩嘉年华”:“汉字城堡”“拼音王国”“妙语世界”“认数小达人”“图形新天地”“七彩秀”“魔力眼”等七个项目组成了游戏闯关的“迷宫”。语文学科认读拼音、识字组词、口语交际,数学学科的简单计算、图形辨识,英语学科的单词认读及儿歌,对这些学科素养、综合能力考核融入儿童喜欢的游戏中。没有了纯粹分数的考核,取而代之的是通关后自信的笑脸。
为校本课程评价“造血”。学校开发了个性化评价手册——《小白鹿男、女生手册》,我们采用“小白鹿成长迹冲击榜”的办法,不断刺激正能量爆发。社团活动我们则采取“5+X 鹿鹿童玩分”评价体系,促进孩子们由“乐玩”向“乐学”转变。
我们相信,儿童的“玩”是一种体验生活的方式,如果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单纯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童玩课程”探索的正是一条保护儿童好奇心,促进儿童自由成长的道路。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张家港市白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