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免疫系统论”概念隐喻的自洽性
2016-07-12牛艺琳武智琴
牛艺琳 武智琴
审计“免疫系统论”概念隐喻的自洽性
牛艺琳武智琴
隐喻作为人类思维的基本特征,也是系统分析中的重要方法,旨在拓宽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现有文献中几乎无一例外的支持审计是“免疫系统”的观点。但是不可否认地是,由于隐喻本身存在的认知局限性,以及我们通过对财务信息的三层保障机制的分析和梳理,探讨国家审计是“免疫系统”观点乃至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是“免疫系统”观点是否自洽。
审计;免疫系统;概念隐喻
引言
认为审计的本质是作为一个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免疫系统,也把生物肌体中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这三种基本功能视为审计的基本功能,是利用仿生学原理来论述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刘秉龙等,2010)。免疫系统因其作为审计隐喻的生动性,而且能够表现审计在社会经济社会运行的作用,现在已然成为了审计的另一个名词,这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审计的本质、职能和角色等基础问题的提供了新视野。那么,审计免疫系统论的隐喻是否自洽,又能否为以后的审计理论和实务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呢?
一、理论基础
(一)概念隐喻及其运作机制
事实上,它几乎比所有其他修辞格都更多地受到哲学家们的讨论。一方面,隐喻和所有其他修辞格一样,是对于言语的修饰,因此是一种‘言语的修辞格’;另一方面,就其认知力而言,隐喻是一种缩略的明喻”(郭贵春,2007)。
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到另外一个概念域的映射,映射是单向的,是以具体的可感知的经验去理解抽象的不可感知的概念范围,是一种抽象的推理过程。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而不是一种语言表达式,理解目标域的经验来源于源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目标域上,前者因后者而得到部分理解(Lakoff&Johnson,1980)。
(二)审计与免疫系统
作为国家治理中“免疫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国家审计的实质是一种权力制约行为,其职责更多的是一种对受托经济责任的“检查与证明”(杨肃昌等,2011)。作为对审计本质认识的深化,审计“免疫系统”发挥的预防、揭示与抵御作用也是对审计职能的全新描述(赵保卿,2009)。
有此类比或隐喻的原因在于:从熵变视角类比了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与生物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过程与结果,即防御、自稳和监视功能,在国家审计系统同样存在,我们将其总结为类似的威慑、揭示和惩处功能(赵丽芳等,2011);“免疫系统”之于生物机体的作用似乎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国家审计之于国家机体的作用。
二、文献述评
(一)有益的探索
在既有文献中,专家学者们对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概念隐喻进行了有益探索:专家学者们结合公共受托责任变化来考察国家审计本质的变迁,可以得出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的结论(李凯,2009),并引入仿生学原理或借鉴人体免疫系统的思想,通过类比或隐喻,对国家审计实践理论的构建(谭劲松等,2013)、功能(宋常,2009;王海燕,2014)、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唐振达,2009;王会金等,2012)、路径选择和制度平台(陈艳娇等,2009;胡晓清,2015)、免疫过程(赵彦峰,2009;尹平,2009)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二)可能存在的问题
1.概念隐喻的认知局限性。作为一种认知分析工具,“概念隐喻”的“短板”在于,其对概念理解的“不完全性”可能导致认知上的误导。但学界以往更关注概念隐喻对概念系统奥秘的揭示作用,较少关注其认知局限性。虽然“概念隐喻”有两点值得我们欣赏的地方:一方面,在理解上,我们总能借助具体事物的某些性状或特征来理解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另一方面,令人着迷,充满想象力和新奇意象的隐喻性语言,这可能也是人们为什么对“隐喻”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王馥芳,2014)。
2.自洽性。虽然对自洽性的定义如此困难,但是依然有学者做出了探索:自洽性(self-consistency)是自然科学领域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它源于逻辑学,主要是指带有主观性的自我协商、自我控制、自我允准和自我认同,是概念、观点、假设、结论之间的内在一致性。(陈殿林,2007)。
在任何情况下,寻找逻辑自洽的道路,寻找每个时期的“公理”永远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一个不可逆转的方向。在这里,笔者是以期通过探讨,允许一种理论或概念继续得到讨论和发展,这才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免疫系统”论的进一步思考
(一)内部审计是免疫系统吗?
我们必须要明确一点的是,生物机体的“免疫系统”是自带的“非人造系统”,不是外来的或外部干预,如果是的话,那它就不是“免疫系统”了。就财务报告(或财务信息系统处理过程)的真实性、公允性的保障机制而言,其实是多层次的:首先,我们知道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会计本身自带着监督和自查功能的,这是第一层监督;其次,社会组织本身除了会计自带的监督功能之外,还会制定相应的与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这是第二层监督;最后,如果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失效,或效果差,社会经济监督制度中还有民间审计制度和国家审计制度,起到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兜底作用。而且我们提到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民间审计和国家审计是典型的“人造系统”。
(二)内部控制是免疫系统吗?
每一个视角的内部控制,鉴于其需求差异或专业领域限制,都只能是围绕自己需求和专业领域的那一部分内部控制。所以,无论是审计人员、企业管理者、企业投资者,还是监管者,每一个需求在现实中都代表一种视角,作为典型的“人造系统”,研究内部控制时需要首先确定观察者和观察的角度(张宜霞,2007)。以“功能分析”为工具,借助“免疫系统”的隐喻,对内部控制规范和实施中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思考:内部控制的起源和边界;内部控制的监管逻辑和实施导向;内部控制能够提高财务报告可靠性吗?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企业绩效吗?免疫系统论的困惑:功能与职能的错位(杨兴龙等,2013)。
这里引发我们思考的是:借助仿生学的原理把内部控制隐喻为免疫系统是否真的那么恰当。基于(一)的论述,类似的问题:内部控制是“免疫系统”吗?
(三)国家审计是免疫系统吗?
简单看来,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国家审计的作用确实“很像”生物机体的“免疫系统”的作用,可是我们需要知道是,曾经有学者问过一个经典的问题:谁来审计审计师呢?当然,在这里,问题可能变成:谁来审计国家审计呢?就像上述的例证一样,如果免疫系统失效了,还有药物或外部医疗手段的兜底作用,如果国家审计失效了呢?谁来兜底呢?有人会认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监督国家审计机关的工作质量,但是由于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和审计委托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或许我们把这里的“监督”换成“聆听审计报告”更合适一些。
基于上述分析和论证,总体来说,由于我们提到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是作为典型的“人造系统”,而非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自带的“非人造系统”,所以,我们认为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是“免疫系统”论的观点似乎值得商榷,或者至少在逻辑上是不自洽的,民间审计亦是如此。
[1]曹伟,桂友泉.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J].审计研究,2002.01.
[2]尹平.“免疫系统”论的理论贡献和对审计事业的创新引领[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03.
(作者单位:铜陵学院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