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外包与我国南方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理论逻辑与经验分析

2016-07-12胡新艳杨晓莹符少玲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年3期
关键词:外包农地机械化

胡新艳,杨晓莹,吕 佳,符少玲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



·现代农业·

服务外包与我国南方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理论逻辑与经验分析

胡新艳,杨晓莹,吕佳,符少玲※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摘要文章通过梳理已有文献针对土地规模对农户机械技术采纳行为影响的相关观点,理顺其中问题与逻辑,指出我国南方地区在人多地少的特殊农情与农地流转高交易成本的约束下,单纯追求经营个体增加土地面积的发展惯性并不能有效解决机械技术应用的规模性要求,过度依赖农地流转集中扩大经营规模从而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道路存在一定理论与政策上的误导,需转向以“服务流动”聚合众多小农户机械服务需求的农机服务外包的机械化发展路径。进而,利用广东农户问卷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实证考察影响农户农机服务外包行为的因素。研究发现:土地经营规模与土地流转面积对农户农机服务外包影响不显著,但土地细碎化是农户选择农机服务外包的重要制约因素; 务农劳动力“老龄化”与“女性化”对农户农机外包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农业雇工市场工价、农户的受教育水平、组织化程度及非农收入等禀赋因素及区域政策环境与经济环境变量的区域因素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关键词土地规模劳动力机械技术服务外包南方地区

1问题提出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户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机械技术选择行为在直接意义上属于农户的微观决策行为,但这类微观行为的普遍化则代表宏观层面上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的选择。有些学者认为,在我国“集体所有、均田承包、家庭经营”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下,在人多地少的南方地区所形成的小规模、细碎化农地经营格局是制约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1],要推进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就必须推动农地流转集中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在目前的政策领域与现实的操作中,许多地方政府甚至经常采用行政等手段推进农地规模经营,热衷于建立机械化现代农场[2]。这种过度依赖土地流转集中扩大经营规模从而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路径,存在一定的理论与政策误导问题,也与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产生了严重的冲突。由此引申出的问题是:在我国“集体所有、均田承包、家庭经营”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下,人多地少的南方地区依赖于农地流转集中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路径是否是最优的选项?如果不是,是否存在其它的创新路径?事实上,不同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路径,隐含着不同的政策主张与操作策略,影响到我国现行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制度改革及经营组织形式的选择,因此讨论该问题对于我国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转型具有重要的政策与现实意义。

2文献回顾:服务外包选择的理论逻辑

为了从理论层面厘清我国南方地区在人多地少的特殊农情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路径,采用归纳对比评述的方式阐释土地规模对机械技术利用影响的相关观点,从而理顺其中问题与逻辑。

2.1两派观点的争论及其内在一致性

土地规模对农户机械技术选择,一直以来,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由于机械应用对土地利用天然具有“集约性”与“规模性”要求[3],由此形成的一派观点是:只有通过农地流转集中形成土地规模经营,才能推进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这意味着,我国“均田承包、家庭经营”体制下,南方地区的小规模土地经营会阻碍农业机械的应用。何秀荣(2009)[4]指出,在很大程度上,超细小的农场规模是近30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成效不明显的“罪魁祸首”。与上述观点相对,有学者提出,小规模土地经营并不排斥农业机械化,土地经营规模并非是农业机械化的必要条件[5]。刘凤芹(2006)[6]指出,由于农业机械可租赁与劳动力可兼业,大量的小农户及其小规模土地经营的存在,并没有妨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从生产实践层面看,日益兴起的“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实践生动说明了:通过跨区社会化服务,把千家万户小规模农户集合变成一个大农场,在小规模的土地上也完全能够实现高性能、高效率的农业机械化,完全能够实现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7]。基于这一理论观点,许锦英(2010)[8]指出,单纯追求经营个体土地经营规模的思维惯性及其所形成的现代农业对经营个体土地规模的路径依赖,极易对现代农业发展尤其是发展政策与制度设计产生误导。

上述表面矛盾的两种观点,从一个更广泛的视角看,存在着内在的一致关联性。其实,前一种观点立论的理论逻辑在于:通过农地的流转集中形成土地规模,与机械技术利用的规模性相匹配; 后一种观点则是在不触动小农户土地产权的情形下,通过“服务流动”将众多小农户的机械服务需求聚合成社会化交易规模,满足机械化技术装备对土地规模的技术经济要求。可见,两种观点的共通之处就在于:无论是通过“地”的流转形成土地规模,还是通过机械“服务”的流动达成服务规模,最终目的均在于达成机械技术利用的规模性要求。与这两种不同的规模匹配方式相对应,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农业机械技术采纳方式:一是自购农机自我服务方式,二是租赁农机服务外包方式。在前一种方式下,如果土地经营规模太小,农机利用的农户内部需求有限,农机难以“满负荷”工作,导致农户自购农机的成本就极其高昂。此时,土地经营规模确实是决定农业机械化的必要条件。在后一种方式下,农户的农机使用与投资相分离。这意味着农机作业由自给自足分解为市场需求与供给,衍生出专业化的农机服务市场。对于小规模农户而言,在市场“购买”农机服务的外包方式,能获得外部社会化服务带来的分工经济及其规模经济性,成为相对低成本的选择。也就是说,在农机服务外包方式下,农户单个个体的土地规模就不再是决定农业机械化的必要条件。

2.2转向服务外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路径

上述分析表明,自购农机自我服务与租赁农机服务外包的方式均具有现实的存在意义与可实施性,只是适应的情境条件不同而已。那么,究竟哪一种采用方式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南方地区更具有普遍适应性?

对于农户是否采用自购农机自我服务方式而言,土地经营规模是必要条件。也就是说,能否通过农地流转集中扩大农地经营规模是自购农机自我服务方式的关键约束条件。目前农地的流转与集中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政策激励的基本方向,但是政策推进所取得的绩效却是有限的,农地流转市场发育一直处于严重滞后状态。2011年对全国931个村庄的抽样调查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率达48.62%,而农地流转率仅为17.9%[9]。事实上,中国特殊的人地关系决定了农地流转并非一个简单的要素市场[10],也不是一个能够独立运作的产权市场[11],农地流转必然地内生较高的交易费用[12],从而导致土地大规模集中的要求在我国可能长期内得不到满足[13]。由此认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所需的土地规模条件,在相当长时期与相当大范围内,只能是小农经济结构,尤其是我国人多地少的南方地区。如果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太小,农户投资农机自我服务,成本极其高昂,农业机械技术就无法施展,因此,依赖于土地流转集中形成规模化、机械化农场的路子在我国南方地区短期内是不可能的。

面对我国南方地区的特殊农情,难以推进土地流转集中形成规模化、机械化农场的路子时,从外部服务角度实现与农业机械技术利用的匹配性技术经济条件,则能提供另一种转换选择空间。具体而言,如果众多小农户能够将生产过程中的农机服务进行外包,就能构成一定的总服务需求规模,此时,提供相应中间性产品即农机专业化服务的承接主体就能够获得进入的规模经济性,整个产业或区域内众多小农经营主体相应地就能获得专业化农机服务带来的外部分工及其规模经济性。也就是说,其实可以将土地经营规模转换为农机服务规模。这意味着,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家庭在社会化服务的提供方面,完全可以实现较大的规模[14]。综上认为,在我国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制度下,农机服务外包是我国南方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更具普遍性的现实选择。

3农户农机服务外包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广东为例

3.1分析框架

图1 农户农机服务外包行为的分析框架

农户行为决定于特定而具体的生存境遇[15],受到资源禀赋结构与经济能力等家庭内部组织规律与家庭外部市场结构等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16-17]。也就是说,农户租赁机械外包行为选择既受制于农户本身特征,也受制于决策环境。不过,在农户行为选择的一般理论框架基础上,有必要分析农户“农机服务外包行为选择”的技术特性问题。农业机械技术是对劳动力要素的替代,同时,机械会产生出对土地利用的“集约性”与“规模性”要求,因此,劳动力及其土地因素是受到普遍关注的核心变量。当然,农户作为决策主体,其自身禀赋及其所处的区域环境也对其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将农户禀赋与区域特性作为控制变量。综上,以农户是否选择农机服务外包作为因变量,从土地规模、劳动投入、农户禀赋及区域特性等4个方面来构建分析框架,验证分析影响农户农机服务外包行为的因素,见图1。

3.2数据收集、描述统计及变量定义

3.2.1数据收集与描述统计

(1)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于2012~2013年发放的《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粮农。问卷调查覆盖广东省21个市30个县,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到有效问卷为2779份,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户为889户,粤北山区与两翼的农户为1890户。调查问卷的有效率为92.6%。

(2)样本农户的基本特征。从表1可看出, 2779个样本农户家庭经营的土地户均面积仅有0.29hm2,拥有土地块数为4.47块,而平均每户农地流转面积仅0.05hm2。家庭劳动力中,女性与50岁以上务农劳动力均达70%以上,表明广东农村劳动力“女性化”与“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雇工市场的雇工工价呈现上涨趋势,相对2011年,平均增长19.92元。农户对雇工经营的满意程度较低,仅为2.96。农户禀赋方面,户均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1.41人,农户组织参与行为较为普遍,占比达74%。户均非农收入占比为53.9%,且农户间的差异不大,表明非农收入是大部分农户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地区政策环境用农户对政策了解程度来表征,发现农户对农地补贴等政策熟悉度较低,均值仅为1.82。地区经济环境表明在2779户样本农户中,有889.28户处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受到广东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与促进。

(3)样本农户的农机服务外包情况。样本农户中,选择农业机服务外包有2056户,占74%,其中,选择多环节外包的农户1379户,占比接近50%; 选择单环节农机服务外包的676户,占比24.4%; 没有选择外包的农户为723户,占26%。从分区格局看,珠三角地区选择农机服务外包的农户占比最大,为23.5%,最低的是粤北山区,仅占12.2%。总体而言,越是发达的地区,选择农机服务外包的农户比重越大。从外包程度看,多环节外包的农户多于单环节外包农户; 多环节外包农户中,珠三角地区农户比重最高,达到17.1%。

表1 样本农户的基本特征

指标名称均值标准差指标名称均值标准差土地经营面积(hm2/户)0.2913.26工价相对上年增额(元)19.926.36土地块数(块/户)4.474.48初中及以上文化人数(人/户)1.411.28土地流转面积(hm2)0.053.31非农收入占比(%)53.90.34女性务农占比(%)73.000.22政策了解程度1.821.1950岁以上务农占比(%)71.000.26雇工满意度2.960.57

表2 广东省农户基本特征描述统计

地区农户总数外包农户单环节外包农户多环节外包农户户数百分比(%)户数百分比(%)户数百分比(%)户数百分比(%)粤北50618.233812.21625.81766.3粤西71325.756720.42077.436013.0粤东66724.049918.01314.736813.2珠三角89332.165223.51766.347517.1合计2779100205674.067624.3137949.6

3.2.2变量选择与说明

如前所述,模型因变量为农户是否选择农机服务外包(Y),解释变量(X)为土地因素、劳动投入、农户禀赋及区域特性。各影响变量测度指标汇总见表3。

(1)土地因素。采用农户土地经营面积、土地细碎化程度及土地流转面积等3个测度农户土地拥有量的个体差异对农户农机服务外包行为的影响。其中,土地细碎化程度用土地块数来衡量,土地流转情况采用农户流转农地面积表示。

表3 变量指标说明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解释土地因素土地经营面积农户耕地经营面积(hm2)土地块数农户经营土地总块数(块)土地流转面积流转土地面积(hm2)劳动投入女性务农占比女性务农人数/家庭务农人数老人务农占比50岁以上务农老人数/家庭务农人数工价相对上年增额2012年工价减去2011年工价(元)雇工满意度1=很不满意,3=一般,5=很满意农户禀赋初中及以上文化人数初中及以上文化人数(人)是否参与组织0=不参与,1=参与非农收入占比家庭非农收入/总收入区域特性地区政策环境1=不了解农机政策,3=了解一些农机政策,5=很了解农机政策地区经济环境0=非珠三角地区,1=珠三角地区

(2)劳动投入。劳动力要素包括家庭劳动力投入与外部劳动力市场供给。在务农劳动力老龄化与女性化的背景下,采用老年务农劳动力、女性务农劳动力占家庭务农劳动力总数比重等2个指标表征家庭内部劳动力投入状况,其中,老年劳动力是指50岁以上的劳动力。外部劳动力市场供给主要通过农业雇工市场中雇工成本与雇工工作效果来反映。雇工成本通过雇工工价波动反映,采用的指标是: 2012年相比2011年的工价增长额; 雇工工作效果通过雇主对雇工所做工作的满意度来反映,采用五级量表进行评价,从“很不满意”到“很满意”依次赋值为1~5。

(3)农户禀赋。考虑农户受教育程度、组织化参与情况及非农收入水平。选取农户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总数表征农户受教育程度; 农户组织化参与主要涉及的3种组织形式:合作社、“公司+农户”、“公司+农场”,农户只要参与任一形式的组织(包括重复参加多种组织)即默认为参与组织,赋值为“1”,三种组织都不参与则赋值为“0”。家庭非农收入水平采用非农收入占农户总收入比重衡量。

(4)区域特性。区域特性从制度环境与经济环境等2个方面测度。地区政策环境采用农户对农机补贴政策的了解情况来侧面反映广东各地区农业机械相关制度贯彻执行情况,并采用五级量表进行评价,从“不了解”到“很了解”依次赋值为1~5。地区经济环境则依据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将地区经济变量区分为将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赋值为1)、经济欠发达的非珠三角地区(赋值为0)。

3.3模型选择与计量结果

3.3.1模型选择

农户对于农机服务外包的选择,有两种状态:是、否。这是典型的二元选择问题,适合采用Logistic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其基本形式为:

(1)

式中,p表示事件发生的概率,i代表农户农机服务外包行为选择状态;xi为k个影响农户是否选择外包的解释变量;β0是该回归方程的常数项;βi为回归系数。在设计模型时,将农户选择农机服务外包定义为y=1,没有选择农机服务外包行为定义为y=0。设y=1的概率为p,则y的分布函数为:

(2)

表4 模型拟合结果

解释变量BWalsSig.Exp(B)土地经营面积-0.0030.7160.3970.997土地块数-0.0287.1760.007***0.973土地流转面积0.0130.5910.4421.013女性务农占比0.3321.9620.1610.718老年务农占比-0.0410.0480.8260.959工价相对上年增额0.0185.1350.023*1.018雇工满意度-0.0620.6090.4350.940初中及以上文化人数0.16414.9560.000***1.179是否参与组织-1.543107.6370.000***0.214非农收入占比0.3615.9600.015**1.435地区政策环境0.15513.2690.000***1.167地区经济环境0.2023.5410.060*1.223常量1.79921.9580.000***6.043-2LogLikelihood2589.485Cox&SnellR20.075NagelkerkeR20.111模型检验模型预测精确度95%模型系数的综合检验Chi-Square=191.720Hosmer与Lemeshow检验Chi-Square=9.356 注:该表格中*、**、***分别表示在10%、5%及1%的水平下显著

3.3.2计量模型估计结果

基于上文设定的模型与调查数据,借助SPSS12.0软件运行Logistic模型,模型结果见表4。从回归结果检验看,模型的综合检验的χ2=188.973(p=0.000<0.05),达到5%的显著水平,表示模型拟合好。根据表4计量结果,分析如下。

(1)土地因素。①表征农户经营规模的“土地经营面积”对农户是否采用农机服务外包影响并不显著,且符号为负(系数为-0.003,p>0.1)。表明土地规模并不是农户是否选择农机服务外包的显著性限制因素。现实中,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对这种结果作出了必要解释。农业机械跨越区域把千家万户小规模农户集合变成一个大农场,进行有偿作业服务能够形成区域集聚效应,扩大了机收面积,减少了机械的闲置时间,节约了农业投入的成本,由此可以缓解小规模经营与农机技术采用之间的矛盾。②表征土地细碎化的变量“土地块数”对农户生产环节外包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为1%显著性水平(系数为-0.028,p<0.01)。这说明土地越细碎,农户选择生产环节外包的概率就越低。③土地流转面积对农户农机服务外包行为有正向影响,但并不显著(系数为0.013,p>0.1)。从理论上讲,通过农地流转有利于土地连片集中形成规模[18],有利于达到农机应用的规模效应,降低使用成本。然而,目前农地流转市场的滞后性与规模有限性可能使得农地流转对农户农机服务外包行为的影响并不明显。

(2)劳动投入。①家庭劳动力供给指标中,“女性务农占比”对农户是否采用机械服务外包的系数符号为正,但影响并不显著(系数为0.332,p>0.1)。不显著的原因可能在于:尽管农机服务外包能形成对女性农业劳动的替代,使其有更多精力与时间来料理家庭日常生活系数[19],但考虑到农户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的男性偏向,使得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可能导致其不能对农机服务外包这种新技术的成本收益进行有效衡量,加上受农村“男权主义”文化影响[20~21],使得女性推动机械外包应用决策中地位与发言权处于弱势,上述双重效应的叠加影响,导致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对农机服务外包行为的正向推动效应并不显著。②“老年务农占比”对农户是否采用农机服务外包的系数符号为负,但影响不显著(系数为-0.014,p>0.1)。老龄劳动力生理机能下降,导致有效农业劳动投入不足,从机械对人力的替代效应角度而言,应是正向的诱导效应。缘何呈现负向的抑制效应,其原因可能在于:心理上,老年人对习惯耕种方式存在路径依赖,不愿意改变传统耕作方法; 从人力资本存量上看,大部分农村老年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导致接受认可农业生产新技术、新作业方式程度较低。另一方面,留守老年人在非农就业市场被“排挤”,但通过农业劳作能使其劳动力得以重新配置与充分利用,因此更不倾向于选择农机服务外包。③从劳动力外部市场供给看,“工价相对上年增额”系数符号为正,影响在5%水平上显著(系数为0.018,p<0.05),表明农户对对要素价格变化做出反应,不断攀升的工价意味着农业用工成本上升,农户作为理性决策者,会减少雇工而转向农机服务外包。“雇工满意度”反映了农户对雇工劳动效果的评价,系数符号为负,但影响并不显著(系数为-0.062,p>0.1)。

(3)农户禀赋。农户的文化程度、组织参与行为及家庭非农收入因素对农户外包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初中及以上文化人数”(系数为0.164,p<0.01)与“是否参与组织化”(系数为1.543,p<0.01)两个变量均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事实上,农机服务外包是一种技术性较强的生产方式,农户掌握越多的知识与技能,越能拓展其决策能力并积极采纳新技术的耕作方式。农户组织化参与程度越高,信息与资源获取能力越强,越容易聚合农机服务需求,从而达到农机服务外包的规模性要求。另一方面,组织化程度越高,农户生产的区域趋同性越明显,越能促进新技术的使用与共享规模。家庭非农收入占比(系数为0.361,p<0.1)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家庭非农收入比重高,能为农机服务外包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非农收入高,意味农户从农的机会成本高而非农就业收益高,因此农户越愿意选择农机服务外包而腾出时间从事高收益的非农产业。

(4)区域特性。表征地区政策环境的“对农机补贴政策了解程度”指标,对农户农机外包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系数为0.155,p<0.01)。表明政府农机补贴政策宣传力度越大,农户对政策越熟悉,购置农机与应用新技术的兴致越高涨,能为农机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表征地区经济环境的“是否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指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系数为0.202,p<0.1),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农业机械应用与更新也更快更全面,而且发达地区的农外就业机会多报酬高,使得务农机会成本攀升,导致机械替代人力劳动需求旺盛。

4基本结论与政策含义

该文研究表明:在我国南方地区在人多地少的特殊农情及其农地流转高交易成本的约束下,农业机械化需要从农场式机械化转向依赖于小农户农机服务需求聚合的服务外包方式。在当前条件下(表5),显著阻碍农户农机服务外包发展的因素为土地细碎化,这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存在显著正向推动作用的变量是:外部劳动力市场的雇工成本、表征农户禀赋特征的3个变量与区域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变量。因此,促进土地整理与农地流转,降低土地细碎化程度,积极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户文化素质,引导农户参与农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完善农机补贴政策,有利于促进农户选择农机服务外包方式,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表5 解释变量显著性与作用方向汇总

正向指标负向指标显著不显著显著不显著土地因素土地流转面积地块数***土地经营面积劳动投入工价增额**女性务农占比老人务农占比雇工满意度农户禀赋初中及以上人数***是否参与组织化***非农收入占比*区域特性地区政策环境***地区经济环境* 注:表格中*、**、***分别表示在10%、5%及1%的水平下显著

综上所述,该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尊重小农多样化生产规律为根本出发点,基于交易成本的理论的分析,指出在我国南方地区单纯依赖扩大农地经营规模这一主流发展途径受到农地流转高交易成本的现实阻碍,因而以“服务流动”聚合众多小农户用机需求的农机服务外包是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更具普遍性的现实选择。并且利用实证数据证实了理论判断并厘清促进农机服务外包发展的促进与约束因素。由此认为,在政策层面上,尤其是南方地区,有必要尽快转变过度依赖土地流转集中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理念,积极推进支持符合农户多样化生产的机械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把政策与资金扶持重点向生产性服务产业领域转移,从追求大型经营主体的现代化转向追求小农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进一步地完善农机生产、应用、保养维修等补贴政策,构建农机服务外包市场活动参与各方的权益保障机制,推动小农基础上的标准化、规模化的农机服务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涵英.土地经营规模与农业机械化.中国农村经济, 1986,(9): 50~53

[2]郎海如, 石晓平.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率研究综述.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3,(3): 76~84

[3]崔宝敏, 邓宏图.制度变迁中的中国农地产权的性质:一个历史分析视角.南开经济研究, 2007,(6): 118~141

[4]何秀荣. 公司农场——中国农业微观组织的未来选择.中国农村经济, 2009,(11): 4~16

[5]胡继, 亮曹阳.中国土地家庭承包制度下的农业机械化.中国农村经济, 2010,(10): 57~65

[6]刘凤芹. 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与效果研究:以东北农村为例.管理世界, 2006,(9): 71~79

[7]薛亮. 从农业规模经营看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经济问题, 2008,(6): 4~9

[8]许锦英. 粮食产区规模经营路径创新研究.山东社会科学, 2010,(1): 148~152

[9]张红宇. 现代农业与适度规模经营.农村经济, 2012,(5): 3~6

[10]孔祥智等. 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特征、模式及经验.江海学刊, 2010,(2): 87~92

[11]罗必良, 汪沙,李尚蒲.交易费用、农户认知与农地流转——来自广东省的农户问卷调查.农业技术经济, 2012,(1): 11~21

[12]Giovanni F.Feeding the World:An Economic History of Agriculture(1800- 2000).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55~72

[13]黄宗智. 中国过去和现在的基本经济单位:家庭还是个人?学术前沿, 2012,(3): 76~93

[14]陈锡文.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与“三农”面临的挑战.中国农村经济, 2010,(1): 4~9

[15]彭玉生, 黄宗智.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中国社会科学, 2007,(4): 75~88

[16]邓大才. 在社会化中研究乡村——中国小农研究单位的重构.社会科学战线, 2009,(5): 35~44

[17]邰仁飞, 胡亮.土地流转特征及其社会影响因素分析——以赣中王瑶镇土地流转的个案为例.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1,(3): 81~86

[18]单志芬. 发展规模经营,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黑龙江省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调研.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0,31(1): 33~38

[19]王美艳, 蔡昉.女性劳动力供给特点与教育投资.江海学刊, 2001,(6): 35~39

[20]王黎芳. 非农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分析.甘肃理论学刊, 2006,(1): 41~46

[21]于树纯, 刘士彬,李伟.唐山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分析及其开发对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0,31(1): 7~11

SERVICE OUTSOURCING AND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CHINA——THEORETICAL LOGIC AND EMPIRICAL ANALYSIS

Hu Xinyan,Yang Xiaoying,Lv Jia,Fu Shaol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China)

AbstractCombining related ideas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the effect of land scale on mechanical technology adoption behaviors, this paper straightened out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oblems. It pointed out that simply increasing the land area of individual operator cannot effectively meet the scale requirement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southern China because of the constraint of the special agricultural problems of many people with little land and high cost of farmland circulation. The path relying on expanding land scale by farmland circulation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may become certainly misleading in theory and policy.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needed to be transferred from relying on centralized land circulation to service outsourcing business by aggregating small farmers' demand and enlarging social transaction scale. And then, it empirically analyzed the specific factors of farmers'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ervice outsourcing behavio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cale of land management and land circulation area had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farmers'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ervice outsourcing, but land fragmentation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obstacles for farmers' farm machinery outsourcing selection. Aging and feminine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had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farmers' farm machinery outsourcing, but agricultural market wages of employees, farmer's education level, organizational degree, non-agricultural income, regional policy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variable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Key wordsland scale; labor; mechanical technology; outsourcing service; southern area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327

收稿日期:2014-12-08

作者简介:胡新艳,(1972—),女,湖南长沙人,教授。研究方向:资源经济与管理。※通讯作者:符少玲(1971—),女,海南海口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Email:lfbfu@scau.edu.cn *资助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滚动支持项目“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IRT-14R17);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群“农村土地与相关要素市场培育与改革研究” (7133300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分工经济、服务外包与农业规模经营方式创新”(14BJY11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项目“罗定市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2014]1279,[2014]192号)

中图分类号:S232.9; F324.2; F3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21[2016]03-0162-08

猜你喜欢

外包农地机械化
无锡市开展重大事故隐患精准执法暨外包外租专项执法检查
论“互联网+”时代档案服务外包的问题与策略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当前农地出租趋势的实证分析
业务外包在“慕课”中运用的分析
农业机械化
开展铁路电务设备维护外包的分析
对我国煤矿岩巷掘进机械化配套的探讨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向何处去?
武汉市农地发展权定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