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而约取
2016-07-12文丨曾枣庄
文丨曾枣庄
博观而约取
文丨曾枣庄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出自苏轼《稼说送张琥》一文。“说”是古代的文体之一,类似于随笔式的论说文。以“说”为体的文章常以比喻说理,苏轼此文亦不例外。文章虽言学,却从种庄稼说起:富人田多而肥,故能按时耕种,庄稼成熟了才收割,不仅能保全地力,收获的庄稼还很好,“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而穷人地少,耗竭地力养家,地力枯竭,庄稼产量低,质量差。
接着,苏轼从养地说到养才。他认为并不是古人之才大过今人,而是古人善于自养其才,通过学习,由弱而刚,由虚而实,具有真才实学之后,才慢慢有所表现。其实,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哪里又局限于种地养才呢。做人应不应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当然应当。做人之博观,在于纵观古今中外做人、为人之成败得失,近视当今芸芸众生之人生百态,何可赞?何可贬?何可学?何可弃?学要学其精华,取要取其精华。厚积什么?厚积做人、为人的能力和实力,只有具备了做人、为人的能力和实力,才谈得上回馈社会、回馈他人,社会、他人也才可能认可你、回报你。如果没有能力和实力回馈社会、他人和家人,又有什么资格怨天尤人,叹息命运不公?
做事应不应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当然应当。做事之博观,在于做任何一件事之前,都应当通过广泛的知识了解前人在这件事上都做了些什么,做到哪种程度,用了些什么样的方法,哪些可取,哪些不可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决定做不做、怎样做。只有这样,我们做的事才会有价值。
做学问应不应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当然应当。做学问之博观,在于对选题的研究状况先做源头性的梳理,哪些可做,哪些不必做。确定了选题,不要只看前人的研究,人云亦云,人不云亦不云。而是要首先查找第一手原始资料,精读精研原始材料,把你的感觉变成倾向,把你的倾向变成观点,把你的观点变成结论。哪怕你的观点结论有待商榷,哪怕你的观点结论不为人所赞同,但也算是开始做学问了。
苏东坡十个字,说尽了古今多少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其实这道理并不深奥,难的不是我们不懂,而是很多人虽懂却不这样做,或者只是要求他人而不要求自己。“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做人、做事、做学问都会很漫长、很寂寞、很辛苦,与现在很多人喜欢的短平快等相去甚远。读东坡此文,品东坡此语,仿佛他早就预知我们的问题所在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