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13年辽宁省8855例病残儿鉴定资料分析
2016-07-12关长吉韩维田
关长吉 韩维田 倪 香 梁 悦
辽宁省计划生育科学研究院 (沈阳,110031)
·调查研究·
2002~2013年辽宁省8855例病残儿鉴定资料分析
关长吉 韩维田 倪 香 梁 悦
辽宁省计划生育科学研究院 (沈阳,110031)
目的:通过了解辽宁省病残儿鉴定相关疾病情况,探索减少病残儿的出生的对策。 方法: 对辽宁省病残儿数据库中2002~2013年的病残儿信息资料的疾病种类、类型、顺位、地区分布、危险因素等进行统计,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调查时段参加鉴定的全省病残儿总数为8855人,性别比为248.50。有302种疾病,前6位为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继发性癫痫、先心病、大脑发育不全和儿童孤独症,构成比分别为16.22%、10.06%、6.84%、6.44%、3.24%和3.03%。先天性的疾病占76.17%,后天的疾病占23.83%。母亲孕期感染患病、胎儿异常娩出情况、异常的分娩方式、母亲本次妊娠合并症是导致病残儿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病残儿鉴定中,遗传性疾病比例高,因此控制遗传性或可能与遗传有关疾病是降低病残儿出生的有效办法,实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加强孕期保健管理对减少病残儿的出生具有重要意义。
病残儿;病因;流行病学;医学鉴定
随着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健全,疾病的信息成为疾病防治的重要资源,病残儿的流行病学研究一方面为家庭优生监护奠定基础,又为病残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研究样本。本院于2002年建立了辽宁省病残儿动态管理数据库,对全省申报的病残儿信息进行存储。本文通过对辽宁省病残儿动态管理数据库中2002~2013年8855例病残儿数据信息的疾病种类、类型、顺位、地区分布、危险因素以及再发风险等进行了系列的流行病学研究,并与1990~1992年3年病残儿疾病的发生情况和动态变化进行对比分析,评估了按新的“病残儿医学鉴定与管理办法”和“生育病残儿后审批二胎准则”全省病残儿流行病学变化及申报、鉴定、审批等工作情况,为进一步完善辽宁省病残儿动态管理数据库和加强生育病残儿家庭优生监护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2~2013年全省各市、县、区城乡申请鉴定的病残儿8855人和其父母,共计26 565人。
1.2 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
每年各市在病残儿医学鉴定的同时填写全省统一的《病残儿信息采集表》。要求各地区的病残儿鉴定必须严格遵循病例资料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行病残儿信息采集。将病残儿鉴定结果和已经填写的《病残儿信息采集表》每年12月向辽宁省计划生育科研院上报,由本院“辽宁省病残儿动态管理数据库管理组”对各地区上报的《病残儿信息采集表》认真审查、综合赋值,数据输入计算机数据库中,计算机逻辑差错查找完全无误后再进行统计分析。关于病残儿疾病分类,因病残儿患病原因有很大部分不清楚,是否遗传尚不明确,因此,本次将其单独归纳为原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有关的疾病。但也有作者将其列入非遗传性疾病[4]。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应用Visual FoxPro软件建立《辽宁省病残儿动态管理数据库》,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病残儿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病残儿基本情况
本研究与1990~1992年调查资料进行了比较[1],从总数上看1990~1992年3年共鉴定病残儿8508例,2002~2013年12年共鉴定病残儿8855例,每年鉴定病残儿数量由1990~1992年2836例下降为2002~2013年738例。其中2002年754人、2003年889人、2004年1019人、2005年1026人、2006年965人、2007年536人、2008年730人、2009年523人、2010年516人、2011年627人、2012年603人、2013年667人。全省共鉴定审批病残儿男性6311例,女2540例,两性畸形病残儿4例。男女性别比为248.5,个别地区高达685.7。其中城市和农村病残儿性别比有很大差异,城市平均病残儿性别比105.9,沈阳、大连、本溪、丹东、阜新男性高于女性,而营口和葫芦岛女性高于男性。农村普遍男性病残儿高于女性,其中锦州、阜新、铁岭市高6倍以上。各地区病残儿性别比见表1。
表1 2002~2013年辽宁省各地区城乡参与鉴定的病残儿数量和性别比分布(例)
2.2 病残儿父母基本情况
病残儿父母的民族涉及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和锡伯族等7个民族,从构成比上看,母亲是汉族的占87.1%,父亲是汉族的占89.4%;父母是农民分别占44.2%、43.3%,工人分别占21.4%、15.4%,公务人员分别占16.00%、15.8%;父母文化程度是初中以下学历分别占63.7%、61.1%,高中学历分别占10.0%、16.2%,大专及以上学历分别占22.0%、20.1%。生育病残儿时母亲年龄20~29岁占93.0%,≥30岁占5.9%,<20岁占1.1%。
2.3 病残儿顺位
8855例病残儿患302种疾病。病例数以脑性瘫痪最多,其次为智力低下、继发性癫痫、先心病、大脑发育不全和儿童孤独症,前30位疾病种类占总数76.4%,脑性瘫痪占病残儿总数的16.2%。有 63个病种每种疾病仅有1例病残儿,有40个病种每种仅有2例,有 20个病种每种疾病仅有3例病残儿。病残儿顺位详见表2。
表2 不同年段辽宁省病残儿鉴定病种及顺位
*血液系统的细胞恶性增殖除外
2.4 病残儿疾病系统分布
302种病残性疾病按系统分为13大类,各系统疾病顺位以神经系统疾病最多(47.5%)。神经、五官和心血管3个系统的疾病病残儿数占总病残儿数的67.8%,见表3。
2.5 病残儿病种分类
病残儿鉴定中先天性疾病占76.2%,后天获得性疾病占23.8%。按是否遗传分为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原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有关的疾病和非遗传性疾病五类,见表4。
2.6 病残儿危险因素分析
应用SPSS统计软件,通过单因素分析后,在72种影响因素中经显著性检验有17种有统计学意义,被列为病残儿病因的危险因素,见表5。用逐步logistic 回归模型后退法将表5中的危险因素进行逐步分析。进入模型的概率值为0.05,出模型的概率值为0.1。从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看出,通过排除交互影响因素,有4项被引入模型。造成病残儿的主要危险因素,根据相对危险性大小依次为母亲孕期感染患病、胎儿异常娩出情况、异常的分娩方式、母亲本次妊娠合并症,见表6。
表3 不同年段辽宁省病残儿鉴定各系统疾病构成[例(%)]
表4 不同年段辽宁省病残儿病残性疾病性质分类[例(%)]
表5 2002~2013辽宁省病残儿疾病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包括早产、过期产、难产、滞产、胎膜早破、脐带绕颈、窒息、颅脑外伤颅内出血
表6 2002~2013年辽宁省病残儿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病残儿基本情况的变化
本研究与1990~1992年相比,病残儿医学鉴定的数量明显减少,其原因可能有3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1997在全省进行了大范围的调研与培训,病残儿的鉴定与管理得到规范和加强,排除了达不到病残标准的病残儿;另一方面加强了优生干预,人群优生意识增强;还有一方面,由于病残儿医学鉴定需要支付一定的鉴定费和检查费,导致一些地区即使是病残儿也未申报。
从病残儿性别比上看,男性病残儿明显多于女性,城市与农村差异很大(城市平均性别比为105.9),男女比例基本平衡,符合病残儿发生的真实情况。农村男女性别比达685.7,其产生的可能原因主要与对农村独女户即使不鉴定为病残儿也不影响其生育二胎,使多数女性病残儿未进行病残儿鉴定。因此不能根据本研究得出女性病残儿患病率低的结论。由于不能对女性病残儿进行全面、及时的鉴定而指导优生,将会导致出生缺陷发生率增高,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病残儿父母民族、职业、文化程度等构成与1990~1992基本一致,20~29岁生育的病残儿母亲的比例占到93.0%。
3.2 病残儿顺位变化
与1990~1992年相比脑性瘫痪仍居顺位第一,前20种高发病多数病种顺位基本一致,但智力低下、大脑发育不全、继发癫痫、肿瘤和儿童孤独症增多明显。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足月睾丸未降、腭裂、开放性脊柱裂、近视等病种降出前20位。而儿童孤独症、肿瘤、白血病、发育迟缓、神经性耳聋、糖尿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脑积水、自闭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进入顺位前20。其中儿童孤独症、肿瘤、白血病、糖尿病顺位分别居第6、9、12、15位,上升明显,这与目前社会环境、饮食环境和生存环境的污染可能有关系,因此母亲在生育前及围产期应避免接触危险因素。前20种高发疾病与一些其他省报道基本一致[1-3]。
3.3 病残儿病种系统构成比变化
与1990~1992年相比,病种数由398种下降为302种,病种数构成比与1990~1992年基本一致,面耳颈五官系统病种数由之前的80种下降为现在的49种。神经系统病种数排在首位,病例数所占比例从38.3%增加到47.5%。这可能与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人们优生意识的增强有关。
3.4 病残儿病种系统分类变化
与1990~1992年相比,单基因疾病、多基因疾病、染色体疾病这3种遗传性疾病病种数构成比39.1%增加了6.2%,病例数(35.3%)下降了15.8%,除原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有关的疾病外,病种数和病例数都是单基因遗传病最多,而多基因病病种数所占的比例下降明显,这可能与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对遗传病的诊断水平提高有关。非遗传性疾病病例数有所下降仅占11.6%,因此,控制遗传性或可能与遗传有关疾病是降低病残儿发生的有效办法。
3.5 病残儿危险因素的变化
通过与1990~1992年病残儿病因的危险因素分析比较[5],其危险因素依次为患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异常分娩方式、孕期用药、孕期感染、妊娠合并症5项,本次母亲孕期感染患病排在首位,减少了母亲孕期服用药物,说明母亲孕期感染患病、胎儿异常娩出情况、异常分娩方式、母亲妊娠合并症仍是主要危险因素。随着国家孕优项目的逐渐普及宣传和人们优生优育意识的不断加强,控制住母亲接触以上的危险因素就可以有效减少病残儿的出生。
4 建议及对策
通过对辽宁省2002~2013年病残儿资料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辽宁省病残儿医学鉴定和管理尚需加强。
因此,就其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①病残儿医学鉴定和管理应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内容;②建立病残儿信息动态监测与管理系统;③建立出生缺陷检测中心以及监测网络;④加强优生技术人员培训与管理;⑤建立和健全优生干预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⑥开展出生人口群体监测管理,建立病残儿数据库掌握病残儿病种、病因、患病率、流行特点、分布地区、发病特点等,为监测和防治奠定基础,为国家和地区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优生优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遗传病研究的提供丰富、可靠的资料。加强对家族性遗传病管理,如发现家族性遗传病应及时申报,以便对该病的致病基因进行研究和建立诊断方法,从而有效地控制病残儿的出生。
[1] 关长吉,韩维田,倪香,等. 2002~2004年辽宁省病残儿例鉴定资料分析及干预对策探讨[J].中国计划生育杂志,2010,18(2):105~109.
[2] 王经伦,高锦声,韩维田,等.辽宁省病残儿流行病学及二胎再发风险的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97,5(6):344~348.
[3] 王家琦,周永立,高月红,等.黑龙江省1993-2002年病残儿医学鉴定回顾性调查分析[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6,14(3):157~160.
[4] 薛万和,许辉华,蒋丽芳. 河南省2003~2006年病残儿资料回顾性分析[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8,16(5):275~277.
[5] 韩维田,王经伦,高锦声,等.8508例病残儿童致病危险因素分析[J].生殖医学杂志,1999,8(3):146~150.
[责任编辑:王丽娜]
Analysis of data of 8855 disabled children who accepted medical authentication from 2002 to 2013 in Liaoning Province
GUAN Changji, HAN Weitian, NI Xiang, LIANG Yue
LiaoningResearchInstituteforFamilyPlanning,Liaoning, 110031
Objective: To explore measures and ways to reduce disabled children born by studying related disease situation of children who accepted medical authentica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Method: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had been performed to explore disease categories, types, rankings, area distribution, and risk factors of the disabled children from the disabled children database of Liaoning Province during 2002-2013. The comprehens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by SPSS software. Result: The total number of disabled children who accepted medical authentica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was 8855 during 2002-2013. The gender ratio was 248.5. There were 302 kinds of diseases in these children, and the top six diseases were cerebral palsy, mental retardation, secondary epilepsy,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erebral agenesis and childhood autism, which percentages were 16.22%, 10.06%, 6.84%, 6.44%, 3.24% and 3.03%, respectively. Among them, the congenital diseases accounted for 76.2% and the acquired diseases accounted for 23.8%. Maternal infection during pregnancy, fetal abnormal labor, unusual mode of delivery, and pregnancy complication were the main risk factors for disabled children. Conclusion: The hereditary diseases accounted for a high proportion in the medical authentication of disabled children.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control of the hereditary diseases and the diseases related to heredity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the disabled children. Meanwhile, conducting pre-pregnancy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pregnancy healthcare can reduce the birth of the disabled children significantly.
Disabled children, Causes of diseases, Epidemiology, Medical authentication
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干预工程 辽宁省重大科技项目(2012225017)
2015-06-23
2015-12-28
10.3969/j.issn.1004-8189.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