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和思考

2016-07-12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550001

大众文艺 2016年3期
关键词:电影心理健康青少年

张 懿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550001)



电影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和思考

张懿(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550001)

摘要: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促动,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受到电影带来的影响更为巨大。良莠不齐的电影质量对于青少年影响也是利与弊通行,如何让电影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审美影响并抵制不良价值观的危害,成为了当下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电影;青少年;心理健康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各项文化产业呈现出井喷之势,而以电影为主的传媒类大众文化产业更是突飞猛进,越来越为广大社会群众所追捧。电影产业发展的背后是广大受众基础的强力支撑,这其中暨包括了部分老年观众,也有很大一部分中青年观众,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青少年观众。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和文化的接受能力较强,思维转变方式也较快,面对新兴的电影视听文化更是极具好奇感,追捧至极。

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最直接的体现就在于电影数量的急剧增多。数量繁多的情况下,信息爆炸,使得电影内容的优劣也是参差不齐,各类电影鱼龙混杂,面对如此巨大的片源量,缺乏内容鉴别能力和自我控制力的青少年主力军往往无法辨别电影的优劣,因而受到一些恶俗电影影响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作为一种新兴文化载体的电影,如何有效的利用其优秀健康的一面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育,并且让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能免受其低俗价值观的影响,成为了当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中一项亟待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电影对青少年产生影响的原因

1.直观性。电影以视听语言为基础,有别于书籍讲座等单一化的文字或语言介质,具有形象直观性,青少年可直接见之于屏幕上的画面声音,并为其视听结合的双向传播所感染,信息传达一目了然。这种传播方式相对来说更具有说服力,也更具有感染力,视听观感的直接性也让青少年更为向往,相比抽象的文字语言,这种具象化的直接性也省却了部分思考的复杂,因而也更受青少年的青睐。

2.娱乐性。娱乐性是电影作为一种消费文化极具竞争力的属性,这种大众文化的受众范围极广,涉及到各层面不同文化水平的观影人士,因而电影的生产过程中也极其注意到这一特点,生产出更具大众性和娱乐属性的电影,以满足广大受众的观影共性需求。电影中不乏各种特技运用,大牌当红明星的加盟或客串,青春爱情故事以及各种搞笑桥段的穿插,满足了青少年对于趣味性的心理追求,从而实现了身心上的共鸣,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感。

3.传播便利性。电影传播的传统方式还是以院线放映为主,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以视频网站为主的新的电影观看方式已更加贴近青少年的日常观影生活,这种观影方式简单便利,而且消费极低,从而更大程度上提高了电影在青少年中的传播度。加之近年来智能手机的大范围普及,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青少年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中的智能手机观影,观影方式也更为简单快捷。而且现今很多广播电视系统已经开通了电视点播业务,青少年可以自由选择观看各类节目,部分家庭使用的电视盒子则更是丰富了电视的可观看内容。总而言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作为新生代的青少年们的观影方式变得多种多样,观影渠道的丰富化以及简易化,都成为了电影在青少年群体中广受欢迎接纳的重要原因。

二、电影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

1.丰富了青少年的课余生活。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一些乡镇没有青少年活动中心,也缺乏正规的特长培训班,如舞蹈、器乐、武术等。一些青少年的课外时间则会无所适从,有的则会窝在家里成天观看电视,但是如今的电视节目普遍过于成人化和低俗化,恶趣味充斥其中,大量粗制滥造的电视剧和电视节目泛滥于电视荧屏,给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带来了很大影响。有的甚至沉迷于网络,长期迷恋网吧而无法自拔,不少青少年甚至因无法负担网费而走上犯罪道路。

但是电影的普及化对此种问题有了改善,很多家长会主动挑选一些适合青少年年纪的经典电影给他们观看,青少年的业余生活也逐渐变得充实起来。很多时候,电影里面的主人公和故事情节也成为了青少年们课余时间的主要谈话内容,而且成为热点话题,电影中的某个经典道具的周边产品也大受青少年欢迎,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到观影大军中。在这样不需要过多耗费心力去思考的放松状态下,青少年们也更为容易接受电影中传递的内容,甚至不经意间模仿起剧中的人物动作或经典台词,成为了青少年们情感交流和释放的重要渠道,以及与外界联系的平台。

2.培养健康审美价值观。前苏联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灵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在对于青少年的审美教育上,电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青少年可以通过观看一些励志题材的电影,从主人公的励志故事当中提炼其高尚品格和意志,学习影片当中的主人公的励志精神,吸取更多的正能量,并结合影片内容对自己的现实生活相比较而引起反思,最终受到精神上的鼓舞从而坚定意志去追逐自己的青春梦想。

这类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观的电影有很多,台湾电影《翻滚吧,阿信》就是通过主人公阿信的成长经历的曲折和其浪子回头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展现出了梦想的伟大,其中的经典台词“如果还有梦,就应该要勇敢去追”,激励了无数青少年追求梦想的步伐。“青少年可以通过优秀作品的浸染,移人性情,不断提升人格。”

3.培养青少年的乐观主义精神。“电影美育的‘立人’作用是受众在欣赏影片的审美活动中得以实现的。电影美育的特质决定了其‘立人’作用的达成,重在观照审美对象的人性价值。”很多电影还是以宣扬社会的正能量为主,传递出当代的核心价值观,教导观众要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通常这类电影的主人公都是一开始要历经磨难,遭遇种种挫折,但是都未能磨灭主人公的意志,他们最终都能凭借其乐观主义态度实现凤凰涅槃。

美国电影《风雨哈佛路》即讲述了一位生长在纽约的女孩莉斯经历人生的艰辛和辛酸,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走进了最高学府的经历。《阿甘正传》则描绘了先天智障的小镇男孩福瑞斯特•甘自强不息,最终“傻人有傻福”地得到上天眷顾,在多个领域创造奇迹的励志故事。这些电影在广大青少年中获得了很好的反响,很多青少年纷纷效仿他们的奋斗故事,期望能更好的提高自己,形成了正能量的广泛传递。

三、电影对青少年产生的消极影响

1.催生暴力主义倾向。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电影类型化更加繁多,其中以“暴力美学”为主导的影片更是颇受广大青少年的青睐。这类“暴力”影片情节节凑、叙事语言丰富,片中充斥着血腥械斗等场面,极具视觉冲击力,因而成了青少年们特别是男生的追捧对象。“暴力”电影虽然表面满足了青少年的情感宣泄需求,但其带来的潜在危害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日本电影《热血高校》曾经在青少年中风靡一时,时至今日依然受到不少青少年的欢迎。其剧情中时时刻刻中无不充斥着校园暴力事件,剧中学生以个人斗殴能力高下来分三六九等,任何事情的解决方法首选都是斗殴。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青少年们深受其害,思想上会受其影响,行动上也竞相模仿,认为任何事情的解决办法都是可以通过武力来解决的,并对武力产生了一种心理推崇,带来的危害性往往是不可估量的。国产青春片《青春期》系列甚至将暴力形象移植到女主角身上,以女主角的武力高超来搏击外界的侵犯,严重脱离社会实际,对青少年期的女生自我防范教育产生了误导,甚至可能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

2.享乐拜金主义盛行。“当代电影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但有些电影单纯为了迎合大众娱乐心理,对青少年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们本应该在这个时期享受家庭的和睦、读书的快乐以及青春的美好,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追逐梦想、昂扬向上的朝气时期,但是自我控制能力的缺乏让他们往往禁受不住花花世界的诱惑,迷失其中。电影带来的影响首当其冲。

国产烂片《小时代》自第一部上映以来就饱受非议,片中人物都生活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之中,对浮华都市时尚元素所堆砌的场景空间过度渲染,以物质与欲望架设的“伪现实”,发散着充满商业气质的主观化和个人化情趣,拜金享乐主义盛行其中。青少年们容易盲目跟从,过度追求奢侈生活,渴望不劳而获的馅饼,生活习惯也不再务实而变得慵懒。而青少年们的盲目追星,使得这部电影进一步发展成为系列之作不断更新发行,时间和数量跨度之大形成的恶劣影响也就更深。

3.价值观被极大的颠覆。青少年正处于“三观”塑造的重要时期,周遭的各事务都会对它们产生极强的引导,好的引导能让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引导方向的偏离,则会引起青少年误入歧途,甚至产生厌世和仇视社会的情绪。

近年来影视界刮起了一股青春热风,各类青春片接踵而至。青春片是最贴近青少年生活的电影,无形之中总是会对青少年产生各种影响,也更新着他们对青春的再认识。但近年国产青春片整体质量低下,低级趣味和恶俗世界观泛滥,如《左耳》《匆匆那年》《栀子花开》《同桌的你》等电影始终摆脱不开男女主角出车祸、劈腿、患绝症、堕胎等老一套恶俗剧情,三人成虎,长此以往青少年在发现观看的青春片都大抵如此后会对青春产生极大误解,本就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只会对生命更加漠视,对青春更多一分迷茫和抵触,丧失了对青春年华的审美享受。

四、针对电影影响的利与弊的建议和思考

电影是这个时代的新生产物,但也仍然处于创作探索期间,因而质量的高低也是参差不齐。面对这种良莠不齐的局面,社会、学校以及家庭都要承担起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责任,从各个角度多方面去考虑,在为青少年撑起一把遮风挡雨的保护伞同时积极引导青少年的观影活动并使其从中受益。

1.社会层面上,各相关文化部门以及广电总局等在进行扶植和审批电影产业时,要把好第一道关。鼓励专门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电影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电影对于青少年的道德标准引导,让正能量伴随青少年成长。同时,要加快电影分级制度的实施落地,这样的提议不绝于耳,却未能受到重视。只有在设立电影分级制度后才能为青少年筛选出适合他们年龄观看的电影,从而避免在广大片源中挑选电影时受到不适宜影片的干扰。

2.学校和家庭层面上,则要主动引导青少年的观影活动和审美判断。既要为青少年推荐合适的电影资源,还要起到引导作用,提高青少年观影的审美水平,并做出审美判断,真正理解影片的创作目的和传递的价值观,充分发挥出电影对于青少年的美育作用。

3.电影之于青少年的美育作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青少年在这个润物无声的自我教育过程当中,既是审美教育的主动者也是审美教育的受育者。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它不是外在的强制,而是内在的引导;它不是与自然性、感性相对峙或敌对,不是从外面来主宰,约束感性、自然性的理性和社会性,而是就在感性、自然性中建立起理性和社会性。”青少年自身应当在这种双重身份下,学会针砭时弊,抵制含有不良信息电影的诱惑,批判性学习和继承电影精华,去除糟粕,真正在新时代的产物果实哺育下健康成长。

纵观整体,可以发现电影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是有利有弊,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样的存在,既不能完全否定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能肆意拔高其积极意义。对于电影之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的评判需要一个理性的思考,尽量做到善用其长技对青少年形成正能量的促动和感化作用,同时也要规避电影中的恶俗价值观带来的影响,让青少年沐浴在时代的朝阳下,乘着正能量的东风,勇敢逐梦,茁壮生长。

参考文献:

[1]孙洪彬.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研究[J].电影评价,2007(3).

[2]李新富,韦芳.论影视作品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J].电影评介,2009(4).

[3]李子良.论电影美育的实现途径[J].电影文学,2009(12).

[4]李泽厚.美学三书[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张懿,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学科教学(语文)专业。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电影心理健康青少年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青少年走进人大来“尝鲜”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