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美家庭情景喜剧中的子女形象看中美教育观的异同

2016-07-12齐齐哈尔大学161005

大众文艺 2016年3期

马 冬 高 姝 郑 勍 (齐齐哈尔大学  161005)



从中美家庭情景喜剧中的子女形象看中美教育观的异同

马冬高姝郑勍(齐齐哈尔大学161005)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缩影,透过家庭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方方面面。电视制作以家庭为情景,更能全面地展现一个社会的人文习惯、风尚习俗及文化教育。本文从家庭情景喜剧出发,以中美流行剧为基础,通过透析剧中子女,比较中美教育观的异同。

关键词:家庭情景喜剧;中美流行剧;教育观的异同

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从中美家庭情景喜剧中子女形象看中美教育观异同”项目成果。(立项编号:2014B115)

一、引言

情景喜剧最早创作于美国,自其问世起,便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制作通常不会一次性完成,创作团队可根据剧集播出后的观众反馈对剧本进行编辑和修改,因此,情景喜剧较其他影视作品而言,更能够即时地反映社会生活及社会文化,并以其叙事内容的日常性、情节的趣味性、语言的幽默性及取材的广泛性等特征为观众所广泛喜爱。第一部登陆中国荧屏的美国情景喜剧是1992的《成长的烦恼》,讲述了来自纽约长岛的育有三个子女的西佛一家的日常生活,剧中西佛夫妇的启发式教育对90年代的中国父母而言,颇为新奇迥异。同年,中国首部家庭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投入策划拍摄,可以说是中国情景喜剧的开山立作。从《我爱我家》到今天的《家有儿女》,中国家庭情景喜剧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从拍摄技术到编制创作都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同时,也从各个侧面反应了中国家庭的发展和变化。由此,本文将选取多部中美同一时期的家庭情景喜剧为模板,通过对剧中子女行为及形象的对比,探究中美教育观的异同。

二、中美家庭情景喜剧及其特点

与电视连续剧不同,情景喜剧一般都以独立形式存在,剧集之间互不影响,即使错过其中某一集或某几集也不会对剧情的衔接产生过多的影响,正如美国电视理论家罗伯特•C•艾伦所说,情景喜剧的显著特点是“当周问题”,“会产生欢闹的情境,并得到解决,以便下一周可以有新的一集取代本周情景”。作为这样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我爱我家》一经播出,便在中国观众中掀起了一股热潮,观众对这样一种新的电视形式喜闻乐见,于是,又出现了《东北一家人》《闲人马大姐》以及《党员马大姐》等观众所熟知的优秀剧目,再到今天的《家有儿女》。可以说,中国家庭情景喜剧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也真切地反应了现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大到经济、政治、文化,小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爱我家》这样一个典型的三代同堂的老北京家庭到《家有儿女》的重组民主家庭,不难看出,中国社会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对社会的认知和对事情的接受程度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毕竟如《家有儿女》这样的家庭情景喜剧,观众群体多为学生和儿童。可以说,本土化气息浓是中国家庭情景喜剧的主要特点之一。虽然在最初从形式上是从欧美借鉴而来,但在随后的发展中,无论是其内容还是语言都是如假包换的中国特色,真实地反应中国式家长及家庭的固有特色,将故事从家庭延伸至了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但与其优势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其同样严重的问题,即高质量优秀作品较少,不能满足广大幼儿观众群的需求,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屈指可数,这其中有优秀幼儿演员的缺失,也有市场运作不够完备的因素存在。

而美国情景喜剧则与中国略有不同,美国情景喜剧的制作有美国电视网自身的参与和制作,这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剧集的最终发行和放映,这也是值得中国制作人学习和借鉴之处。有了播放平台的保证,则更容易生产出一系列高质量的作品,故而,与中国市场家庭情景喜剧的缺失相比,高质量的美国家庭情景喜剧在数量上则相对更占优势。自上世纪50年代,美国推出了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露西》后,经历了近七十年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不论在拍摄手法、人物设定抑或故事叙事上都遥遥领先于中国。每一集都能够让观众充分感受美剧独有的幽默和乐趣。每一个人物都能在特定的故事场景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

三、中美教育观异同

笔者将选取近二十年间中美家庭情景喜剧的主要代表作品,如中国的《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家有儿女》三部曲及美国的《成长的烦恼》《左右不逢源》及《摩登家庭》等作品,对其中子女形象及其所表现出的相应行为进行系统分析,并通过透析父母长辈对其的态度及应对行为,对中美教育观进行横向对比及纵向演变描摹。

人物是影视作品的灵魂,对于家庭情景喜剧而言,子女形象的设置便是灵魂中的灵魂。家庭情景喜剧通常以某一典型家庭为例,围绕日常生活中各家庭成员遇到的不同问题而推动情节发展。它是影视作品主题的体现者,也是矛盾冲突的引发者。从情节的设置,场面的处理到细节的运用,都要以人物为依据,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形象的塑造来制造戏剧的冲突,从而将故事引向高潮。那么,不论中国还是美国,子女都是整个家庭的核心和焦点,故本研究以子女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家庭情景剧中子女形象的塑造,探究中美教育观的异同。

1.尊重子女自我意识

《家有儿女》三部曲可谓是中国家庭情景喜剧的一大突破,不论是从人物的设定还是情节的选取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紧跟中国时代的发展。《家有儿女》以重组家庭夏家为背景,父亲夏东海是一名海外归来的儿童剧编剧,母亲刘梅是一位护士长,极富爱心和耐心。大女儿夏雪是父亲夏东海带来的成绩优秀的高中生,大儿子刘星是母亲刘梅带来的成绩较差但聪明活泼的初中生,小儿子夏雨是父亲从国外带回来的“海归”小学生。三个孩子成长环境迥异,性格也各有不同;两位家长各自生活环境及工作背景也不尽相同,故而在教育子女上的理念及方法也有所差异,但总体看来,与剧中其他家庭相比,夏家的教育环境较为民主。如剧中的“鼠标父母”,便是较为传统的中国父母,对孩子给予厚望,强迫孩子学习特长,并时有“武力”惩罚。在《换了爸爸》一集中,学校布置一项作业,要求与同学调换家庭,到同学家生活3天体验不同的家庭教育。于是,来自民主家庭的刘星到了严格管理的“鼠标”家后,自是无法忍受枯燥严酷的举重特长训练,以各种捣蛋方式反抗到底;而一向被规划管理的“鼠标”离了父母的束缚,反而不知道该做什么,直到最后在夏东海的鼓励下,画出了自己最想画的图画:一群在蓝天下自由飞翔的小鸟。这其实也是现实中国社会的转变中的真实写照。在当今中国家庭中,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结婚生子,晋升为新一代的老爸老妈后,也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如夏东海一样的民主老爸,因为80后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受过“民主自由”的洗礼,已逐渐接受西方平等民主的家庭理念,在育儿之初,更多地会翻阅相关书籍,力求了解科学地教育观及教育方法。尤其在尊重子女的自主性,鼓励创造性等方面远胜其父母。可以说,当今中国家庭教育正悄然发生着变化,由此剧中也是可见一斑。

而美国家庭情景喜剧的代表力作《摩登家庭》人物设定则更为复杂,以美国一中产阶级郊区大家庭为背景,讲述其中三个小家庭的日常生活及情感纠葛。其中有重组的老少配加继子家庭,有同性恋加领养女儿家庭,还有典型的美国五口之家(夫妇二人和三名子女),可谓“欢天喜地一家亲”。其中,年轻夫妻菲尔和克莱尔是我们眼中的典型美国父母,对子女

管束不甚严厉,期望与子女成为朋友,相互之间,关系较为平等。尤其是父亲菲尔,即使看到大女儿海利穿着超短裙也没有像母亲克莱尔一样对其加以指责,反而称赞女儿可爱;在儿子卢克想到各种奇怪点子后,始终全力配合;在搞砸大舅子婚礼现场录像后,寻求儿子卢克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可以说,与《家有儿女》中的父亲夏东海相似,都是思想开放,较为民主的父亲。但民主也不代表对子女一味纵容,美国父母也有其严厉的一面。如小儿子卢克玩气枪不小心射到二女儿艾力克斯,艾力克斯向父母告状,母亲克莱尔觉得应该给儿子一个教训,不然儿子不知引以为戒,日后恐会用真枪伤人,于是要求丈夫菲尔用气枪射儿子,好让儿子记住教训。尽管最终,菲尔并没有残酷地用气枪射儿子,但同样给儿子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可见,中美父母都有其温和与严厉的一面,但关注点略有不同。

2.对子女成绩与能力问题的关注

子女的学业和成绩是中国家庭永远不可避免的重要话题之一,这在《家有儿女》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大女儿夏雪成绩好,人缘好,长相甜美可爱,是老师家长眼中的乖乖女,是典型的最受中国父母喜欢的子女类型,经常被树立为榜样式的人物。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二儿子刘星,成绩较差,调皮捣蛋,常常让父母感到头疼不已,也经常让母亲刘梅大发脾气。这样的人物设置让人不禁想到了中国家长的望子成龙之心,以及成绩和学习在中国家庭的重要性,这甚至是衡量一个孩子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成绩差的子女犯错后往往会受到更多的责备,而成绩好的子女即使犯错也会更容易被原谅和理解。如《家有儿女》第二部中,刘星认为母亲刘梅对自己不公正,遂与夏雪打赌,结果同样是睡觉,刘梅认为夏雪睡觉是因为学习劳累的结果,而刘星则是在偷懒睡懒觉。这也是中国家长普遍容易犯的一类错误。对待成绩好的子女则一味娇宠,似乎学习好了便一切都好了,而对待成绩差的子女则容易忽视其身上的优点与长处。

同样,美国情景喜剧中,也有成绩较差和成绩优异子女的鲜明人物设定。如《成长的烦恼》中,大儿子迈克便与刘星相似,不爱学习且顽皮捣蛋;大女儿卡罗尔则成绩优异。《成长的烦恼》中,大女儿海利长相漂亮,是学校的风云人物,但学习成绩较差;二女儿艾力克斯则是学校的学霸级人物。这其中,从人物设定来看,夏雪与海利同样都是高中生,都是学校的风云人物,但中国式家长则更喜欢学习好、品学兼优的夏雪,而注重外表打扮的海莉在中国家长眼中则容易遭到更多的责备。但在美国家长眼中,成绩并非衡量子女的重要因素。相反,父母对于成绩较差或能力较差的子女反而容易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照顾,试图发现他们身上的长处和与众不同。如在美剧《左右不逢源》中,家中的大女儿苏,形象较为笨拙但无论做人做事都异常执着,在学校中也没有众星捧月的光环,可以说是较为“异类”,但父母却给予了她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对她的各种兴趣爱好都尽最大努力的支持。而且,美国父母也同样重视子女的学习及受教育程度。在《成长的烦恼》中,当迈克想要放弃学业,而走音乐之路时,西佛夫妇同样大伤脑筋,最终父亲决定带迈克去自己的母校,从而使其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但中美两国父母在对待子女学业上的态度差异也相对容易理解。中国父母更加注重子女的成绩,则是由于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而来。中国人讲究“学而优则仕”,讲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讲究“出人头地,光耀门楣”,这也是中国父母更重视子女学业的原因之一。而相对而言,美国父母则无此担忧。

3.对待子女独立与啃老的问题

一直以来,关于独立问题,我们一直有着这样一个认识,那就是美国子女在18岁以后基本经济独立,不再依赖于父母,甚至会搬出家门,自己打工赚钱养活自己。而中国子女则完全没有这种独立意识,甚至近些年还出现了新的名词——啃老现象,即成年子女不肯独立或没有能力经济独立,一味依赖父母。在《家有儿女》中,因剧中子女年龄较小,尚未到独立程度,故不做比较(剧中只夏雪一人面临过高考,且因填报志愿出现问题,故选择复读,因而仍居住家中)。但在《我爱我家》及《东北一家人》中,确实存在成年子女(分别为贾志国和牛小伟)仍与父母一起居住的情况,这其中有子女经济能力不足的原因存在,但也不乏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思想溶于其中,即中国人讲究天伦之乐,习惯于子女居住在自己身边,三代同堂乃至四代同堂实则是幸福融洽的家庭生活体现。

而再看美国的家庭情景喜剧,其实父母对子女是否在18岁后即独立也是较为宽容,如《左右不逢源》中的大儿子艾科索在考入大学后,仍然时常混在家中;而《摩登家庭》中的老父亲也会对自己的成年子女提供经济上的帮助。可见,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父母对子女的关怀与帮助都是相同的。

四、结论

由上可见,中美教育观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如在对待子女学业的问题上,中美两国父母都持支持态度;都重视对子女思想道德及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培养和塑造。但同时也有不同之处,如美国父母在对待子女学业上的态度便较中国父母更为温和;且更加注重子女在兴趣爱好方面的培养。但不论是中国家庭还是美国家庭,其教育理念也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此外,由于中美生育政策的不同,中美两国的家庭构成大为迥异,由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而美国却无此政策,故多为多子女的大家庭,虽然中国家庭情景喜剧《家有儿女》中,有三名子女,但却为离异重组家庭,与多数美国家庭情景喜剧的家庭结构设置不同,故难以找到结构完全一样的中美两组家庭进行对比,这也是本文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所在。

参考文献:

[1]安利利.中美家庭情景喜剧对比研究——以家庭情景喜剧《家有儿女》《成长的烦恼》为例[J].神州,2011(6).

[2]金竹静.《家有儿女》热播引发的思考[J].视听纵横,2008(6).

[3]罗伯特•C•艾伦.重组话语频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