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电影:造梦者的另类想象
2016-07-12韩振璐南京艺术学院210000
韩振璐 (南京艺术学院 210000)
精神分裂电影:造梦者的另类想象
韩振璐 (南京艺术学院 210000)
精神分裂电影是备受人们关注的一类题材电影,本文通过运用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对电影、精神病、梦这三者的关系作出了解释,并对精神分裂电影的艺术性、价值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精神分裂;电影艺术;电影精神分析学
本文系江苏省2015年度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校助项目《现代精神分裂题材电影艺术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JLX15_0476。
电影、精神病、梦这三者的关系很微妙。前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影像的方式记录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后二者,作为人们生活经历中的一部分,也是许多艺术者们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学者们常常将电影与梦联系在一起,在苏珊•朗格看来,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一种独特的“显现”方式,如小说“显现”回忆,戏剧“显现”行为,而电影则“显现”为梦,即它创造了虚幻的现在,一种直接的幻象出现的秩序。朗格的意思是:电影作品就是一个梦境的外现,一个统一的、连续发展的、有意味的幻象的显现,即一个“梦幻中的现实”。1
关于精神病和梦之间的关系,佛洛伊德曾经将精神分裂症与梦做过有趣的比较,发现两者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他把梦叫做“正常人的精神病”,而将精神分裂症患者视为睁着眼睛做大梦或者“白日梦者”。2
受佛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影响,克里斯蒂安•麦茨在《想象的能指》一书中也提到“白日梦”这个状态,实际是“有意识的幻想”,并且承认“白日梦”与电影状态的相似性。
这样看来,电影作品相当于梦境的呈现,梦又是“正常人的精神病”,那么,为观众制造梦境的电影导演与精神病人之间也确实存在着某种共性。深入剖析电影的影评人便成了“精神科医生”,以此追寻导演的潜在欲望和无意识情结。
一、概说
精神分裂症与人格障碍这类精神疾病总是有种神秘感吸引着人们。既然拍摄电影的过程类似于制造梦境,将超出常人思维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艺术化加工并以影像的形式呈现出来,自然是十分猎奇的。
不论是将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叙事主体的“传记式”影片《美丽心灵》,还是探索精神疾病前后发展的“诊断式”影片《禁闭岛》,亦或是将“精神分裂”当作一种呈现手段的“隐喻式”影片《鸟人》《黑天鹅》 ……这些电影都试图通过一个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视角将观众带入到角色无意识非理性的幻想之境中去。克莱因称电影是无意识幻想的“轻微泛滥”,那么精神分裂电影就是无意识幻想的“重度泛滥”了。
不可否认,电影创作需要异于常人的想象力。精神病题材作为众多电影题材中的一种,可以说是造梦者天马行空的另类创作产物,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精神分裂电影的艺术特性
麦茨将电影比作想象的能指,而精神分裂电影是造梦者的另类想象,这个另类程度取决于电影创作者对人物个性的塑造、情节的展现、结构的把控、主题内涵的表达方式等方面。
那么精神分裂电影有哪些艺术特性?
1.艺术形象——病人
精神分裂题材电影的主人公大都是以“病人”为第一叙事者。导演要以一个通常意义上的精神病人的视角而不是正常人的视角来叙事,不管是惊悚、悬疑、恐怖、犯罪还是奇幻等类型影片,这都是唯一可以合理的将人的潜意识欲望彻底释放出来的方式。
2.艺术情节——病症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欲望是什么,《美国精神病人》中的贝特曼通过肢解女性获得快感,《搏击俱乐部》中的杰克通过自残找回自我,《美丽心灵》中的纳什通过解密获得内心的成就感,《鸟人》中的里根通过舞台表演释放身体里对于艺术的激情……显然,这些电影的主人公都无法通过适度的合理的方式释放“自我”,因此只能借助无意识中分裂出来的另一个“它我”去达成愿望。
3.艺术表现——呈现方式
精神分裂电影必不可少的幻象元素,包括梦、幻觉、妄想等,而镜子/镜像这个具有特殊含义的道具也经常出现在精神分裂电影中。电影中对于精神分裂主人公世界的呈现,以电影还原现实的逼真程度和脱离现实的夸张程度来说,重点在于对真实和非真实的把控。精神分裂电影奇观的营造立足于幻象,并依赖于蒙太奇。不管是通过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或者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艺术风格的差异比如色彩运用、镜头运动、剪辑手法和配乐等,都需要通过蒙太奇语言来叙事。
4.艺术内涵——根源
电影发展到今天,有想法的导演追求的不仅仅再是感官上的刺激,更多的是对电影深度价值的挖掘。电影中的“精神分裂”可以是一个噱头、一种手段,也可以是一种观念的表达,或是思想的冲撞。
精神分裂电影表达的最多的是对于人类内在精神的探索、对于人性的剖析,例如《搏击俱乐部》《美丽心灵》等影片。同时也有像《美国精神病人》这样描述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都市生活的黑色社会讽刺片,和像《鸟人》这样批判当下人们世俗的功利价值取代艺术理想的扭曲价值观的奇幻片。
电影主人公精神分裂的原因可以是来自个体自身或是他人的压力,也可以是来自整个社会的压力。要追溯引发分裂的根源,其实就是对影片内涵的分析和解读。
三、精神分裂电影的多重价值体现
现代精神分裂题材的电影以商业片居多,并且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一方面,观看此类影片可以满足人们的窥视欲,是一种情绪的释放;另一方面,这也是对无法经历的他人人生的一种体验方式,可以起到替代作用。
精神分裂题材电影能够得到观众的接受与认可,是因为人们可以在电影中找回被现实压抑和掩盖了的本能与意志,而且它的启发性和警示性要比一般剧情片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
自从1895年电影的诞生,已经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很巧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也是在这一年提出的。可以说,世界电影的发展与精神分析学说的日益成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精神分析学对电影业的渗透一方面是基于大众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电影发展本身的需要。在这一百多年的发展中,电影对于人们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娱乐消遣这么简单,电影中所承载的思想性、历史性、人文性都越来越厚重。并且精神分裂题材影片《黑天鹅》《鸟人》获得奥斯卡大奖的肯定之后,证明精神分裂电影不单具有商业价值,也可以兼具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人文价值。
因此,作为造梦者“另类”想象的能指,精神分裂电影凭借其题材和影像表现上的优势,在电影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是电影理论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注释:
1.吴风.艺术符号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175.
2.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主义评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569.
韩振璐,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创作方向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