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蹈审美意识变异发展略论

2016-07-12阿坝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藏羌舞蹈艺术研究所623002

大众文艺 2016年6期
关键词:时期舞蹈动作

徐 兵 (阿坝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 藏羌舞蹈艺术研究所 623002)

舞蹈审美意识变异发展略论

徐 兵 (阿坝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 藏羌舞蹈艺术研究所 623002)

舞蹈是人类情感表达的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将人类生活中的真善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舞蹈的审美也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有所变化。本文在分析舞蹈、舞蹈审美、舞蹈审美功能的基础上,就舞蹈审美意识的变化进行探讨,希望能够进一步拓展舞蹈教育的审美功能,促进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舞蹈;舞蹈审美;变异

舞蹈艺术是源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它以人的肢体语言将情绪和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运用肢体语言和观众交流,从而使观众获得美的感受。每个舞蹈艺术作品中所采用的动作都是人思想情感或是生活的再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对于舞蹈审美功能的研究有利于加深人们对舞蹈审美的了解,丰富社会对舞蹈审美功能的认知。

一、舞蹈与舞蹈审美

(一)舞蹈

舞蹈是人类传承文明的一种方式,是一种表演艺术,是使用人的身体来完成各种动作的艺术形式。它以人体有节律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或反映社会生活。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在人类文明起源前,舞蹈在祭祀、礼仪、庆典和娱乐等方面的作用都十分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也赋予了舞蹈复杂的功能。由于舞蹈与很多运动都有着联系,从现代视角来看,武术、体操、花样滑冰、水上芭蕾等,都有着舞蹈的影子,说明人类的审美认识中,也赋予了不同类型的同质审美特性。

(二)舞蹈审美

艺术、审美的对象是人的世界,是人的精神的外化,是人的心理与外在世界的有机统一,它融合着人的情感,具有反映普遍性的特殊性。1舞蹈审美是不可量化的,是舞者通过塑造形象的方式,与观众交流,打动观众,引起共鸣。舞蹈的审美,是一种创造和情感交流的审美。当然技术技巧对于舞蹈而言同样重要。技术技巧大大提升了舞者表现出的情感,它是舞者感情的升华,也因此与观众产生共鸣。技术技巧是普遍性的,每个舞种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技术技巧。

(三)舞蹈审美功能

1.满足审美需求,提高审美意识和能力

我们在进行舞蹈审美活动过程中,身体的四肢、各器官等都直接或间接的感受到了舞蹈的美感,与舞蹈中的人物产生了共鸣,有的时候甚至有一种想“动起来”的冲动。在不断的学习和体验中,人的审美意识和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挖掘,个人的审美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并在审美想象与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美感。

2.舞蹈审美心理过程

人类最复杂的心理活动就是审美心理过程。舞蹈审美需要人们经过视觉认知、听觉感知、丰富的想象和心理的理解等来综合认识。舞蹈审美能够将人们的感性唤醒,使理性和感性达到和谐统一。通过对于舞蹈知识的学习,对舞蹈表演的欣赏等等,人们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拓展和提高,个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同时,舞蹈审美的过程也是心灵自我净化的过程。人们通过舞蹈审美,能够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二、舞蹈审美意识变异性

人类对于事物审美存在着特殊性,这是由于审美需求随着时代、文化、生活环境而变化。舞蹈艺术从古至今,发生了诸多形式上的变革。不过,展现人类舞蹈的全部历史,需要宏篇巨幅的描述,限于篇幅,本文仅以原始时期的舞蹈为例。该时期动作简单,是属于人类祖先最直接的审美表现。虽然舞蹈的传承有很多种类,例如民间舞、古典舞等,这些均是由民族原始舞蹈演变而成,而这些原始舞蹈,便是各民族人民早期的审美折射。

从我国众多民族的舞蹈来看,每个民族的舞蹈,都有着强烈的地域审美特色。例如土家族的舞蹈,其原始时期的舞蹈动作,主要来自于动物和生存方式的模仿。这种原始性的动作,是土家族对于自然环境的审美表现。而随着生活的发展,山林中的野兽逐渐消失,民族的宗教性开始凸显,出现了膜拜神灵的表现。但是,随着土家族人民对于世界的认识加深,舞蹈开始凸显出以观赏价值为主审美特性。从审美变化能够发现,舞蹈对于不同时期的人类,在功能性上也有所差异。原始社会的舞蹈,更多的体现实用功能,虽然很多民族消失了原始传承。但是,从一些古代遗迹中,例如壁画等,能够发现最早期的原始舞蹈,更多重现了生存、繁殖、战争、宗教、劳动等,而这些内容便是原始人类用于传承的舞蹈功能。而原始舞蹈的功能,又有着不同的层面:一是实现人类传承,限于早期缺乏文字,舞蹈成为传授经验的方式,进而最具效率的,将生存知识口耳相传;二是用于精神传承,例如凸出人类在获得食物中的困难性,同时分享丰收的喜悦,由此推动精神的传承。

为了更加清晰的展示舞蹈审美意识的变化,笔者将原始舞蹈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模仿时期、宗教时期和观赏时期,从不同时期审美意识的特征,找到其变化的因素和规律。

(一)模仿时期

生活是反应原始舞蹈的审美意识最好的渠道。土家族早期是以狩猎为主,所以舞蹈上有很多狩猎动作;蒙古族依靠畜牧生存,结合大草原的地貌,促使其舞蹈动作拥有较大的幅度;位于海滨地区的高山族以渔业为主,在舞蹈的表现上,以捕鱼和水上形态动作较多。另外,每种民族都有一些天然的图腾,除了所信仰的神明之外,也会将一些猛兽作为图腾。例如土家族的鹰图腾,为了体现人民对于雄鹰的敬仰,土家族舞蹈的“半杰大杂”,便是表现雄鹰翱翔的姿势。从生存方式和图腾可以发现,舞蹈动作初期的模仿,主要来自于这两点。其中对于动物的模仿,原因在于当时人类缺乏科学的认知。

图腾模仿只是模仿时期的一个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模仿对象是生存的手段。例如畜牧、狩猎、渔业等。而在生存方式舞蹈上,由于一些民族没有文字记载,所以只能够通过延续至今的舞蹈形态分析。首先原始时期的模仿是以农业为主,说明农业出现后,生存环境得到改善。在大规模发展农耕后,舞蹈的动作形态发生了转变。地处西部游牧民族,由于生产方式固定,促使蒙古、藏等民族,仍旧保留着早期的动作形态,所以舞蹈动作以畜牧和狩猎为主。相比而言,以耕种作为模仿对象的人口较多,甚至出现了独立的舞种,例如汉族的“秧歌”,便是对农业耕种和丰收的艺术化的表现;土家族的“丝立色”,便是表现水稻插秧的动作;瑶族的长鼓舞中,也有着播种、插秧的动作表现。整体来看,舞蹈审美意识的模仿时期,主要是源自于人类对生命的认识,无论因为崇敬,还是敬畏,都不可否认,这些能够维持生命的资源,形成了古代人在审美上的取向。

(二)宗教时期

有学者认为,舞蹈审美带有的宗教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类的模仿时期相重叠。但是,人类在宗教上的表现,是相对于生存而独立的。简单来理解,宗教是精神文明的标志,而生存资源的崇拜,意味着人类对物质的需求。在人类的原始时期,物质匮乏的状态中,宗教不具备条件。它在早期人类生命随时遭到威胁状态下出现,因此宗教融入舞蹈,应该出现在人类模仿时期之后。宗教可以作为审美意识的独立时期。

人类最早期的宗教,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宗教,所以后世将其称之为巫术文化。而巫术代表着人类在无知状态下,所作出的非理性选择,即盲目的崇尚巫术为自身带来的好运、健康与收获。从一些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早期的巫术都是“灾难性”的,例如对于疾病的救治,大部分人采取以信奉神佛的方式,甚至中世纪的欧洲,仍旧以忏悔寻求上帝救赎而减轻病痛。虽然原始人类不具备基本的医疗条件,盲目以信仰遏制疾病,绝不是对生命尊重下应有的选择。不过,该表现也能够说明,当时人类对于宗教的崇敬程度,因此,也能够理解,人类在舞蹈中添加宗教动作和规则的需求。

另外,从一些民族的传承来看舞蹈的宗教意识。瑶族在盘王节中,所使用的舞蹈动作,大部分来自于宗教的传承。瑶族对于房屋建设,也有着专门的祭祀活动,其动作中除了建设房屋的过程外,也有祭祀神明的祈祷和朝拜仪式。再来看土家族,其最为著名的“摆手舞”, 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摆手”的动作,是指对厄运、疾病的拔除。而汉族由于在近代经过一些文化运动,原始舞蹈形式并没有保留下来,不过从记载中能够发现,汉族人早期在传统节日上,也有着祭祀的舞蹈方式,甚至直接出现了朝拜、跪拜、行礼等仪式。

综合来看,宗教舞蹈的核心,在于人类对于未知事物的不解,所以产生了敬畏之情,或者是出自于恐惧的祈祷。不过,无论何种因素,宗教都为舞蹈审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这也是由于人类对舞蹈的理解结合宗教独特的性质而产生的特殊表现。故此,人类的舞蹈艺术审美意识变异,推动了以模仿作为审美元素后的宗教融入。

(三)观赏时期

舞蹈的观赏,实质上是削弱了上述中对于人类传承和精神传承的功能性。但是,仅以观赏为核心的舞蹈形式,却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舞蹈的艺术魅力。即在舞蹈表演中,更加集中的体现出舞蹈的审美价值。据考证,中国在夏商时期,出现了最早的职业舞者,当时被称为“乐舞奴隶”。虽然此时舞者的身份较低,但是职业化的特征已经具备,促进了舞蹈审美的发展。进入到周朝后,诸子百家掀起了礼乐教化,舞蹈成为诸侯的欣赏享乐的工具。而据《诗经》记载,东周出现了为民间服务的舞蹈团体。在秦汉时期,乐舞百戏成为了时代的重要标志,舞蹈与技巧的团体大量的出现,不仅成为王室和贵族的主要观赏形式,也渐渐在民间普及,促使舞蹈技艺不断的发展。由于舞蹈得到广泛的关注,促使其表现方式和动作,向民众观赏需求贴合,并由此不断的转变和优化,以符合每个时期的人类审美意识。对比模仿时期来看,观赏时期的舞蹈表现,无论在动作,还是意识形态上,均更加符合艺术美感。所以,舞蹈也因为“美”而提升观众的需求,再由观众向舞蹈提出更高的要求,相互影响下,最终呈现出如今舞蹈审美形态的雏形。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结论发现,舞蹈审美功能的变异,主要原因在于人类生活的变化,在人类获得了足够的生存空间,逐渐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后,便开始了以延续审美功能,作为舞蹈发展主旋律的路线。但是,现有的结果并不是舞蹈发展的终点,观赏的审美功能仍旧发生过数次变异,这些变化正是生活的影响。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不同,审美需求将会进一步的发展,舞蹈形式必然再次出现巨大变革。

注释:

1.冯蕙,朱贻庭等.简明哲学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533.

2.熊晓辉.审美人类学视野中侗族“哆耶舞”的文化解读[J].武陵学刊,2013(04).

3.代欢.民族之根,时代之魂——关于内蒙民族舞蹈发展的民族性及其审美个性[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02).

4.熊黎明.放逐与回归:传统民族艺术的精神重建——兼论传统民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J]. 保山学院学报,2011(04).

徐兵,副教授,艺术硕士,阿坝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 藏羌舞蹈艺术研究所,研究方向:舞蹈教育与舞蹈艺术创作。

猜你喜欢

时期舞蹈动作
学舞蹈的男孩子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舞蹈课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动作描写要具体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