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藏羌彝走廊中女性文化空间飘移美的确立与指向
——以羌族女性上女神梁子接领歌舞文化为例

2016-07-12四川师范大学61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1期

杨 柳 (四川师范大学 610000)



浅谈藏羌彝走廊中女性文化空间飘移美的确立与指向
——以羌族女性上女神梁子接领歌舞文化为例

杨柳(四川师范大学610000)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及审美意识有所提高。以审美人类学为角度可以看出,羌族文化中歌舞的主要来源是,为女性特定的传承空间与接领空间进行表述。而对于歌舞的接领空间与时间而言,歌舞得以依赖于发展的主要依据为某个具体村落中特有的高山或者森林,这种特有的地区地域被誉为女神梁子。在藏族、羌族以及彝族的走廊中,羌族女性需要上女神梁子来为女神的歌舞技巧进行专门接领,并定期在村落内举行接领仪式,该种仪式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接领歌舞文化,明确指向了人类的双重美,即在社会领域中女性所占据的主体美以及种族群落中歌舞的崇高美。而女性文化空间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呈现出飘移美的趋势,并逐渐开拓与延伸。基于此,本文就以羌族女性上女神梁子接领歌舞文化为例,对藏羌彝走廊中女性文化空间飘逸美的确立与指向展开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藏羌彝走廊;女性文化空间;漂移美;审美人类学;歌舞文化

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审美人类学需要解决与回答的问题同人类学的基本出发点相一致,从不同的民族文化来看,人和美的具体发生、人和美的演绎形式、人和美的构成形式、人与美在本土文化中的地位高低、人和美造就了哪种民族族群,其用了哪种方式或者叙事文本来为所有问题进行演绎与解答1,怎样才能查找出其在民族文化中得以形成的根源,通过对以上的分析与探索,才能准确分析出民族在文化空间走廊中形成的印象因素。下文主要对藏族、羌族以及彝族走廊的民族文化调查报告为主要参考依据,主要以羌族女性上女神梁子接领歌舞文化为参考例子2。

一、规范女性的文化空间、加强其与社会的交流互动

羌族女性上女神梁子接领歌舞文化,不但是女性文化空间得以规范的体现,而且能够加强女性与社会的交流和互动。简单来说,羌族女性到上女神梁子处进行歌舞接领,是羌族女性文化空间得以展现的方法之一。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农历的五月初某几天,女性会单独前往女神梁子处,在祭祀过程中会出现女性和男性共同的勒色塔。女性在女神梁子处将刚打落下来的青稞制作成青稞面,再将青稞面制作成太阳馍馍与月亮馍馍,最后供献给女神梁子,在制作与供献过程中,男性是不能一起前往女神梁子处的,只能呆在家里为女性生活煮饭,这样也可称之为“妇女节”。通过以上探索可以发现,女性接领歌舞文化仪式,不但是一种意义上的模式,也是一种社会交流往来的模式,其所产生的文化意义密切相联着社会活动,如五月初五女性集中到女神梁子处,展现了丰富的社会活动内容,一方面可以不断规范自身的文化空间,另一方面也加强了自身与社会、外界环境的交流和互动3。

二、体现女性文化空间的漂移美及重塑漂移美

因传统的生态文化空间的相关规范及约定带有基础性与固定性,其主要以固定民族或者村落为基础,而不是散漫性和随意性的。在现代社会,在自然灾害后,村寨与群落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如在赤布苏村寨,其原先保留了瓦尔俄足仪式的相关活动,但在房屋重建后,大部分的羌族人都前往城区内建设了全新的房屋,原先古老的村寨已经被抛弃。而要想举行瓦尔俄足仪式,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男性与女性,故在人口迁移的变化下,每次仪式在开展前,众人必须从城区坐车才能赶来,并提前做好太阳与月亮馍馍等,受到众人的邀请后回到村寨中去,再与大家一起进行爬山活动。这样的新型方式,极大程度上加大了仪式活动的花费成本,并且延长了仪式活动的时间。当活动完全结束后,羌族妇女作为瓦尔俄足仪式活动的主体,实际上是带领着羌族的空间文化走向了社会的外部环境,体现了女性文化空间的漂移美以及漂移美的重塑4。

漂移,实际上有两种含义,第一为飘起来与飘走。现阶段赤布苏村寨举办瓦尔俄足仪式,并不按照传统方式,即在原生态空间的女神梁子处进行,而是转移场所到新建的古羌新城区域,这可以作为一种飘移活动。第二为精神超脱物质空间的飘移。因歌舞文化囊括在人类艺术的范围之内,也属于美的范围内,按照人类文化不同层次的区分规律,艺术美是远远超出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的。所以,不管是女神梁子处,还是古羌新城区域,羌族人崇拜的并不是物质空间站中存在的文化,而是一种原生态的歌舞文化,其主张民族风格与民族灵魂。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规范女性的文化空间、加强其与社会的交流互动;体现女性文化空间的漂移美及重塑漂移美这两个方面,对藏羌彝走廊中女性文化空间飘移美的确立与指向展开了研究与分析。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与发展,保护与传承羌族的女性文化空间,发展其接领歌舞文化,保护并发展女性,并保留以女性为核心的羌族主体审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社会意义。而女性文化空间的漂移美,一方面可以为羌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带来生机活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羌族歌舞在我国艺术文化领域的发展,同时以飘移美为文化指向,能够为羌族歌舞文化的复兴奠定扎实的基础。

注释:

1.袁姝丽.构建藏彝走廊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遗产廊道的可行性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21-25.

2.刘志扬.作为人类学的藏学研究——人类学(民族学)的藏族及周边民族研究述略[J].青海民族研究,2012,02:18-27.

3.满达日花.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J].广西民族研究,2012,04:199-205.

4.李祥林.多民族中国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J].四川戏剧,2013,08:60-63+66.

作者简介:

杨柳,女,重庆人,1983年5月出生。2008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表教专业,本科学历,后任教于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从事民间舞教育工作,助教,期间参与编写了《羌族女性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舞蹈教材(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