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艺术展览中的新异性媒介

2016-07-12张文妍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21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1期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受众

张文妍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210000)



当代艺术展览中的新异性媒介

张文妍(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210000)

摘要:当代艺术展览中支配权渐高的受众与媒介的双向关系催生了展览中的新异性媒介。他们或被策展方用于诠释艺术作品,或被用于装点展区,或经由艺术家的综合运用而构成作品本身。从艺术家、策展方到受众,从原初作品、呈现方式到艺术展览内涵与价值,当代艺术展览中的方方面面都与新异性媒介相关。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受众;新媒体应用

“新异性”一词源出文学研究领域,意为初始的、原创的以及独特的。当代艺术展览凭借展览空间内的各类传统媒介及新媒介以丰富的形式向受众呈现艺术作品内容,引导受众理解其内涵,衡量其价值。在展陈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除去已被人们不断完善定义的“新旧媒介”,展览中还涌现出一批将实物布置与视听播映内容相结合的新异性媒介,它们或被用于展示艺术作品本身,或被用于阐释背景内涵,或被用于装饰展区空间,在当代艺术展览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

通过展品的呈现及相关文本的梳理,让受众真切、全面地感知艺术家及其作品寓意同生活的联系,享有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并创造出使受众在特定时空看见特定作品时可以体会到自己已经有了新发现的条件,是艺术展览由古至今一以贯之的宗旨。新异性媒介可以为当代艺术展览提供这样的助力。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艺术家与策展方应用新异性媒介来构建作品与展览的尝试一直延续着。

一、当代艺术展览中新异性媒介的应用实例

2015年9月在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举办的群展“世界走向波普”的展区中,艺术家Nicola L的《Red Coat(红外套)》(1973年)请十一名高度合作的人共同穿起一件合成材料衣时的状态作为自己的作品。有血有肉的十一个人和这件红色防雨衣本身的组合就是表达艺术家思想的新异性媒介,而且只要换一批人,变一下姿态,就可以衍生新的形象和含义,是一件不会老的艺术作品。尽管该作品创作于四十余年前,今天看来却仍旧引人振奋。Nicola L可谓完成了使用新异性媒介投身艺术实践的创举。

2015年10月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展出的卡罗琳·塔培奴个人展现场,由多层聚酯薄膜裁切成的反射镜面以细线悬于墙壁上的画作前,在空气流动时摇摆、旋转,印证主题“光影的想象”的同时,也起到了强化个人风格和吸引观众的作用。

南京博物院数字馆的艺术常设展展区内则多点布置了一类由灯光、半透明屏幕和实物组合的新异性媒介,部分用于讲述展品故事,部分用于受众的手动交互,还有部分用在观影区的坐席下面,起到照明和装饰的作用,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当代艺术展览中的新异性媒介多为新旧媒介的组合形式,构成广泛而丰富,现概括其特征如下。

二、当代艺术展览中新异性媒介的主要特征及受众的共性心理

1.当代艺术展览中新异性媒介的主要特征

(1)艺术家原创性。部分新异性媒介被艺术家视作其作品的构成要素。媒介内容中含有艺术家注入的创作思想、个人风格理念、情绪情感、观念信仰或行为意图。

(2)展览主题相关性。由策展方生产并使用在具体展览中的新异性媒介具有与特定展览主题紧密关联的特征,它们或被用于承载叙述特定展览的主题背景及作品或艺术家讯息,或被用于妆点修饰展区。

(3)多种材料、设计与呈现样式融合。由艺术家或策展方将多种结构与质地的材料综合用于生产,设计上注意紧密聚集与适度留白结合,呈现样式上则多为实物与屏幕组合,比使用全屏幕呈现的方式更能节约投入成本。

(4)阶段性与延续性。现阶段实物与各类屏幕(或为视听双通道播映)组合的形式或将存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或许将被其他形式所取代(没有屏幕的时代)。任何新异性媒介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2.受众的共性心理

当代艺术展览的受众群体庞大,受众构成多样,但参展受众的心理具有如下共性:

(1)对展览内容存有依赖感,即希望借由观展习得知识;

(2)对展览媒介怀有好奇心,即希望接触到新鲜刺激、与别不同的媒介及其内容;

(3)对展品及展览的内涵抱有解读及阐释需求,即希望以既有知识经验及情感体验阐释其义。

三、当代艺术展览中新异性媒介的使用效果

由受众的三种共性心理出发,当代艺术展览中新异性媒介的使用效果可归为如下三种:

1.迎合或剥夺受众的依赖感

对成长于新媒体时代,具有观展常识及敏感度的群体而言,对新异性媒介的适应几乎不需要时间。但对惯于接受的群体而言,他们期待艺术家和策展方把一切都准备好。这类受众因知识经验或适应能力的限制,常因交互式观展过程中自身行为的迟缓笨拙而感觉到局促、懊恼及不知所措。以上海电影博物馆三楼的电影“梦之河”展区为例,感应识别投影区内应左右挥手播放电影,然而许多年长者并不能体味展区设计者的用心,有的直接错过了播映,有的在尝试无果后黯然离开。这并非特例,它提示策展方在艺术展览中为传统媒介留一定余地,或为新异性媒介的使用作出引导与解释。

2.满足受众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驱使人行为变更的重要因素。新异性媒介能够第一时间吸引到受众的注意,激发受众的贪新欲,再由新体验催生受众的好奇心,最后以媒介本身来满足他们。以广州艺术博物院一楼的中心展厅为例,浓墨重彩的巨幅珍品绘画被排列于展厅两侧,而中心区域却不设任何画作,将场地空出,用垂直于地面的投影仪打出一片襟波摇漾的动态荷塘画景,画中动植物形态逼真,画景边缘则布置大小实物石块,引人举步向前一探究竟。识别到强度不一的的动作,脚底的“水面”、植物和动物的位置和动作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其实这是院方特设观展项目,须利用受众完成交互。

3.促进受众的阐释力

新异性媒介的使用可以使许多经典大师的经典作品由令人难以赏鉴或厌于赏鉴的单一纸本跃然于屏幕,或由静态转变为动态但保留其宗,得到展陈形式的扩充,促进受众理解和阐释。以南京博物院内动态曲屏上的“韩熙载夜宴图”为例,为原本做了动态拼贴并配乐,仿佛在墙上演绎一部颇具生命力的古风动画。辅以文本介绍,受众便能很容易地再现出画中的场景,解读创作背景。

四、结语

当代艺术的展览现场是艺术文化在特定时空的租界,而不是新异性媒介的实验田。再新再独特,也不可滥用媒介,须知使受众意识到艺术家与策展方的思想理念及沟通意图已注入展览,并以新异性媒介为改善型渠道,建立起一种在这些艺术作品的创造者心目中都不曾有过的联系应为当代艺术展览之宗旨。

参考文献:

大卫・卡里尔著,丁宁译.博物馆怀疑论:公共美术馆中的艺术展览史[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张文妍,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数字媒体艺术受众
融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计算:途径与挑战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数字媒体艺术与少儿美术教学概述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数字媒体艺术与平面设计的关系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