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想与现实
——道教徒诗人李白的矛盾人生

2016-07-12翟贵蜜王芳芳四川文化艺术学院621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1期
关键词:从政理想现实

翟贵蜜 王芳芳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621000)



理想与现实
——道教徒诗人李白的矛盾人生

翟贵蜜王芳芳(四川文化艺术学院621000)

摘要:受道文化影响的诗人李白,纠葛于入世与出世、从政与求仙的理想与现实中,终因世事无常,悲剧一生,令人扼腕叹息。

关键词:理想;现实;求仙;从政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项目:论李白在道教光辉折射下诗意人生的文化思考,项目编号:LB14-16阶段性研究成果。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近千首诗歌传后世,其中一百多首与神仙道教信仰有关。自20世纪30年代学者李长之的文章《道教徒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发表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到李白诗歌与道教的关系,此方面的研究论文已有上百篇。这些文章主要围绕李白的游仙诗与道教的关系和李白的山水诗与道教的关系展开研究,而甚少关注诗人在道教文化影响下的理想人生与现实世界的冲突。本文拟从李白希图青春永驻的求仙理想及青春如梦、生命短暂的现实人生及功成身退的入世理想与功名如幻、从政失败的冲突进行探讨。

四川江油是李白的家乡,蜀地也是道教的发源地,他自小就受到了道教思想的陶冶。其《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颂六甲,十岁观百家。”此处六甲指的就是道教术数一类的书籍。《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中则有:“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之句。《子虚赋》是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早期游梁时所作,有浓厚的黄老道家色彩。其《感兴八首》(之五)亦说:“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十八九岁时,李白在匡山隐居读书时作《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一诗,就表现了诗人访道士不遇的惆怅心情,“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还通过《登峨眉山》一诗抒发了对仙界的向往:“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骑羊子:即葛由。《列仙传》卷上:“葛由者。羌人也。周成王时,好刻木羊卖之。一旦骑羊而入西蜀,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山在峨眉山西南,高无极也。随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

开元十二年(724年),出于对功名的追求,李白出蜀:“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上安州裴长史书》)。开元十三年(725)间春,李白谒见了受三代皇帝赞誉的道教大师司马承祯,司马谓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作《大鹏赋》言志抒怀。此赋寄寓了诗人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功业幻想。由于李白无法提供自己户籍谱牒资料的文献线索,不能参加大多数士子选择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科举之路。他即选择了通过隐居和广泛的社会交际来培养声誉的“终南捷径”。据考证,李白先后和元丹丘、孔巢父、道士吴筠等隐居嵩山、徂徕山和剡中。他尝自言“隐不绝俗”,说穿了也就是隐居以求仕。[1]此间,李白虽屡行干谒之事,皆无结果。虽通过卫尉张卿结识了玉真公主“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看似一步步接近了统治阶级,却仍“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作《行路难》三首“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抒写其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艰难险阻之后的感慨。《蜀道难》亦是此时所作,他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喻世路之坎坷,人生之多艰,叹仕途之坎坷、有退缩之意。“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离开长安,东游梁宋、访道嵩山。政治上失意,使得诗人求仙访道热情高涨,曾寻访“八极恣游憩,九垓常周旋”的嵩山焦炼师,希望成为她的弟子。开元二十一年至开元二十九年间,李白日以读书、赋诗、饮酒为事,恣意游玩结交友人,怀才不遇、求仕无门。有《庭前晚开花》《惜馀春赋》诸作。“结实苦迟为人笑,攀折唧唧长咨嗟。”“恨不能挂长绳于青天,系此西飞之白日。”叹岁月蹉跎、青春将逝、功业未成。

天宝元年(742),李白与秘书监贺知章相遇于长安,贺对其评价极高,称其为“谪仙人”,并将其向玄宗推荐。因前有元丹丘、玉真公主的举荐,此次推荐引起了玄宗的兴趣,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闻知,满以为实现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受宠忘形,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玄宗召见于金銮殿,优礼有加,即命待诏翰林。不到三年的宫廷生活,李白并未能实现其政治理想,仅为御用文人,作一些应制诗文。不久,即生厌倦之心,加之受奸人所谗见疏,遂生还山之念。天宝三载(744)春,李白上书请还。李阳冰《草堂集序》云:“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

此次政治上的失败,对李白造成了严重打击,为派遣内心的苦闷,他对求仙成道的追求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执着。《草堂集序》云:“遂就从祖陈留采访大使彦允,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将东归蓬莱,仍羽人驾丹丘耳。”不久又访道北上,请道士盖寰为其书写真箓,以《访道安陵与盖寰为予造真箓,临别留赠》作纪。天宝五载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借虚无飘渺的仙境,寄寓生活现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既抒发去朝后的忧愤,又慨叹求仙之不可得“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于范阳,李白闻乱后,意欲报国济世,作《猛虎行》《扶风豪士歌》《赠友人三首》等诗言志,亦作《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游说李延年起兵勤王而来,然未果。唐肃宗至德元载秋,永王璘出镇江陵。三次征白入幕,白有《别内赴征三首》,中有“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之句,抒其欣欣然赴征,欲成就一番功业之心情。其间作《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赞永王之功绩,抒其之远大抱负。天恩难测,兄弟阋墙,至德二载二月永王兵败丹阳,白陷寻阳狱中。作鸣冤求援之作多首,幸友人救援,死罪虽免,仍判长流夜郎。此次政治上的失败,暴露了李白政治上的幼稚,自此仕途断绝。

乾元二年(759),因大旱,朝廷大赦,流途中的李白遇赦,立返江陵。宝应元年,四处流浪,病重的李白至当涂,投奔族叔李阳冰。宗广德元年(763),李白六十三岁,于当涂赋《临终歌》而卒。

观李白之一生,求仙失败即以从政救赎,从政失败又转向仙道之路,入世与出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构置了其矛盾人生,在理想中高歌,又不得不向现实屈服,令人扼腕叹息。

参考文献:

[1] 张杨.李白不与科举原因考辨[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1).

[2]吴增辉.超越与永恒-李白的终极追求及悲剧性[D].西南大学,2007.

猜你喜欢

从政理想现实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从政敬业
漫画:现实背后(下)
唐英年:商贾世家 从政报国
有必要制定从政道德法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