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16-07-12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350100

大众文艺 2016年11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应用

江 霞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350100)



环境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江霞(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350100)

摘要:从环境心理学的概念入手,阐述了个人空间和领域性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提出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是从人的心理和生理两方面考虑,从而创造出创造出“以人为本”的室外场所和交往空间。并对今后的景观设计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景观设计;应用

一、绪论

现今,景观设计已经深入到了城市和住宅建设的方方面面。如花园、公园、城市广场、街道、街头绿地、校园等,无处不被景观设计所覆盖。景观设计是以人为活动为核心的环境的营造,涉及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与活动行为。它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综合学科,融合了社会行为学、人类文化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理论。环境心理学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研究如何创造符合人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的环境。设计者将环境心理学广泛的运用于景观设计,有助于帮助设计出更高品质、更适合人居住的景观设计作品。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景观更加完美。

二、环境心理学的概述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兴边缘学科,主要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就是研究环境和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门应用社会心理学学科。它是从心理学和行为知觉的角度,分析了人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活动、反应及人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了解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解决个体因环境产生的各种行为活动问题。围绕环境整体,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环境认知,环境压力,个人空间和领域性,密度、拥挤和环境类型,空间行为,环境问题与行为对策。以下从个人空间和领域性角度入手,分析一个优秀的景观方案的设计要点。

三、环境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1.人对空间需求的公共性

人对空间需求的公共性表现为人们对公共活动、相互交往以及公共使用空间的需求特性。环境心理学家把符合人对空间需求的公共性的空间称为社会向心空间,指使许多人聚集在一起,促进人的相互交往。人们对交往的要求不同,决定了人们使用公共空间的方式不同,因此,景观设计要个体对空间的心理需求特征,设计出人们都能看到和公共使用的共享空间,以便获得社会感和安全感。

有研究表明,空间封闭性越强,共享空间越容易形成,人际交往也就越密切。这种向心空间使人感到舒适,促使人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公共活动。而那些形状界定不明确的离心空间较少被人们利用来组织公共活动。具体设计时,要注意对向心空间的设计,遵循放开视线和隐蔽景物结合起来的原则,把有碍观瞻的东西藏起来,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可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广场进行“围合”,这种“围合”要具有通透感。而花格、围栏、矮墙、铺地、雕塑、小品和绿化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设计时要考虑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年龄人活动的特点,要求有明确的功能分区,要形成动静有序、开敞和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霍尔根据人们的熟悉和亲近程度以及交往过程的心理习惯距离,认为公共空间领域在3.75米以上,是陌生人要保持的合适的距离。这些共享空间的设计思想使人相对聚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2.人对空间需求的私密性

私密性是指个人或人群控制自身与他人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在什么程度上与他人交换信息的需要,即个人或人群有控制自身与他人交换信息的质与量的需求。

人们通过调节个人空间的大小变化,以保证不会出现负面的结果和反映,而私密性空间是人在生活中的真实需要。人类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总不希望被外来的人或物所打破。缺乏足够的私密性会引起各种问题,如容易引发人们的冲突和不满,增加犯罪率等。所以在景观设计中要形成隔绝,隔绝能大大改善私密性不足的情况。利用灌木或乔木所形成的绿篱或小品、设施、篱笆、围墙等设置屏障物设计,以有效阻断他人的视线,加强隔声措施,有助于保持区域的私密和安静。当然,这类视听屏蔽在保证不受外界视听干扰的前提下,仍要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即视听屏障尽可能具有单向的可穿透性,满足“看与被看”的需求。另外,设置过渡空间,又称半公共或半私密空间,能够对外来干扰或闯入有一定的缓冲作用。最后,在可能成为私密性和公共性交界的地方设置掩蔽、屏障、标记、符号或其他提示,这些象征性的提示要得到社会和文化的认同。一些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的组合可以创造性的加以运用,不仅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而且能够构成私密性空间。有时,地形的处理对空间的限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高差和铺地就可以限定空间。采用不同的树种和种植方式、内外有别的灯具和坐具都能较好地满足人的行为习性,适应私密性的要求。

总之,个人空间是一个移动的、不可见的边界,它规范着人们以什么距离和他人进行交往。当个人空间大小不合适时,就会引发不快和推理,所以,景观设计时应针对针对这类行为作出适当的反映和处理。这些空间关系理论对人的行为和景观设计都具有启示作用。

3.领域性理论

阿尔托曼提出以下定义: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有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个体拥有一个领域性空间对维护身心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它增加了个体对周围环境的关系和控制。如果没有领域性,使用者对场所就没有责任感,国家和社会就会一片混乱。

领域的划分是安全性的重要体现。从心理感受来说,在空旷的公园或广场中,人们更愿意找寻有所“依托”的物体,因为这些物体给人一个稳定安全的感受。所以,将遮阴树、凉亭、座椅和景观墙等元素点缀景观当中,能够给予使用者“安全”的景观氛围体验。领域限定的实质要素包括地坪高度的变化,地面用材和铺设方式的变化,照明物的造型及颜色的控制等,这些要素既把人分开也把人联系起来。像宅间绿地、前后院、公共院落等具有公共和私密的双重属性的空间,是景观设计的重点,应该引起设计者的重视。使用者通过草坪、绿篱、栅栏等方式对所属领域进行围合不仅起到安全防范的作用,还能扩大人们对环境的认同感,增加了归属感,提高满意度。研究表明有明确领域感的地方,人们会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去维护和创造更美的环境。

四、总结

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项景观设计都是研究心理的结果,只有设计的作品吻合人们的行为心理需要,它才会受到欢迎。而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又促成了新型的空间创造,并将直接影响到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环境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

[2]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8.

作者简介:

江霞,学生,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学位,环境艺术设计方向。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应用
浅谈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原则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郑燕宁景观设计作品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