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审美的超越性

2016-07-12李钰辉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10000陆浩斌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教研室61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5期
关键词:超越认识审美

李钰辉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610000)陆浩斌 (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教研室 610000)

浅论审美的超越性

李钰辉(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10000)
陆浩斌(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教研室610000)

摘要:审美作为人的一种文化本能,它是人的社会性的反映,这样的活动具有超越性。笔者将从作为意识活动、实践活动、情感活动三方面来论述审美的超越性。

关键词:审美;认识;情感;超越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1,美是因人而存在的,只有通过人的参与,美才昭然若揭。所以,美也暗示了此在的存在,将此在的存在绽放出来。审美这个词也表现出美的产生过程,当然不否认世界的先在性,但同时主体的出现才决定了美的生发。既然主体的加入决定了美的产生,那么审美中的“审”就非常关键,“审”应该是一种直观的判断。而审美本身就蕴含着超越性,超越性是指一种居于范畴内的自由,因此超越就拥有许多种可能。接下来将从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审美是一种意识活动,意识不同于外部物质世界,虽然是反映的是外部世界,却非如明镜般鉴照,定是改造过后的世界,此已非彼,这是一种现象的超越。例如,郑板桥所说的“眼中之竹亦非心中之竹”2,艺术家眼中的竹子亦非现实的竹子,要是只是现实的竹子,那么相机就可以胜任了,何必要人呢,之所以有艺术,是因为它反映了人的存在,海德格尔之所以说艺术是真理,是因为艺术揭示了人的存在,只有人才能让世界绽放。人类情感的精华都在艺术里,而心中之竹之所以不同于眼中之竹就是因为它是艺术家心中的意象,这意象揉合了人的情感。意象是个情感集合体,并不是单纯的印象。这就是一种现象的超越。并且,这种意识活动可以将时空无限化,可以经过当下时空事物的刺激联想到其它时空的事物。外部世界只停留在当下时空的一隅,这样的现象是由矛盾律决定的,也称二律背反,即一个事物不能既是这个又是那个,运用到此处就是一个事物既不能在这里又不在那里。幸好意识可以做到这一点,意识可以囊括万殊,完全不受矛盾律的束缚。这是一种时间与空间的超越。例如王维与陈洪绶在他们的创作中经常将不同季节的花草放在一起,桃花和梅花争奇斗艳,现实世界中也许根本不能见到,但是却能在艺术作品中一睹芳容,在他们眼中,时间根本不重要,瞬间即逝的事物可以变为永恒,犹如“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3这是时间的无限化。再者像我国的古典园林,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所谓“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4,园中无论是一花还是一草都代表着千山万水。再如宗炳暮年无力外出游览,只好把所绘的山水图悬挂壁上,戏称“卧以游之”。这也是空间的无限化,以上证明了意识的时空无限化这种超越属性,也是审美的时空超越性。

其次,审美也是一种实践活动,一方面主体不再是认识论和道德判断上的主体,而是变成了审美的主体,而客体也非认识论和道德判断上的客体,而是成为了审美的客体。主体对客体进行审美判断,主体由于处在社会中,社会对于主体来说是先在的,所以主体的观念是受到整个社会的影响。社会同时又是历史的产物,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处的社会审美风尚不尽相同。而主体之间也会相互影响,主体之间形成影响链条,这样就会形成集团的效应。主体自觉将事物美的元素概括起来,形成美的类型,并且主体能动地将这些美的元素完善化,再将这些元素自由组合起来,于此形成审美理想,主体将这些审美理想用来规整事物,这是一种美的典型的超越。如上所述,这种美的典型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同时同一社会同一时期还具有不同审美趣味的集团。例如才子佳人就是一种审美理想,而各类艺术也是在追求一种典型。另一方面,客体对主体进行刺激,各式各样的客体拥有不同的美,如此繁多的种类也扩大了主体的视野,提高了主体辨别美的能力,客体在成为审美客体之前,审美主体已经居于一定的审美偏好,会对遭遇的客体进行甄选,按照审美理想进行评判,最后完善了主体的审美能力,这是一种审美能力的超越。例如美育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健全人的情感,并且提高的方式是采取多种艺术的熏陶。犹如石涛所说的“搜尽奇峰打草稿”5

最后,审美是一种情感活动。审美即情超越了理性的束缚,外部世界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但是都是有因必有果的,没有事物能摆脱因果链条。审美是自由的,它切断了因果链条,因为审美判断不是有理性判断决定的,意识的自由性决定了审美的自由性,所以康德说审美是一种无规律的合规律性。而道德即意虽然是主体的自我规定,但是还是一种束缚,审美的去功利性和去目的性决定它对道德的超越。这是审美的范畴超越。例如远古时期,洪荒一片,人类做任何事情首先考虑的是它的功用,是否有利于生存,因此一切都带上了功利的色彩,但是人的本质有种超越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社会性是对自然性的一种超越,这种社会性的根源在我看来是一种交流的欲望,也是弗洛姆所说的爱的欲望,亦是海德格尔所说出态,而这样的欲望又来源于意识的问答结构,这也是语言产生的因素,语言导源于这样的问答结构,可以设想我们平时所说的语言也预设了听者的在场,即使我们讲话时无人在场。由此可见,人确实有种本体论上的超越性。那么原始人类在制作陶器的时候,虽然一开始是想着实用的目的,例如口小身大是减少与外界接触和储存更多食物,但是后来逐渐追求美观,就是因为在许多次制作陶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而在陶器上泼墨天地,不但在创造了美,并且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两者相辅相成。在美化陶器的过程中,一方面他们掌握了粘土的性质,用火的技能等等关于事物的规律,也就是说他们掌握了真理,但是他们不屈从规律,而是自觉运用其相关特性这就做到了超越规律也就是知,达到了一种自由运用。另一方面,他们在涂画中体会到一种游戏的快乐,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犹如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的沉醉,那么虽然由功利而来,但却在过程中超越了功利即意。这就是审美的双重超越即一种范畴的超越。而情感本身也蕴含着超越。情感具有膨胀,萎缩,满足三个状态分别属于悲剧,喜剧,优美范畴。当一个主体面对一个渺小的对象,情感就会膨胀;面对一个主体难以掌握的对象情感会萎缩;面对一个熟悉的并平等的对象,情感就会满足。也就是说情感自身会超越它当下的状态,趋于一种流变的状态。例如一个人在欣赏一部悲剧电影,可能看电影之前是喜出望外的,但是电影完结后他可能是泪流满面的,感到一种莫名的压迫感。这就是情感由膨胀变为萎缩。又如他一部电影里过程是撕心裂肺的但是结局是大团圆,那么情感就由萎缩变膨胀。再如一个人在一幅画中先看到丑陋的东西后看到美的东西,那么情感就由膨胀趋于稳定。

综上所述,审美是一种意识活动,因此它具有现象的超越性,时空的超越性;审美是一种实践活动,它具有审美典型的超越性和审美能力的超越性;最后审美是一种情感活动,所以具有范畴超越性和自身超越性。

注释:

1.出自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草亭记》.

2.于民主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508.

3.出自宋代唐庚《醉眠》.

4.出自明计成《园冶·园说》.

5.于民主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502.

作者简介:

李钰辉,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主要从事文艺学,哲学与美学研究。

陆浩斌,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教研室,硕士,主要从事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超越认识审美
跨界与超越
蝴蝶之美在于超越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摭谈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
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文化定型的利用与超越探讨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