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国时期中山国文字来源浅析

2016-07-12张英菲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61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5期
关键词:来源

张英菲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 610000)

战国时期中山国文字来源浅析

张英菲(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610000)

摘要:就文字发展史来看,战国时期是汉字的关键演变期,而字体的演变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将战国文字分为六大系:秦系文字、三晋系文字、楚系文字、齐鲁系文字、燕文字和东周王室文字。就实物资料来比对,中山王墓出土的大鼎铭文的修辞和文语表达较当时诸子百家所作的平铺直叙要更高一筹,而其文字与晋系文字在结构上相同或相近,怀疑其来源于文化底蕴深厚的三晋地区。因此,在文字学上通常都将中山国文字归并于晋系文字大系统之内。本文将对中山国文字为何来源于三晋地区的问题进行浅要探讨。

关键词:战国文字;中山国文字;来源;晋系文字

一、战国时期中山国略述

据《史记•索隐》云:“中山,古鲜虞国”,又《左传•昭公十二年》中西晋杜预所注云:“鲜虞,白狄别种”。有的学者称鲜虞中山国,认为其是由北方南下的狄族中的白狄部在今河北省西部建立的肥、鼓、鲜虞三国中鲜虞的后世,整理史料我们可以发现,“鲜虞”和“中山”两个名字都有出现,有一段时间还有并用的现象:《左传•定公四年》曰:“水潦方降,疾疟方起,中山不服。弃盟取怨,无损于楚,而失中山。”《左传•哀公三年》又:“齐、卫围戚,求援于中山。”而《春秋•定公四年》中曰:“晋士鞍、卫孔圄帅师伐鲜虞。”《春秋•昭公十二年》曰:“晋伐鲜虞。”除此条之外又多次称“鲜虞”。《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传为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而编,成书较春秋晚,而《左传》称“中山”《春秋》称“鲜虞”,以后的史料中又皆称“中山”,盖“鲜虞”是“中山”之旧称。中山国是一个在大国夹缝中生存的小国,其领土虽不能称广,所谓“方五百里”,但颇为强悍,《战国策•齐策》载:“昔者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杀燕将,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攻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可见中山国多骁勇之士,这大概与能争善战的北方狄族血统有关。尤其从中山国出土的资料显示,中山国是一个不断征战“创辟封疆”的国家,在参与伐燕的战争中“开启封疆,方数百里,列城数十,克敌大邦”,后来燕国复国,这些城池大部分又回到燕国。如此看来中山国是一个在战争不断的时代拥有不甘现状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断采取进攻的国家。

二、中山国文字来源浅析

就文字发展史来看,战国时期是汉字的关键演变期,而字体的演变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将战国文字分为六大系:秦系文字、三晋系文字、楚系文字、齐鲁系文字、燕文字和东周王室文字。就实物资料来比对,中山王墓出土的大鼎铭文的修辞和文语表达较当时诸子百家所作的平铺直叙要更高一筹,并且在中山文字资料中有连绵词的使用,而其文字又与晋系文字在结构上相同或相近,怀疑其来源于文化底蕴深厚的三晋地区。因此,在文字学上通常都将中山国文字归并于晋系文字大系统之内。

中山国确与赵、魏相毗邻,但也与燕国相邻,为何中山国文字来源于三晋地区而不是燕地?这大概与史料中零星记载的中山多次被灭国有关了。

在这个时代一个国家的灭亡和复国是常有的事,这个时期一个国家的灭亡并不代表其子民和种族的彻底灭绝,而是行政主权的丧失,也时常有被剥夺国家主权之后没多久返还的情况,所以也有人将这个时代的战争戏称为“建立在权谋之上的贵族游戏”。在我们可查的史料中,中山国曾被多次灭国,后又复国,身为在大国缝隙生存的国家,又频繁向边国发战自然有所怨敌,除此之外中山之地也是兵家必争,尤其是有权衡赵、魏两国利益的作用,《战国策》中曾提到:“魏文侯欲残中山。常庄谈谓赵襄子曰:“魏并中山,必无赵矣。公何不请公子倾以为正妻,因封之中山,是中山复立也。”这样的处境使中山国多次被灭,楚、赵、魏国都曾灭国中山。

《战国策》载:“中山君乡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

《史记·赵世家》载:“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寿,为赵武灵王所灭”“惠文王三年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

《史记·秦本纪》载:昭襄王8年,“赵破中山,其君亡,竟死齐。”

魏国在魏文侯时期也曾灭中山,《史记·乐毅传》载:“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而后,魏文侯封自己的儿子于中山国,《说苑》载:“魏文侯封太子击于中山……乃出少子挚,封中山,而复太子击。”

这几个国家中,楚国距中山国较远,灭中山后对其的直接管辖也很困难,但是现有文字资料显示中山文字字体有一些“鸟虫”装饰,怀疑是楚灭中山后进入的。而赵、魏两国毗邻中山,灭中山后对其进行了管理,魏文侯封其太子于中山,并派了李克入中山管辖,在魏国人对中山国进行管辖的这段时间,是必要运用和推行文字,如此文字随之进入中山国,但并非就只此次为文字的初次进入,赵、魏两国多次覆灭中山,不乏对其进行管理,文字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断的接受之中中山国自己也有所发展。

另外,中山国为狄族所建,狄族并没有自己的系统文字,要与其他国家交流或者文书往来也要学习运用中原文字,而当时的三晋地区是文化深厚之地,且诸子百家又多出三晋,可谓是当时的文化输出之地。就上述而言,无论从主动和被动两方面来说,中山国在文字上势必受赵、魏两国直接影响。

三、小结

中山国在历史的洪流中虽然是一个撰史人惜墨的一个小国,但是它代表了春秋战国时代北方民族南下中原之后政治上战争不断、文化上逐渐融合并有自我发展的现象。也有学者发现中山王墓出土的铜鼎、方壶、圆壶上镌刻的铭文字体与章结和齐国相类似,认为中山国的文字也有齐国的影响,关于这点虽不可完全否认,但是在战国至汉代是铭文与此前铸在器物内部不同,较多出现于器物表面,这个时代开始认为文字也是装饰的一部分,因此出现了很多美术字体,具有装饰效果,我认为在青铜器上镌刻的字体与日常书写的字体是有差距的,并且在工艺品上出现的文字我们不能排除刻写工艺和工匠的因素,关于这一点尚有待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春秋)左丘明.《左传》(下册)定公四年卷.中华书局本,2012 年10月北京第1版.

[3](春秋)左丘明.《左传》(下册)哀公三年卷.中华书局本,2012 年10月北京第1版.

[4](汉)刘向.《战国策》卷三十三·中山策.中华书局本,2012年6月第1版.

[5](汉)刘向.《战国策》卷三十三·中山策.中华书局本,2012年6月第1版.

[6](汉)刘向.《说苑校证》卷十二·奉使.中华书局本,1987年7月第1版.

作者简介:

张英菲,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来源
一朵“开”了1亿年的花朵
“賨王”考——兼议“古孜”(古宗)之来源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
图表
数据速览
图表
图表
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