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艺术的本质观

2016-07-12周显瑞武汉理工大学43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5期
关键词:形而上学艺术家艺术

周显瑞 (武汉理工大学 430000)

浅谈艺术的本质观

周显瑞(武汉理工大学430000)

摘要:对于艺术这样一个概念其实从来就没有人能够解释清楚,而且在我看来也没有必要去解释清楚。正如所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也存在无限的可被解读的空间。不过说到底,艺术如同哲学,科学一样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延伸,而艺术是通过艺术品这个介质作为载体传达出来。那么艺术的本质到底是作品给予的还是社会给予的,或者说艺术的本质从何而来,这值得我们探讨。

关键词:艺术;艺术家;形而上学;概念意义

一、艺术与艺术家

《艺术的故事》写到: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从前的人们拿着彩色泥土或是果浆来跳出颜色画在岩石洞窟里,现在艺术家则是去购买颜料画在画板上,用软件为公司做海报做插画等。我们所要记住的是,在古今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地方,艺术所指的事物会有很大的区别,我们若能明白世界上没有独特需要突出大写的艺术一物,那么艺术对所有人来说无外乎也是其上的所有活动。

艺术家在创作艺术品的时候更多的是在考虑如何在作品中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识,那么艺术在此时就成为了精神与实体的混合物,它所代表的只是艺术家的个人主义色彩,艺术家自己的选择性在此时就变成了针对自己的唯一性。当作品面向大众时,作品实物所寄托的精神能否按艺术家预期的效果传递出来是具有未知性的,面对人群,艺术是被他们所选择的,艺术家此时就不能够控制其作品,你若不认可他的作品为艺术,他也没有反驳的权利。所以根本就不能解释艺术的定义,我们只是在用其他的词汇包装着艺术这个词,所有名词都可以归纳在艺术这个词下,但是艺术却不能用一两个词语能够说得清楚。

谈及艺术与艺术品,它们的诞生都要感谢艺术家这位造物者。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是艺术活动的关键。艺术家的心被不可思议的艺术冲动所占据着,当物质成为艺术冲动的承载体,它就成了一个具有理想与思考性的优美艺术品。艺术家在其中扮演了“人”的角色,社会中的每个事物只要能引起艺术家的兴趣,那么兴趣就成为他对艺术创作的思考催动力,而作品则寄托了个人的情感供观者思考。然而每件艺术作品在艺术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人们需要通过观察对其进行区别。艺术家只负责从社会与自然提取创作灵感元素,通过自己的情感或是思维来进行艺术活动。艺术家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的作品称作艺术,但是艺术却不能够完全附着于作品之上,于是人们为作品赋予了其存在的客观艺术定义。

二、艺术本质的辨析

艺术究竟是什么?这一直都是艺术哲学美学的斯芬克司之谜。概括地讲,在对艺术定义问题的形而上和逻辑的争论与探讨中,西方美学界大致可以分为“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两大阵营。毫不夸张地说,从柏拉图时期时至今日,回答艺术定义的问题,一直是为艺术领域操心的人的一块儿心病。前者各学派虽然存在一些分歧,但都主张对艺术定义是可以进行概括,并试图通过寻找艺术的共同性、对其进行描述进而对艺术定义做出具有大众普遍意义的界定:而20世纪分析学派则利用逻辑实证的观点,否认界定艺术定义的可能性,这种观点被称为“反本质主义”,而莫里斯•魏兹是则这种态度的最显眼的支持者。莫里斯•魏兹,美国当代著名哲学美学分析家,维特根斯坦美学理论最忠实的继承者。《理论在美学中的作用》主要论点是: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是如何去界定,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可行条件来定义艺术的类。他这种理论倾向不要为艺术找定义,存在即合理,这种倾向也渐渐地占据了优势,这使得哲学美学家们对艺术定义理论的探讨出现了长期的停顿,并对后来艺术和美学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在文章《理论在美学中的作用》中,莫里斯·魏兹把维特根斯坦的这种观点应用到艺术概念上。魏兹认为对艺术的定义是基于对艺术概念的误解。尽管与理论支持者们的初衷相违背,这些理论无法给艺术提供确切定义,但是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再现了艺术对于优秀标准的界定,这有助于我们去欣赏那些对陈旧观念提出挑战的艺术作品。新的作品与旧的作品是否充分具有在一些特性上面的共通性,从而在相同的概念下被人为的划为同一类,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我们讨论、而且不是凭借定义就能回答的开放性问题。而更多是基于对作品本身带来的美学思考以及作品与传统文化及观念的理解的基础上所做出的一种判断。

三、我心中的艺术

在我的想象中艺术是精神和物质、熟悉和实践、再次和表现、理性和感性、抽形和形象的高度统一。在当代的现实世界里,是中西方艺术本质论的高度统一。一体机艺术,大多数人都可以说出几个知名的艺术家,甚至说出伟大的艺术品也不是难事。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去探索为何他们能够成为伟大的艺术家或者艺术品时,这就要涉及到何为艺术本质的问题。

艺术是一种糅合现实与虚拟,社会与精神,灵与肉相互交融的混沌形态,通过人类工业时代的生产实践活动,反映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的人类的全面社会生活,精神产物的出现就是艺术为人类提供的需求产物,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是第一要义。社会性是艺术不可脱离的重要本质和首要本质。艺术不是个别的偶然的产物,而是一个社会全面发展的结果。艺术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精神像,是一种智慧美、创造美、人是艺术创造的主体。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艺术必然与社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具有复杂多变的属性。因而要探讨艺术的性质,必须先弄清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位置。艺术是生活的源泉,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这是艺术理论中最基本的认识。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也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但艺术生产的本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

对艺术的本质问题的追问的不可置否性,在现代艺术中显得尤为重视与重要,就在于它是一种混沌虚无的无实体的呈现方式,然而也就是这种莫须有的存在,怎么在人们的心灵中变现为实体的艺术活动、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在面对“什么是艺术”这类问题的时候,我们并不是要放弃对艺术的追问,而是要改变这追问方式从而摆脱种本质主义,必须先思考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思想与心灵的特质,聚焦在对人为艺术活动的观察上,促使我们的思考直接从“何为艺术”的问题前的问题开始。通过对于艺术活动的分析,进而从艺术、艺术家、艺术作品等所有的艺术活动的网络式交互关系,也就是艺术与心灵的关系中去寻求艺术的意义所在。

我认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真实性、形象性、典型性。艺术,是对生活的一种加工和再现,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艺术中到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其次,艺术给予我们的意义更多是体验在我们发自心灵对艺术思考的意义。艺术活动打开了一扇门通往我们的心灵的世界,艺术活动就是我们用心灵构建一个新的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毫不保留的敞开我们脑海中的一切思考与启迪,也就是心灵重塑与构造意义的活动。无论我们所有的现实社会活动多么复杂,其基本意义要归结到人的心灵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心峰.中国20世纪的艺术本质论[J].民族艺术研究,2005(4).

[2]李心峰.新时期艺术生产论及其理论意义[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

[3]谭尧升.作为特定关系下的艺术[J].艺术探索,2011(1).

[4]张中.直觉与审美自由[D].复旦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周显瑞,研究生,武汉理工大学,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形而上学艺术家艺术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谈教育的“严”
形而上学的“上”“下”求索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冶关系检思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