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区满园春——滁州市南谯区文化强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16-07-12黄玉才滁州市南谯区文广新局群众文化馆239050
黄玉才 (滁州市南谯区文广新局群众文化馆 239050)
文化兴区满园春——滁州市南谯区文化强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黄玉才(滁州市南谯区文广新局群众文化馆239050)
南谯区是滁州市辖两区之一,建区于1993年1月,人口26万。区委、区政府以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取得了显著成绩。2014年底,该区被国家人社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区”殊荣。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绩斐然
区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省领先。从2011年起,区财政先后投入2亿多元建设一批南谯新城文化项目,包括一园(双洪生态文化公园)、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一中心(展览中心)。其中区文化馆建筑面积4148平方米,除了必备的功能室之外,还设立了3D影院。新区2100平方米展览中心和水幕电影,在滁州8个县(市、区)也是绝无仅有。
夯实乡镇文化阵地。我区利用民生工程专项资金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8家,其中乌衣镇、沙河镇、章广镇综合文化站面积均超过600平方米,被省厅评为一级站。8个镇的电子阅览室也已全部建设完成。
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建设完成94个农家书屋和108处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点,实现了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建设完成115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盲点,以及村级农民文化中心、文化广场、文化大院24处,成为深受当地农民欢迎的好去处。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
借助社会力量办文化。新区双洪公园建成后,将其中的6个经营场所无偿提供给一家民营演艺企业使用,企业必须每年在公园水上舞台完成40场以上公益性文艺演出。通过服务置换,迄今已开展公益性文艺演出152场、书画展3场,观众逾30万人次,集聚了新城人气。“文化大舞台,大家动起来”当选滁州市特色文化品牌。
整合力量实现资源共享。为了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把教育局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妇联的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局的科普中心整合进入区文化馆,安排5名编制,由文化部门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原本是多头管理、重复建设的几个单位整合在一起,资源共享,形成合力。
农家书屋管理创新。由于村干部人少事多,农家书屋常常是铁将军把门,形同虚设。区文广新局与区残联主动对接,探索用残疾人管理农家书屋的路子,文广新局、残联和当地政府三家各出一部分经费,解决管理员适量生活补助。此举在全区迅速推广,被《安徽日报》宣传报道。
三、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双洪文化志愿广场形成品牌。民营演艺企业成立以来,与机关、社区、企业形成互动,相继推出民俗文艺调演、原创作品文艺调演等,连续举办三届广场舞大赛,好戏连台,雅俗共赏,观众看身边的人演身边的戏,乐此不疲。
广泛营造书香氛围。利用农家书屋藏书多、布点广、影响大的优势,区文广新局与市新华书店连续举办三届读书演讲比赛,为书香社会营造了浓厚氛围。
“一镇一品”渐成特色。地处四县交界的章广镇以农民唢呐队和女子舞蹈队为基本队伍,连续22年举办农民“春晚”,在周边乡镇形成广泛影响。腰铺镇的二郎庙会常办常新,物资交流、民俗展演、招工美食,每年都有10多万人次光顾,该项民俗活动被入选滁州市非遗名录。
四、文化强区建设面临的问题
社区文化亟待加强。我区人口主体是农民,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一部分农民变身市民,囿于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他们更需要就近就便享受文化惠民成果,推广图书馆(文化馆)与分馆联动服务模式,普及公共电子阅览,以及文化辅导员下基层,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一条路径。
资金分配不科学。实行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有了固定补贴,但现行补贴方法没有顾及服务面积、服务人口和馆舍面积、功能配置、活动开展,而是撒“胡椒面”,搞平均分配,影响了部分文化单位的积极性。
人才匮乏,结构不合理。因为沿用旧的编制,一些专业岗位严重缺编,工作人员普遍超负荷工作。乡镇文化站编制少,还存在抽调或借用从事其它工作的现象。区乡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中,专业人员比例远低于国家要求的70%。
五、关于基层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提升文化自觉
一是提升认识上的自觉,认清形势,抢抓机遇,主动有为。二是提升加快建设的自觉,进一步推进关系文化长远发展的重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加快推进重大文化设施和重大文化项目的建设,切实抓好重要文化品牌和文化活动,努力创造文化建设的新优势。三是提升率先发展繁荣的自觉,努力在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护文化遗产及保持全国文化先进区荣誉等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突出文化惠民
把文化工作着力点放在广大农村和农民文化生活的提髙上,把关注民生、保障群众文化权益作为突出任务,打破文化资源条块分割的现状,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介入文化事业的发展,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文化建设格局。特别是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的建设,围绕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解决“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问题。
(三)彰显文化和谐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文化建设,坚持“三贴近”原则,创作更多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群众生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组织开展引领思想、陶冶情操、丰富生活,体现人文关怀,鼓舞、团结人心的文化活动,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坚持贴近中心、服务大局,下移工作重心,延伸文化触角,努力把文化工作融汇于大局之中,为创业造势,为创新鼓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四)加强文化管理
自觉适应文化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要求,理顺体制、创新机制、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宏观文化管理能力与水平。要以研究解决行业管理的新情况、新问题为重点,加强调查研究,切实解决管理中的盲点和薄弱环节;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促使文化市场规范有序。
(五)坚持文化传承
把文化遗产保护摆上突出位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提升和扩大地方文化影响力。南谯地处皖东,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较多,现有省级重点文保单位2处,市区级文保单位120多处;“滁菊手工技艺”列入省级非遗名录。我们要保护好、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六)推进文化创新
按照“加大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按照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改进服务、提高能力的基本思路,全力推进群众文化工作机制创新;要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要善于创新文化传播手段与方式,努力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运用现代技巧增强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创新文化内容与形式,以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实现主流文化的影响力,争取我区文化发展的新突破、新跨越。
黄玉才,滁州市南谯区文广新局群众文化馆员。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