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畲族民歌中多声部旋律唱法“双音”

2016-07-12叶丹丹景宁县民族青少年宫323000

大众文艺 2016年6期
关键词:双音畲族唱法

叶丹丹 (景宁县民族青少年宫 323000)

畲族民歌中多声部旋律唱法“双音”

叶丹丹 (景宁县民族青少年宫 323000)

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生产、生活劳动中创作而来的,以口头传唱的方式为主流传至今。“双音”是畲族民歌中二声部旋律唱法,“双条落”也是畲族民歌的一种演唱方法,学术界把“双音”等同于“双条落”来解释。随着不断的研究调查,有些学者为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双音”与“双条落”是不能等义相称的。那么“双音”与“双条落”是否等义呢?笔者将会在本文中提出自己的见解。

每个民族都能拥有自身独特的演唱方法,与其它少数民族相同的畲族民歌以单声部旋律唱法为主。但是畲族民歌多声部旋律唱法中真假声唱法与二声部旋律唱法 “双音”的是畲族民歌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一笔。

一、多声部及真假声唱法

多声部的民歌唱法主要是在群体歌唱中偶然形成的,例如劳动动作或音准控制的不一致等。后来,逐渐发展为自觉的多声部意识,并在各民族中形成了不同的织体结构和不同的美感。一直以来,学术界认为中国的民歌不存在多声部旋律,我国民歌也多以单声部的形式出现,但在贵州地区出现的侗族大歌、布依族大(小)歌等民歌都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就本文而言,畲族民歌多声部旋律唱法“双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双音”唱法顾名思义是指有两个声部的演唱方法。

畲族民歌演唱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假声的运用,追求一种安静、古朴、纯粹的感觉。畲族演唱发声方法共有三种:一是真声,畲族人称之为“平讲调”。歌唱时音区较低,接近平时说话,唱歌时位置较低,气息较浅,声音部分集中在咽喉区,声带是相对松弛的,声音显得比较“发白”,像念书一般,语调缺少感情,声音缺少色彩,多是年纪大的老人或是私下学唱畲歌所用的;二是假声,畲族人称之为“假声唱”。假声唱即专业声乐中假声运用,音区比平讲唱提高了四、五度,通过有意识的控制部分声带来发声,音色比较丰富,声音柔和,因其生活的环境以高山远水为主,用假声唱可以传的更远更清楚,有一定的穿透能力;三是真假声混合,畲族人称之为“放高音”。而“放高音”在声乐专业中相当于真假声交替,在高音上不去的运用假声,低音下不去的用真声,这就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巧性,所以能够真正掌握其技巧之人少之又少。

这三种唱法中,属假声运用最为普遍了,而且畲族人民对其发声运用十分自如。真假声唱法不仅在单声部畲族民歌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在多声部旋律唱法“双音”中运用也是很普遍的。

二、“双音”的解析

“双音”是畲族民歌中多声部旋律唱法之一,从蓝雪菲老师《畲族音乐的形式》文章中看到:“它第一次见于记载,是以“双音”,即“带有轮唱性质的二声部”的别称解释的,如1958年《畲族文艺调查》:“‘双音’(双条落):记谱8首,录音30首”。 查阅资料得出“双音”在最开始的时候是由两个人唱(一男一女),开头一前一后唱,后者可在前者开始两个字或四个字后开始加入演唱,要与前者唱相同的歌词,旋律与节奏虽同上声部相近却又是不完全相同的曲调,经过不断的发展,到现在演唱时可以是3人(一男两女或一女两男),也可以是4人(两男两女),不过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4人,演唱到最后以一起收尾为主。关于“双音”节奏有两种:一是节奏较为紧凑,律动性较强;二是节奏较为宽松的拉长音。相较而言,第二种能够清晰的听出两声部的结合。

1.“双音”的复调类型及特点

畲族“双音” 从两声部组合情况可以分为之声式、和声式、接应式和模仿式复调四类复调类型。之声式是两个声部同时演唱同一首歌,及其变体后的旋律,相应的分支的两个声部之间,都是和弦音程,这是畲族“双音”中最为基本的形式之一;和音式是另一种较为基本的音乐形式,两个声部的节奏大致上相同,基本上除了最后的旋律相同其余旋律基本不同,因此构成多种不同的音程关系,从而增强了音乐中形象的对比性和音响的厚度,它的两个声部有较强的独立性、曲调性和较为鲜明的音乐形象,使音乐色彩倾向于多样性;接应式则产生于对唱双方之间,一方先唱,另一方紧接着,相互交接时形成的声部叠置,两个声部对唱之间所形成的;由同样的旋律和它的变体先后出现的模仿式复调,在畲族“双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拥有多种不同的风格。两个声部之间曲调与曲调的横的关系看,分为严格模仿和自由模仿,从两个声部之间纵的关系看,有同度模仿、八度模仿、四度模仿、五度模仿和其他自由移位模仿等。

畲族“双音”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复调特点。音乐形象较为统一,有对比,以同样的音乐形象为基础,以多种复调方法来丰富和补充基本形象;声部之间的横向与纵向方面去看,以形式的变化所形成的不同的唱法为基础,并创造了许多不同的变奏手法:支声系变奏、移位式变奏及自由式变奏。每个演唱者拥有不同的音域、音区,为解决演唱者唱起来不会感到“吃力”、“拗口”的唱法,而去寻找适合的声音条件。因此,在男、女之间对唱时,关系有八度、四度、五度,也有同度的关系等,为了追求音乐形象的丰富与变化,就如畲族人民所说:“唱起双音来,感到很有变化,很有味道”,多种形式的结合,让音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节奏关系。从声部之间横的关系看,既统一,又有变化;从纵的关系看,有对比,又有统一,不同的节奏,使音乐内容得到了丰富与补充;协和音程是两声部之间主要的音程关系,也有七度与二度结合,终止音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在高音上是其较为突出的特点。

2.“双音”与“双条落”的异同

在“双音”的第一次记载中,把“双音”等同于“双条落”来解释,所以后来学术界也都沿用了这种解释。但在研究调查渐渐深入后,有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阐述:如认为“双条落”名称来源的主要依据是以一问一答双条歌词为一段落的双音演唱;认为它应是“双调乐”的“谐音”翻译失误等异议。

那么,究竟什么是“双条落”?在1《畲族音乐的形式》一文中,原作者提到在它采访宁德著名的畲族歌师傅蓝霖德先生时,他向作者举了例子: 如对唱的双方都以十二月《时节歌》为题,按一般的唱法,当以四句歌词为一“条”来唱一个月的时节内容,十二月则需唱十二“条”。然优秀歌手可将一月头和二月尾这八句两“条”歌浓缩在四句一“条”的歌词中,弱势的一方则仍以四句一“条”唱第一个月的时节内容。当优秀歌手唱到十一月和十二月的第六“条”歌时,弱势的一方仍只唱到六月,这就是“双条落”,即对歌中优秀歌手对于弱势的一方所采取的以双“条”让一“条”的歌唱方式,是对唱双方在各自所唱的内容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质量的一种相对性称谓。当然,优秀歌手在“倍速”唱完十二月内容之后,还可接唱同为十二月时节内容的另一首歌,以更加充分展示他的“肚才”。蓝霖德曾向原作者提供关于“双条落”的旁证资料,如“娘嘴好像鲤鱼嘴,一句未好一句来,你娘会唱双条落,我郎半句也难回”说的就是上述的歌唱方式。

在走访景宁双后降蓝陈启大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歌王]传承人)时,蓝大娘没有确定的说“双音”与“双条落”的定义与区别,称不知道“双音”应如何解释。而关于“双条落” 蓝大妈也是如蓝霖德先生一般举例来说明,她说的是唱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唱一首(一首四句,四句一条),共十二首,现在为了节省时间,讲将歌曲缩短以四个时辰为一首,十二个时辰便为三首,还说了《时节歌》也可以缩短为三首。

从蓝霖德先生举得例子来分析,说明了“双条落”与“双音”无关,对以一问一答对答关系的双条歌词为一段落的观点持否定意见。其实,从“双音”与“双条落”的解释便可以看出两个术语的不同之处,对于两个拥有不同含义解释的术语来说,是不能说它们是完全等义的。经过对“双音”和“双条落”这个课题的探讨,笔者认为“双条落”或许是“双音”中的一个支系。在本文中提到 “双音”的四种复调类型,其中产生于对唱双方之间,一方先唱,另一方紧接着唱,两个声部之间所形成的接应式复调与“双条落”的对唱形式有些相似。由于自身水平的局限,现在只能提出个人见解,未能证实这个观点是否正确,但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逐渐的去论证它。

由于“双条落”的记载甚少,绝大部分都是把“双条落”等同于“双音”来解释,正所谓有争议才有发展,现在有许多学者加入到对民族文化的研究中,阐述自己的看法,提出异议。在畲族民歌“双音”与“双条落” 的问题上,从蓝霖德先生和蓝陈启大娘在畲歌的艺术造诣来说,他们举得例子不容忽视,至少说明把“双音”等义于“双条落”是存在异议的,这就给学术界提出了一个新课题,需要更多的学者倾注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挖掘,来弥补畲歌“双条落”这一片空白。

“双音”与“双条落”演唱时虽然没有严格规定时间与场合,但必须在畲族唱歌的季节里,即从农历八月十五起至翌年三月份初为止。尤其是在传统的重大节日里例如:三月三、九月九等,畲家人有以歌当话的热情、以歌言情的直率,在这段特殊的时间,举行上百场盛大的盘歌会,这些节日都是欣赏“双音”与“双条落”不容错过的好机会。

3.“双音”与“双条落”的谱例分析

从《十字歌》(7/8 5/8 8/8 4/8)与《时节歌》(5/8 6/8 4/8)可以看出畲族民歌的节奏是十分的复杂的。它的音乐以散板居多,散板中常伴有连续刴字,乐句尾音自由延长的特点。即一字一音。逢句逗,疏散或顿逗,节律形态有一字一音较富有抒情性的“平进型”,先紧后宽的“紧宽型”,先宽后紧的“宽紧型”,旋律在演唱时,乐句内容的节奏宽紧对比处理,衬词的位置安排的音级,以及乐句的中音则不尽相同,基本上一首简单的歌曲都是由各种不同的拍子组成的,听起来欢快而又悠长。

“双音”犹如侗族大歌般优美、动听,却比侗族大歌更加清丽、恬静,旋律以二、三度级进和四度跳进以及一些八度音的转换为主,五度跳进较少,装饰音一般用在倚音前,歌曲速度以平稳为主,风格多质朴清新,像故事一般娓娓道来。畲族的“双音”在声音上有较明亮的色彩和较强的穿透力,虽然纤细却也结实,只是不够深厚饱满。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讲究畲语押韵,但是畲语翻译成普通话存在一定的失意,意思在歌词上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在畲族的各种传统节日上会有很多歌,在传统的畲族婚礼上,由伴娘赤郎对上一晚的歌,歌词间夹杂着“哩、啰、啊、依、勒”等透着内心喜悦的衬词,即使听众听不懂歌唱的内容,但情感依然会被这热情、激动的音乐所感染。

三、“双音”的艺术价值

民歌是一种独特民间艺术,因每个民族不同的地理、人文与民俗风情而独具特色。任何一种民间艺术的诞生都具有其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畲族民歌中的“双音”唱法就是应时而被发现和挖掘出来的具有一定艺术魅力和影响的原生态民间艺术。

1.人文价值

“双音”之所以被称为“活化石”,是因为有着它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从地理环境来看,畲民大多数居住在山里,交通不便利,与外界交流较少,文化环境较为封闭,传统文化能较完整的保存下来;畲族是一个以歌代言、以歌叙事的民族,用歌声来消除疲劳,来传递情感,而且通俗易懂,唱民歌是畲族人民生产生活中的一个传统形式,孕育了风格特异的民族音乐文化;畲族“双音”就取材于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是凝聚着畲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和进步。畲族“双音”是我国一笔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业为研究畲族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社会价值

畲族“双音”的发现,为研究我国是否存在多声部音乐的问题,提供了强有利的佐证。在中国音乐史中,常见的民歌只有单声部,而畲族却拥有多声部民歌“双音”,在其它少数民族民歌中,类似畲族“双音”这样具有音乐复调性质的民歌是实属罕见。它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是畲民们生活的伙伴。也是认识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社会、民俗风情的宝贵资料,尤其是畲族这样没有文字,只能靠口头传授的民族来说更为重要了。“双音”拥有丰富的内容和特征,是畲族民歌中的奇葩、畲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珍宝,也是中国畲族民歌中唯一幸存的畲族二声部民歌歌种,畲族优秀民间音乐文化中最高级、最复杂的音乐表现形式。抢救和保护畲族“双音”,不仅是对畲族音乐文化的丰富与完善,还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增添一抹彩色。

2008年景宁畲族民歌被列入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畲族人民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尤其是丰富多彩的畲族民歌中独树一帜的多声部旋律唱法“双音”,体现了鲜明的畲族的民族特色。

注释:

1.蓝雪霏.畲族音乐的形式[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1): 83-92.

[1]蓝雪霏.畲族音乐特质研究二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1):47-55.

[2]蓝爱君.浅谈畲族民歌的内容[J].丽水学院学报,2005(6):62-66.

[3]傅丽.畲族民歌的人文背景及其形式特点[J].艺海,2007(4):52-53.

[4]蓝颐宗.山月.试论畲族音乐的源流、种类、特点与发展趋向[J]. 丽水师专学报,1998(1): 47-49.

[5]蓝雪霏.畲族音乐史三题[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1):44-52.

[6]蓝雪霏.畲族音乐,一个极需扶贫的角落[J].人民音乐,1999(9):34-37.

[7]蓝雪霏.畲族醮仪音乐研究[J].音乐研究(季刊),2001(3):47-57.

[8]蓝雪霏.1950-1997年的畲族音乐研究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09(3):89-96.

猜你喜欢

双音畲族唱法
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殷商编铙的类型学与双音性能研究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永安“三月三”
浅谈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
畲族“三月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
郑樵“双音并义不为假借”平议
高校声乐教学中跨界唱法的应用探讨
《苗岭笙舞》的音乐创作特点及演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