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虚假的历史补上说出真相的注释”
—— 汪剑钊短诗《盐水沟》细读
2016-07-12湖南科技大学411100
胡 庚 (湖南科技大学 411100)
“给虚假的历史补上说出真相的注释”
—— 汪剑钊短诗《盐水沟》细读
胡 庚 (湖南科技大学 411100)
汪剑钊的《盐水沟》是一首别致的纪游诗,具有深刻的意蕴。运用新批评的细读法,从悖论、张力、反讽、隐喻等几个层面对此诗进行细读,可以发现汪剑钊在此诗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
汪剑钊;《盐水沟》;悖论;反讽
汪剑钊的《盐水沟》创作于2009年7月,是一首别致的纪游诗。此诗所写的盐水沟,位于新疆地区,类似于雅丹地貌,是风沙作用的结果,这也是此诗进行诗意想象的一个起点。这首诗分为两节,每节七行,每行长短不一,有一种特别的视觉的效果。运用细读法从复义、反讽、悖论和张力以及象征与隐喻等层面分析此诗,可以揭示出诗的深层内涵。
一、《盐水沟》中的复义与反讽
“复义”一词出自燕卜荪的《含混七型》,又译为模糊、含混等。复义,顾名思义就是有多种意义。在燕卜荪看来,批评家对诗的意义的解读并非只有一种,而是多种,且每种解读都有其合理性,这与传统的认为诗只有一种正确的解读理念相背。燕卜荪在《含混七型》中给复义下的定义是:“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同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1,就会形成语言的复义现象。在《盐水沟》中,“毁灭,另一种形式的拯救,清风拂过废墟”,这里的“废墟”语义含混,指代不明,可能指建筑物的废墟,可能指书籍焚烧后的废墟,也可能指精神废墟。这里的复义源于由毁灭导致的废墟有很多种,诗歌语言本身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但这正是此诗的语言魅力之所在。
赵毅衡在《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中,根据反讽的最基本形态将反讽大致分为三类亚型:第一类亚型是克制陈述,这是一种常用的反讽类型。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剧中,茂丘西奥受了致命伤后说:“是的,这伤口没有一口井那么深,也没有一扇门那么阔,可是这一点儿大也够了”。这是克制陈述的典型例子,故意把话说轻,但使听者知其重。第二类亚型是夸大陈述,指虚情假意的夸张,暗指相反的性质。第三类亚型是正话反说,这是反讽格局中最清楚的表现方式。2
在《盐水沟》中,“一群人喧闹地穿越海的风暴,/折断体内的白帆;/一个人独自回到自身,/在低处寻找高山的根须”,这几句运用了克制陈述类型的反讽,明明是一群人,穿越风暴之后却变成了一个人,把人们在风暴中“死去”,或者由于某种原因“消失”,这一很严重的事轻描淡写,但是读起来却能让人觉察出一股隐隐的沉重。另外,“喧闹”和“独自”这两个词的运用,“喧闹”有一种热闹、轰轰烈烈或者说张扬的意味在里面,而“独自”则具有孤单、落寞之味。从语境来看,有一种反讽的意蕴在里面,原是一群人或者说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热闹地意气风发地去往某地,最后却成了一个人孤单冷寂地回来,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此外,一个人原本就属于自身,而这里又说一个人回到自身,运用了正话反说型的反讽。
在“给虚假的历史补上说出真相的注释”一句中,用“虚假的”来形容历史,用“真相”来形容注释,而历史是宏大的、整体的,注释却是微小的、零碎的。表面上是写这种对真相的注释弥补了虚假的历史,而实际上是反讽这种微小零碎的真相注释根本填补不了宏大虚假的历史。
反讽在新批评诗学中是“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3在诗歌的第二节,写盐水沟是一种类似沙漠的地貌,而血液想要给予其滋润。结合此诗的语境,我们知道,这里运用了反讽,心脏碎裂流出的血液又怎么能滋润如沙漠般的盐水沟呢?这无异于蚍蜉撼树,自不量力。
二、《盐水沟》中的悖论与张力
悖论,是指表面上荒谬实际上真实的表述,是一种“似非而是”的语言。布鲁克斯在《悖论语言》中,认为悖论语言不仅仅是语言的修辞格或者运用于诗歌语言中的修辞技巧,而且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最根本的特点。4在《盐水沟》的第一节,有多处运用了悖论,如毁灭与拯救、虚假与真相、一群人与一个人、低处与高山,这些相互矛盾的词构成了诗歌丰富的意蕴。将不相容的东西并置,毁灭和拯救是一对相反的概念,可以说是不相容的,“毁灭,是另一种形式的拯救”看似荒谬,实则揭示了矛盾双方的两面属性,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融合的特性,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仔细体味,可以发现这句话的真理性。其次,在诗的最后,诗人写道:“沙漠烘烤过的心脏/碎裂,坠进无泪可流的沟壑/血液给予最后的滋润……”通过心脏碎裂流出的血液来滋润如同沙漠般的盐水沟,这正是一种通过毁灭之后获得的拯救。虽然这种拯救的效果微乎其微,但是这与诗的首句:“毁灭,是另一种形式的拯救”遥相呼应,使整首诗充满哲理与思辨。这也是此诗所传达的一个主题,同时也达到了新批评所强调的平衡统一的整体性。
张力,是艾伦•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一书中提出来的,张力一开始是指词的内涵和外延,外延是指词的字典意思或字面意义,内涵则是指词的暗示意义。诗歌的张力就是这种内涵和外延的有机统一。退特说:“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涵的有机整体。我所能获得的最深远的比喻意义并无损于字面表述的外延作用,或者说我们可以从字面表述开始逐步发展比喻的复杂含义:在每一步上我们可以停下来说明已理解的意义,而每一步的含义都是贯通一气的。”5张力这一概念后来被新批评的其他批评家引申,成为作品内部各矛盾因素对立统一现象的总称。6另外,张力所包括的内容不止于诗句中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它可以扩展为弥漫于整个诗歌结构的审美兴味和艺术力量。7在《盐水沟》这首诗中,处处充满着张力,毁灭代表着另一种拯救,一群人的消散代表着一个人的重生,都是内涵和外延的对抗所构成的矛盾统一,使诗歌更具有一种审美思辨精神。
三、《盐水沟》中的象征和隐喻
艾略特主张客观对应物论,认为诗的感情是通过特定的意象、形象和情境等表达出来的,诗人并不是通过直接抒情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好恶。在《盐水沟》第一节中,“一群人喧闹地穿越海的风暴/折断体内的白帆/一个人独自回到自身/在低处寻找高山的根须”。这里出现了“一群人”“海的风暴”“白帆”“一个人”“高山”“根须”等意象,根据这些意象,再结合语境,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海的风暴”象征所遇到的困难或大的挫折,“白帆”象征理想、方向或目标,这里的白帆也是为了与海的风暴相对应,海上才会有船有白帆。“根须”象征对真理的追求或者说一种寻根。这几句的意思是一大群志同道合的人,因遇到某些困难而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只有少数人还在坚持,追寻着自己的梦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毁灭,对另一种形式的拯救的印证,经过苦难的洗礼之后,才会获得另一种新生,得到一种不一样的生活。
在此诗的第二节中,盐水沟呈现出咸涩的地貌,“咸涩”一词是跟味觉相关的,这里用来形容所看到的盐水沟,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视觉的东西味觉化。另外,用无泪可流来形容沟壑的干旱,把盐水沟所形成的沟壑拟人化了。这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都表明诗人对盐水沟的偏爱。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两个隐喻来说明“毁灭,另一种形式的拯救”这一具有辩证统一和充满理性与哲思的诗歌主旨。第一个隐喻在诗的第一节,前面已经提到过,用一群人经过炼狱之后变成一个人,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另一种重生,诗中用这一隐喻凸显了诗歌的主旨。此外,在诗歌的第二节,以心脏碎裂即企图毁灭自己来拯救盐水沟这一隐喻,再一次彰显了诗歌的主旨。在新批评中,对隐喻的重视可谓是其语言研究的一大特色。另外,新批评还提倡隐喻的“异质原则”,认为两个互喻之间的事物距离越远越好,若是在逻辑上相互违背的话,则更具丰富的蕴味。此诗的两个隐喻虽在逻辑上有相似性,但诗人在这里试图用具体的实例来表现抽象的主题,同样具有深意,能产生不一样的表达效果。
英美新批评派的鼎盛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它的一系列主张和批评方法并没有过时,对于当下文学批评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新批评的细读法,对汪剑钊的短诗《盐水沟》从悖论、张力、反讽、隐喻等几个层面进行细读,可以发现汪剑钊在此诗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
盐水沟
汪剑钊
毁灭,另一种形式的拯救,
清风拂过废墟,
给虚假的历史补上说出真相的注释:
一群人喧闹地穿越海的风暴,
折断体内的白帆;
一个人独自回到自身,
在低处寻找高山的根须。
盐水沟白光闪烁,
亮得令人心痛,
风、云、雾的混合构成咸涩的地貌。
沙漠烘烤过的心脏碎裂,坠进无泪可流的沟壑,
血液给予最后的滋润……
注释:
1.燕卜荪.《含混七型》,见赵毅衡《“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05.
2.赵毅衡.《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87.
3.布鲁克斯.《悖论语言》,见赵毅衡《“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33.
4.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156.
5.艾伦·退特.《论诗的张力》,见赵毅衡《“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17.
6.邵滢.《新批评与文本细读》.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3):9-11.
7.覃至峰.《新批评和济慈<秋颂>破解》.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6):49-55.
胡庚,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