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2016-07-12湖北十堰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442000
高 欣 (湖北十堰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 442000)
新形势下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高 欣 (湖北十堰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 442000)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汉江水、汽车城是我市的三张“名片”,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深深的热爱着这一方土地。“十二五”期间,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全市文化工作者紧紧围绕“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战略,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人文根脉,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凝聚人文力量,在深入发掘地方人文底蕴中汲取人文养分,在彰显十堰人文精神、展示十堰良好形象等方面阔步前行。五年来,全市文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投入资金1300多万元,为主城区65个社区及郧阳区城关镇15个社区文化活动室采购、配发四大类16小类的文化活动设施设备,主要包括电脑、投影仪、摄像机、数码相机、打印机、音响、锣、鼓、钹、釵、图书、演出服装等,惠及张湾、茅箭、郧阳、白浪、武当山5区100多万居民。截止2015年年底,十堰所辖郧阳区、丹江口市、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文化馆、图书馆新建项目全面开工,部分项目主体已经完工,即将投入使用。全面完成了10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维修改造任务,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村)级文化活动室的职能进一步明确,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基层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良好保障。
十堰市的文化发展取得的成绩只是全国全省的小小一角,“十二五”已经过去,“十三五”也迎来开局,笔者仅以十堰市为例,浅析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就新形势下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措施提出个人意见。
一、十堰市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对一些在基层乡镇工作过领导以及村镇居民的访问,当前基层乡镇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是:
(一)基层乡镇政府文化建设浮于表面
大多数乡镇领导把主要工作精力都放在抓经济上,认为经济是最重要的,而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则放在次要位置,上级来了喊一喊,逢年过节搞一搞,意思意思就行了。还有些基层部门的领导则认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软指标”,上级在对基层政府的考核上,也只是考核经济发展与社会治安等项目,没有将群众文化建设的考核列入政府的考核目录上,只要经济上去了就行了。有的乡镇甚至挤占挪用文化站的房屋、经费及人员,这些都限制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究其原因,就在于基层领导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在思想上认识不到位造成的。这些问题大大挫伤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一些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经常是建了之后就没有人进行管理,逐渐成为摆设,这也严重影响及阻碍了广大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满足。
(二)基层政府对村级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近些年,虽然各级政府都在加强文化建设,但总的来说,对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仍然不够,公共文化资源的分配上也并不合理。这些资金主要用在乡镇文化站点的建设方面,村级文化设施建设的速度还比较慢,无法真正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如近些年来各级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文化惠民政策,大力开展图书共享工程、体育设施进农村、农家书屋以及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惠民项目,为广大农民群众解决了一定的文化需求,但是由于基层镇府在配套资金的投入方面跟不上,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农民缺少文化阵地,这种情况严重束缚了农村群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较少
十堰市地处秦岭和大巴山脉的余脉,毗邻渝、豫、川、陕四省,自然环境恶劣,自古就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下辖五县一市一区有五个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因此,影响农村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开展的因素较多。一是受打工经济影响。打工经济在各县县域经济中占有比例较大,农村的青壮年常年打工在外,家中大多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小孩,被戏称为“三八、六一、九九”留守部队,而青壮年则是农村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开展主力军,主力常年不在家,开展活动就少。二是受地理环境影响。贫困地区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村民一般因地而聚,房屋因地而建,一个自然村的各个村民小组散落在山谷沟壑之中,很多村不通公路,村落之间只有山间小路相连,有的村民看一场电影要跑十几里山路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十堰市的一些边远农村不仅仅是看电影难看戏难问题,而是干什么都难。三是受经济发展地区差的影响,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其群众文化设施较为健全,因此群众文化活动就相对丰富,而一些地处偏远以及经济落后农村的群众文化生活就很缺乏。此外,受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受封建迷信活动等问题的影响,导致文化娱乐活动在农村根本无法长期进行。
(四)“送”文化下乡基本流于形式
各级文化部门每年都要完成任务,虽然基层政府来说这种形式体现了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可以改善和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但对于农民来说这种送文化下乡只是能看一下热闹,还不如以前跑几十里路看一场电影过瘾,其主要原因:一是农民群众对文化娱乐活动的要求提高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农民群众素质得到很大提升,眼界开阔了对文艺作品欣赏水平也相应提高了。二是送文化的模式落后了。当前送文化下乡的模式基本几十年都没有变化,如集中一段时间,拼凑几个节目,送上几幅对联,镜头见面晃一晃完事,顶多发挥一下痒痒挠的作用,事后便风轻云淡,一点印象也留不下。三是文艺作品的质量下降了。文艺创作是一个苦差事,搞文艺创作即要耐得住寂寞,还要受得了清苦。钱少了没人干,在贫穷地方呆久了人才留不住。时间长了人才队伍的的青黄不接的问题就越来越明显,使得文艺作品数量下降严重,始终难以达到“三贴近”的要求。
二、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措施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时说,“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如沐春风,也为新时期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新时期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前提
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离不开政府的深度参与和正确的引导的。在下一阶段各级政府应继续保持主导地位,依托乡镇与农村,以农民为对象,将政府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一是应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把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列入公共财政预算并逐年提高财政投入。二是进行机制创新。鼓励农村进行“民办公助”与“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的自办文化项目,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参与进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条件好的还可以鼓励组建农村文化合作社、个体文艺表演队等文艺团体,采取政府购买或社会赞助等形式,来鼓励社会力量为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贡献力量。三是各级政府要注意加强对农民文化生活的管理与引导。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民唱响主旋律,用发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可歌可泣的人和事以及基层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精彩片段占领宣传主阵地。宣传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新动向与新经验,提倡热爱学习、崇尚知识的良好社会风气。此外,各基层政府以及各部门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对有需要的农民提供指导与帮助,帮助他们来掌握更多的文化信息与资料,激发农民进行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农民科技致富的本领。
(二)搭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平台是新时期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基础
农村的群众文化设施是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物质保证,也是进行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基础。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农村群众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搭建物质平台。经济条件好的村可以新建,经济条件不好得村则可利用村集体的旧房,基层政府应当利用好国家的文化惠民政策,加强村级文化中心的建设,通过村级文化中心整合与发挥图书共享工程、体育设施进农村、农家书屋以及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惠民项目的作用。另一方面,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还应当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如十堰市在“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行“一县一品”战略,将特色农村群众文化品牌做大做强,精心打磨推出了大型地方歌舞《十堰记忆•根》、郧剧《均州旧事》、山二黄剧《爹爹你挂墙头》、武当神戏《留女婿》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精品。因此应当将农村群众文化品牌逐步向乡(镇)、村延伸,力争做到一乡(镇)一品、一村一品。
(三)强化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是新时期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关键
首先,各级基层党委政府应当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要清楚认识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对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作用,并在实际行动中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纳入到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研究同部署。其次,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应当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各级基层党委政府应当适时制定“十三五”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规划,并且要与上级部门的规划进行对接,用以更好地指导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再次,以乡镇文化站点为中心,辐射带动各个行政村,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学习培训,组织或引导建立各种农村群众文化团队,培养选拔一批农民艺术家,鼓励“带头人”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增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活力。最后,还应推动建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目标责任制与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奖励机制,与经济工作同考评,使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更加规范,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