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瓷胎竹编的发展之路

2016-07-12江南大学设计学院214122

大众文艺 2016年5期
关键词:竹丝竹编编织

饶 瑶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214122)

瓷胎竹编的发展之路

饶 瑶(江南大学设计学院214122)

2011年在上海展览馆偶然看见一家小作坊工作室展示的瓷胎竹编作品,那时起便对瓷胎竹编产生了兴趣。陶瓷和竹子两种材料的结合让人有种宁静的舒适感,借助灯光在其方圆1米的空间内,会使人有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就是这种感觉让我有了将其置入公共空间的想法,使民间艺术进入公共装饰空间中,催生新的生活格调,让传统成为时尚。

一、瓷胎竹编的发展历程

竹丝瓷胎是一门原汁原味的民间“草根”艺术,是四川的传统手工艺“四大名旦”之一。最早起源于清代,当时作为国家礼品和出国展品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它是由四川崇州竹编艺人张国正创作的,他在竹编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将竹丝越劈越细,竹篾越划越薄,器具编织起来虽然越来越精细,但却没有了骨力,很难成型。于是张国正“异想天开”的尝试用漆器和瓷器来作为底胎,依附在上面进行编织,竹编技艺便从以前的无胎成型进入到了有胎成型的新阶段,也从单纯的实用进入到了实用与观赏相结合的境界,步入了工艺美术的行列。

当时的产品以漆胎饭盒、烟盒、花瓶和帽筒为主,这些作品作为贡品被送进宫中。其中他的“竹丝瓷胎花瓶”在191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上获得了银奖,因此被御赐为“五品军工”。后来,四川道台周孝怀在劝业局下设立细篾科,聘请他担任教师,传授有胎竹编的技艺。到了民国,他的弟子如肖天龙、刘福兴等人俱已成名,并相继在成都开设店铺、从事竹编工艺。

后来,刘福兴也收了名弟子叫林绍清。林绍清出师后开店从事竹编产品的生产销售,他制作的饭盒、烟盒等产品销往重庆、上海、南京等地,很受欢迎。当时抗战期间,沿海地区居民大批内迁,所以,产品的销势很不错。林绍清还给在成都的美军官兵编织过玻璃酒瓶。可惜战乱使中国陷入一片萧条,到后来掌握瓷胎竹编技艺的老艺人们死的死,改行的改行,整个瓷胎竹编行业只剩下林绍清一个人还在苦苦支撑,之后也因无法生计回到老家干起了农活。

这期间瓷胎竹编险些因战火消亡,好在新中国成立后,林绍清又被国家请回了成都,重新开展瓷胎竹编工艺品的生产,并成立了成都竹丝工艺厂,在他的传授下,年轻人开始学习正宗的瓷胎竹编技艺,并不断地进行了技术革新和技艺创新。这家成都竹丝工艺厂是1956年成立的,在这之前是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再之前是工艺美术生产小组。但到了1963年,竹丝工艺厂就撤销了,并将其竹编车间并入了成都市工艺美术研究所。1973年又以竹编车间为基础重新组建成了“成都竹编工艺厂”。20世纪90年代,国家的经济调整,导致许多企业倒闭关门,竹编厂也不例外,工人纷纷下岗,竹编技艺差点又再次失传。直到2003年工厂改制成功后,才有了现在的三友竹编工艺有限公司。

二、目前工艺现状

现在从事瓷胎编织的艺人大多是中老年人,他们精通全套工序手艺,从选竹到加工编织都能一步到位。介于瓷胎竹编工艺的特殊性,发展至今仍是一人一个的纯手工编织。目前的技术发展还只是延续了前人的水平,甚至还不能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相比,那时的编织精细水平高超,图案编织技术强,确实让人叹服。以谭代明(张国正的第四代传承人)的从艺人生为例子,基本可以了解这门手工艺水平的发展情况。

自从成都竹编工艺厂关门以后,她便开始独自创业,在送仙桥古玩市场租了不到10平方米的店面来销售自己的作品,2012年,文殊坊邀请一批手艺传承人去开店创业,谭代明很想顺应时代变化,把瓷胎竹编做成一个品牌,但是考虑到资金风险因素,最终没有走出这一步。许多像她一样的老手艺人在文殊坊经营有方、生意红火,等她想来开店时,文殊坊的门槛却水涨船高,继而风险更大了,她为此很纠结。这是一个老手艺人在市场经济面前,独自承担压力、面临抉择的无所适从。

她陆续招过20多个学徒,有打工仔、上班族,也有大学生。大多是把竹编手艺作为一种兴趣爱好。学习竹编有三个阶段,一般人学习完这三个阶段需要一年时间,要让他们其中任何一人放弃现有的工作潜心做竹编,都不现实。现在她的学生最多也就只能编出中等产品,像多子熊猫这种高级工艺他们就不行了。

这也跟时代有关系,毕竟七八十年代的艺人们是靠手艺吃饭的,她们是有保障的,而且社会地位还不错,每天的生活就是对工艺的研究与探索,所以一个东西才会越做越精致,技术也越来越精湛。而现在社会的诱惑太多,人们的心境普遍浮躁,加上生活的压力,艺人们也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工艺,所以大环境没有给予艺人们探索的平台。

三、瓷胎竹编的拓展思考

总的来讲,瓷胎竹编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瓷器和竹子两种材料的结合让人有种宁静的舒适感。但介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瓷胎竹编遇到瓶颈,发展停滞不前,这些发展的瓶颈都导致了瓷胎竹编产品与当代生活脱节,缺乏时代趣味性的形式表达和介入当代生活的精神品质需求,慢慢地走向落寞。所以笔者认为可以把瓷胎竹编给人的宁静素雅感置入到公共空间中,借助公共艺术的形式来展现瓷胎竹编的魅力,再通过空间的传播力和感染力来满足当代人们的精神情感需求,潜移默化地再次融入人们生活当中,催生新的生活格调,让传统成为时尚,重新让人们爱上瓷胎竹编。

日本知名产品设计师黑川雅之曾说:“做产品设计,亲和力很重要,这取决于所用材质。人的触觉、嗅觉、视觉乃至超越感官的直觉,会在与材质的触碰中返回给身体一个信号:喜不喜欢、舒服不舒服?好的设计就是倾听和抓取身体的最佳感觉,再‘顺水推舟’赋予材质以适当造型。因此,造物要顺其势,使材料各得其所,各适其宜。”同理,富有亲和力的竹子和瓷器加上情怀的手艺,在与人的触碰中产生情感互动,给人传递感觉,若符合当下人们的内在需求,感觉舒服,得到满足,那就是好的存在。瓷胎竹编介入公共空间时,能给予人们足够的视觉体验,和空间感染,介于材质所传递的生态美,能在空间的情感互动中安抚人们浮躁的心灵,给人返璞归真的意境。

在后续的更新处理上也能非常突出陶瓷和竹材的优势,首先竹材即使我们不去利用它,它也会自然的降解,不会对人和环境产生危害,况且之后被更替换的竹编形态艺术作品的材质还可以循环利用到别的领域中重新后续使用。而瓷土烧制出来的瓷器对人体也是无害的,反而还能带给人们清新感,废旧的瓷品可运送到专门的处理场进行粉碎加工,再次运用到建材或者其他地方进行循环利用。所以瓷胎竹编符合“低碳、环保、 可循环”的设计理念,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传播,既符合绿色环保的提倡,又能呼吁大家关注正在落寞消失的民间传统手工艺。

所以无论是从它的作用和意义上看,还是其本身的装饰表现力上,都具有作为公共装饰艺术运用到公共空间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王艳.成都地区传统手工艺品——瓷胎竹编的现状研究与开发,2008.

[2]李演.基于传统竹编工艺的现代日用品设计实践与研究,2012.

[3]马良义竹工艺文化及开发利用研究,2011.

[4]张齐生.程渭山.《中国竹工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05.

猜你喜欢

竹丝竹编编织
体验编织的乐趣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一针一线编织爱
竹编在室内隔断中的应用
竹编艺人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绘画的新形式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竹丝镶嵌屏风
竹丝/椰糠有机栽培基质理化性质比较及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