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中“懒起”现象之探究

2016-07-12熊道虹赣南师范学院341000

大众文艺 2016年5期
关键词:情感

熊道虹 (赣南师范学院 341000)

古诗词中“懒起”现象之探究

熊道虹(赣南师范学院341000)

摘要:在中国古诗词中懒起现象一直被世人遗忘,将懒起现象从各诗词句中剥离出来,体会其情感,发掘其中产生的原因,从而体会懒起现象背后蕴藏的情感,达到利于古文阅读、学习慢节奏生活心态的目的。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懒起现象;剥离;情感;原因;阅读慢

资助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课题名称:古诗词“枕”文化研究。课题编号:CX141219

一、懒起现象的出现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一生活方式已在中国沿袭了数千年的历史,它深深地浸铸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中,为中国传统人民打下了严谨、勤劳的烙印。与西方崇尚自由浪漫不同,中华文化总是有意无意地彰显着拘束与现实的精神。但就是在这个歌颂质朴、向往勤勉的国家,出现了一批体现慵散生活的作家作品。他们或闲适悠然,心随所至。例如竹林七贤中的嵇康与白居易,嵇康“卧喜晚起”,白居易有“寒来弥懒放,数日一梳头。朝睡足始起,夜酌醉即休。”(《适意二首》)之言;或相思成疾,无处排解,“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张先);或赋闲隐退,报国无门。如辛弃疾说“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本文此次主要研究的就是中国古诗词中的“懒起”现象。

二、懒起现象的产生原因

关于古诗词中的“懒起”现象产生的原因,需要从大环境和小环境来进行理解。在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制下,生活节奏慢,适当懒起现象不会破坏诗人的生计,为懒起提供了可能性,这是其经济政治背景下的大环境。而作为一个满腹经纶的诗者,其自身小环境则更值得讨论。

父系氏族社会中,男人是主心骨、顶梁柱,自古又有“好男儿志在四方”的理念。所以无论在家庭事业中,“懒起”现象出现在男人身上,似乎是不合乎常理的。这便使人不由对其社会地位产生联想。一个拥有文学素养的,应该报效祖国的,却赋闲在家的人,符合这种条件,在古代这类人有一个极为雅致的名号——隐士。他们隐居山林,临渊而渔,远离政治俗世的喧嚣。他们有的乐在其中,如范幼元的《晚春田园杂兴》有云:“湔裙水满绿苹洲,上巳微寒懒出游。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一派田园收获的欣欣之景,满载着诗人内心的喜悦与满足,笔调平易清新。还有《闲居初夏午睡起》里杨万里说:“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不费笔墨,恬淡之感跃然纸上。“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夏日山中》李白)诗中写出了作者潇洒旷达,不拘礼法的形象,有魏晋之风度。

也有并非沉醉其中而是无可奈何的,《西江月》中辛弃疾说过:“胜欲读书已懒,只因多病长闲。听风听雨小窗眠。过了春光太半。”辛弃疾是豪放诗派之大家,人称词中之龙,他一生战功赫赫,晚年却遭人弹劾贬谪,重病缠身,内心愁苦亦是无以复加。在这首词里,他借惜春语表哀叹情,往事如烟,人生数载堪堪走过,无法像年轻时一样专注看进书卷,临了倒落得多病缠身,唯有卧听风雨,真叫人感慨万千。

稼轩在词中提到因春意而有懒意,故联想此生,悲从中来。在古诗词中借慵春表达内心苦闷大有人在:“红稠绿暗遍天涯,春色在谁家?花谢人稀,柳浓莺懒,烟景属蜂衙。日长睡起无情思,帘外夕阳斜。带眼频移,琴心慵理,多病负年华。”(《少年游•红稠绿暗遍》杨慎)也提到光阴难觅。“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曲江对酒》杜甫)更像是久不受用借春景发的牢骚之语。

男性诗人占却中国诗坛的半壁江山,但女性人物却也是诗歌中亘古不变的永恒话题。同样的描摹对象,男性诗人与女性诗人视觉角度不尽相同。女诗人若只是单纯的有感而发,那么男诗人的更像是出于对女性思想的好奇,带没有话语权的古代女性立言。男性在表现女性时总是按照男性的审美标准来评价和塑造。纵使有些男性文人拟作闺音,以女子的口吻来写作,但男性拟作的闺音还是可以看出“男扮女装”的假女子形象,还是能听出男性“雄性”的声音。1具体表现为外部的描绘与内心的揣摩。这里我们以温庭筠的《菩萨蛮》与韩偓的《懒起》为例。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他在词里把妇女的服饰写得如此华贵,容貌写得如此艳丽,体态写得如此娇弱,是为了适应那些唱词的宫妓的声口,也为了点缀当时没落王朝醉生梦死的生活。”2用“花间词派”的艳词丽句将奢华无度,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一览无余。词人将鬓作云,腮比雪,营造出一幅静态的美人图,而后句以“懒起” 二字又引出 “弄妆梳洗迟 ”,反衬前句的特写含意。由静转动,使诗词变得生动起来。女主人公由没醒来到半梦半醒再到醒来起身, 这个漫长的过程和起来与否的慵懒矛盾心理只用“懒起”“迟”来表现便恰到好,懒起、迟所开启的一系列动态描写,一个个动作与画面的切换使得整首词委婉曲折,“懒”一“迟”,极见其无情无绪之神情。女子对镜时的孤芳自赏和身着新衣的“双双金鹧鸪”形成鲜明对比。自己却好似孤魂飘影或者说是表现贵族女子空虚的寄生生活的。

诗词中的慵懒表现的往往是女子的空虚寂寞,其实,慵懒也可是女子幸福的表现。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娇慵神态亦如刚出浴女子的美态,是女性最娇媚动人的情态,这种情态往往是她们安逸幸福的表现,是无忧无虑、心满意足的悠闲心态的外现.“前年庚子腊月五,正闭金笼教鹦鹉。斜开鸾镜懒梳头,闲凭雕栏慵不语。忽看门外起红尘,已见街中擂金鼓。”(《秦妇吟》韦庄)战争前后,妇人慵懒的行为举止与后来起义战火纷飞形成鲜明对比。

有的文学作品中描写女子的慵懒是为了表现其痛苦的内心世界。“李清照的《武陵春》在感叹“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写到“日晚倦梳头”。其实,它与温庭筠的《菩萨蛮》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倦’是不愿,‘懒起’是不急,‘倦’的结果很可能是不梳。”3心境也不一样。

再看韩偓的《懒起》:

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初读时,扑面而来的一阵疏淡清雅气息,再细细体味,更有丝丝凄凉透露出来。昨天晚上三更听到一场大雨,女子担忧院中的海棠是否安然无恙?但是,她不是急于下床探个究竟,而是懒懒地倚卧在床,卷起帘子一角向外望去。这里所体现的“懒”,有深层的心理背景,她对海棠花完好与否已不抱希望。喻示她面对命运时的无奈与不抵抗。李清照化用此诗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惜春之心,可见一斑。

同是男诗人,温庭筠这首词更注重对女性外在的描摹,侧重用香软侬语来渲染气氛,而韩偓的诗则如同脱俗的白莲,自然清新。

男生的思维再贴近也无法完全代替女生内心的所有心声,与女诗人的作品对比,男诗人的作品总有隔靴搔痒之嫌,女诗人能更入木三分地表现。这里以鱼玄机的《赠邻女•寄李亿员外》为例。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这首词是鱼玄机入道观后对李亿绝望后表示心迹的诗。在男诗人的眼中,女人是附属品,一颦一笑都是源于男人,“懒起”现象更多的是思夫。而在女诗人眼中她们是独立的个体,鱼玄机这首词明显看出,此时懒起不为旁人,只是为自己对爱情的失望,对封建社会不可计数的可怜女子的悲剧遭遇的消极感叹。

总之,关于懒起现象的产生可归因为闲适朴悠的田园农乐,贬谪孤寂的郁郁潦忧,韶华易逝的岁月匆匆,女子如浮萍一般的身世命运。

三、懒起现象的意义

根据以上列举出的诗词,可以发现,诗词不仅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恢弘气势,杜子美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深沉意蕴,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哀怨悲凉,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发掘古诗词中的细小意象,像懒起这样的现象也值得我们细读体味,在细微中停留。

在阅读古代诗词时熟练地联想到其可能产生的原因,从而确定主题思想,体会感情基调,减少理解古文的阻碍。许多文明的遗失除了保护不当外,还有就是不能体会时人用意,过于心浮气躁,懒起等这些现象正提醒我们这方面的缺失。

注释:

1.蔡荷芳.试析中国古代男女诗人笔下女性形象的差异——兼论朱淑真女性真实化的自我塑造[J].滁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第15页.

2.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二)[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261页. 3.张煜.吴相洲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 〉的不同文化解读[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一期:第44页.

作者简介:

熊道虹,工作单位:赣南师范学院。

导师姓名:陈小芒,职称:教授,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地理学。

猜你喜欢

情感
体会审美的情感等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无情感,不设计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情感小语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冲动购物源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