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恭城瑶族的民间信仰及其公共文化生活

2016-07-12赖文英欧芳艳梁莹莹玉林师范学院537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庙会瑶族信仰

赖文英 欧芳艳 梁莹莹 (玉林师范学院 537000)

恭城瑶族的民间信仰及其公共文化生活

赖文英 欧芳艳 梁莹莹 (玉林师范学院 537000)

当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的文化生活却相对匮乏,普遍存在着公共文化设施缺乏、公共文化生活逐渐衰落、萎缩的境况。但民族地区民间信仰的活跃在很大程度上对当地公共文化生活的繁荣起到促进作用。本文以恭城瑶族的民间信仰为例,探讨民间信仰与当地社会公共文化生活的关系,为桂北地区公共文化生活的继承和繁荣发展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恭城瑶族;民间信仰;公共文化生活

2015年国家“大创项目”创新训练项目【201510606004】

近年来,国家愈发重视基层公共文化生活的建设,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发挥了一定的效用,但就目前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生活的现状来看,仍然呈现着匮乏、衰落的状态。这与我国长期 “重经济,轻文化”的体制是分不开的。然而不少地区的社会活动依旧以当地的民间信仰活动为主,尤其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信仰活动更为频繁,其功能在发展中呈现出逐渐上升趋势。本文以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将瑶族民间信仰与民族公共文化生活的现状、特点及其关系作出以下阐述:

一、恭城瑶族民间信仰与公共文化生活的发展现状

(一)瑶族民间信仰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在恭城瑶族自治县的民众生活中,无论是瑶族人民,还是在当地生活的其他民族,都会自发地去参加相关的庙会、祭祀等活动。因此,民间信仰活动也越发丰富:有三年一度的婆王节;一年一度的盘王节、“废节”“花炮节”等。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供奉神灵的过程中,各自的目的有所不同,有求财、求子、求平安等等;当地庙宇香火鼎盛,其建筑也保存得十分完好。这些现象突出了当地民间信仰的民族性特征,展示了瑶族民间信仰兴盛不衰的现状,且极具特色:

1.民间信仰活动民族性强、规模大,群众参与度高,以自发性为主

恭城是瑶族聚居区,目前县内瑶族人口为14.42万,占全县总人口的52%。当地有关民间信仰活动的开展,瑶族人民是主要参与人群。其最主要目的是祭祀民族首领或始祖,体现了强烈的民族特性。庙会过程中会举行盛大的游行、歌舞表演等活动,其范围覆盖县内多个村镇,甚至吸引其他县市的人群自发前来参与,规模庞大,彰显了民间信仰的号召力、影响力。

2.民间信仰呈现出多样性,其功利性愈发强烈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的物质性逐渐增强,同时也伴随着各种新的挑战与压力,由此人们就会自觉地去寻找一种寄托,以寻求精神上的安慰。这种潜在的精神寄托诉求,表现在当地瑶民对神灵的供奉中,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庙里供奉的神灵除了瑶族的祖先婆王、盘王外,人们还会供奉雷公、电母、灶王爷等神灵。其次,在村屯中有不同的庙宇,例如唐黄屯中除了婆王庙之外,还有财神庙的存在。再次,参拜神灵的人群的多样性,即各个阶层、年龄、职业的都有,而且崇奉神灵的目的也各有不同,如农民的愿望在于生活美满、财源广进,而学生的心愿一般是考试顺利等等。

据笔者调查,民众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动物崇拜等,一般是以求子、求姻缘、求工作、求财、求平安等为目的,祈拜人群大都以满足个人需求,寻求个人利益为导向。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金钱物质的追求变得更加强烈;另外,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等多方面传统观念的因袭,也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寻求精神寄托的强烈欲望;再次,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生活中的竞争日趋激烈,造成民众心理空虚。人们试图通过对神灵的祭拜消除竞争中的恐惧心理,摆脱生活的困境,这就增强了民间信仰的功利性。

(二)恭城瑶族的民间信仰及当地公共文化生活

公共文化生活,其显著特征就是公共性、广泛性和群众性。民众不论年龄、性别、阶层,都参与同一活动,参与度高、范围广。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公共文化生活最突出特点是类型单一性。尤其是地处偏远的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虽然国家在公共文化生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但目前仍呈现着匮乏、衰落的状态。常见的文化娱乐活动是打字牌,其次是赶庙会、看电视、赶圩等,公共文化生活类型相对单调。但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间信仰类型则相对多样化,其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地区公共文化生活的发展。

恭城瑶族自治县社会公共文化生活带有浓厚的民间信仰色彩。例如婆王节的盛大举行与瑶民的祖先崇拜就有必不可少的关系。因为共同的信仰文化,人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盘王节成为特定的民族节日,是当地百姓对其的感恩;关公节的全民轰动,体现了当地居民对其忠义精神的崇敬……当地的一系列的公共文化生活活动的成功举办,都与此地浓郁的民间信仰文化相关,民间信仰文化的盛行使得县内的公共文化生活变得更为丰富。下文以婆王节(婆王节庙会活动丰富,群众参与度高,以此为例,具有典型意义)为例,详细叙述民间信仰与公共文化生活相结合的现象。

谈及有关因“婆王”而展开的各种祭祀活动,最为隆重、热闹的当属一年一小办、三年一大办的嘉会九板婆王节。一年一次的婆王节是于每年的六月二十三日在嘉会乡唐黄屯婆王庙举行;三年一次的婆王节是以六月二十三至六月二十五日为会期在嘉会乡九板古戏台举行。实际上,婆王传说一直在瑶族聚居区域流传,至今不息。相传恭城瑶民主要是来自湖南千家峒,因祖先避难而逃迁至此,后来子孙又因个中原因迁居至嘉会唐黄源,居住至今已有300年历史,形成如今的二姓八房十三村。每隔三年婆王节会期一到,各地唐黄瑶民都会聚集嘉会九板古戏台,共同祭祀祖先,欢庆佳节。

婆王节庙会举行的祭祀主要有抢花炮、婆王出巡等活动,其中六月二十三日的婆王出巡最为盛大。三年一次的婆王庙会会址设定在已有百年历史的古戏台,在婆王出巡之前的一个月里,妇女会利用闲暇时间排练会期需要表演的节目,部分青年男子也参与表演排练,还有一部分瑶民负责庙会的后勤工作等。婆王出游的这一天,当地仙婆亦各司其职做好请神、护神等工作,其方式以唱山歌为主;各村妇女则会在家准备祭祀用品。

婆王巡游环节,以拖拉机为主要交通工具,前后共有七辆车护送,巡游路线为九板——太平——嘉会——豸游——常家——岭尾——石盆——九板。同时各村村民也会在路口恭候婆王圣驾,虔诚地为家人祈祷;有的村民还会跟着婆王队伍一起走完全程;仙婆则会沿路对唱山歌。声势浩大的巡游在无形中成为了一种“文化展演”,传统的民间信仰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使其成为瑶民社会公共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事实上,婆王节庙会是瑶民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瑶民信仰的象征,代表他们对祖先的感恩,也是瑶民祈祷的精神寄托。庙会的举行,加强了各村镇居民的沟通,提升了社会和谐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形成了一种具有民族代表性的信仰文化活动。

公共文化生活,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当中,民间信仰已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节日、庙会等民间信仰活动的类型丰富、形式多样,民众参与公共文化生活也愈发频繁,在公共文化生活衰落的今天,民间信仰兴起,无疑对公共文化生活起着重要辅助作用。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信仰对公共文化生活的繁荣发展不仅起到辅助作用,而且影响力也越发深广。

二、民族的民间信仰与公共文化生活的关系

民间信仰在民众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是人们对未知超自然力的崇拜;而公共文化生活则是为了人民的公共需求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公共文化生活的影响逐渐降低,民间信仰的功能反而逐渐突出,那么探讨民间信仰与公共文化生活的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民间信仰自古有之,这是历史的遗留,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对民众公共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相反,公共文化生活的开展则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对国民树立民族整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对民间信仰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可见,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共同的民间信仰增强群众归属感,促进公共文化生活的开展

社会公共文化活动的举行,属于一定区域内人民的集体活动。人们因为共同的地域情感相汇,此时的公共文化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就相当于一种媒介,参与者通过这一活动平台,可以更好地凝聚群众力量、民族情感。民众对天地、神灵、祖先的敬畏与崇拜在现实中增强了彼此的情感依恋与认同感,公共的信仰与祭祀、庙会等活动共同增强了民众的情感凝聚力与社会关联。传统民间信仰的情感积淀在民众心中形成了浓厚的“历史感与当地感”,它使得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对集体充满认同感与依恋之情,使得他们甘心为之付出、承担重任。

(二)共同的民间信仰扩大人们交际圈,增强群众参与公共文化生活的积极性

当地居民在共同信仰的驱使之下,大规模地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沟通,同时也促进村与村之间的融合。以信仰活动的开展为途径,扩大人们的交流交际范围,人与人交往愈发频繁、和谐,从而使群众广泛参与到公共文化活动中来,建立村屯之间和谐密切的社会关系,同时也使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更加顺利。

(三)共同的民间信仰和公共文化生活有利于形成地域特色

所谓地域特色是指某个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化,这种文化只存在某个地域的范围内,比如某个县,某个乡镇的特色民俗文化。当然,这主要体现在民俗节日上,还体现在生活习惯等方面。恭城瑶族自治县嘉会乡唐黄瑶就极具地域特色。如油茶存在于瑶族人们的生命之中,以油茶待客,是瑶族独有的民俗风情的体现;又如在医药方面,刮痧、放血等这些早已融入人们生活中的方法,最初也是来源于瑶族;再比如,“派赖节”、“婆王节”等,这些瑶族的传统节日都体现了地方特色。唐黄屯当地居民对于婆王的崇奉,极具浓厚瑶族传统特色,形成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当地民间文化遗产,体现了瑶族本土的信仰文化。

综上所述,以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在公共设施匮乏的基层,民间信仰在公共文化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已在无形中渗透到当地民众的社会公共文化生活中,丰富了公共文化生活的内涵。人们从中寻找精神生活的寄托,建立了一定的民众沟通渠道。因此,根据目前的状态来看,民间信仰文化呈现一种上升的发展趋势,在公共文化生活匮乏的地域,其潜在的驱动作用就发挥得愈加明显。

[1]奉恒高.瑶族通史[M].民族出版社,2007.

[2]刘保元.瑶族风俗志[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3]朱雄全.瑶族文化遗产.载《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集粹》[M].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

[4]恭城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恭城县志[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5]唐云舒.梦里瑶乡:细说恭城[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6]杨仁里.瑶族古籍<千家峒><盘王歌>选编[M].中国图书文献出版社,2010.

[7]恭城瑶族自治县瑶学研究会编.恭城瑶学研究(1—9辑)[M].2011年9月25日.

赖文英,单位:玉林师范学院,年级:2013级。

猜你喜欢

庙会瑶族信仰
瑶族织锦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信仰的旗帜
云南瑶族银饰探析与开发利用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新年智慧庙会
元宵节,逛庙会
论信仰
庙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