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汪曾祺作品中的传统文化资源
2016-07-12王世英青龙小学610500
王世英 (青龙小学 610500)
黄锦江 (四川巴中市恩阳中学 636000)
浅谈汪曾祺作品中的传统文化资源
王世英 (青龙小学 610500)
黄锦江 (四川巴中市恩阳中学 636000)
汪曾祺是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体现了鲜明的传统文化特征。本文从其作品的语言和内容思想两个方面,简略概括了汪曾祺作品中的传统文化资源。
汪曾祺作品;传统文化;语言;儒释道思想
长久以来,汪曾祺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资源备受瞩目,对此,汪曾祺自己也有很清楚的认识,他在《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到的自己》中说,“我是主张‘回到民族传统的’,但是并不拒绝外来的影响。”在《传统文化队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一文中写到:“如果只有现代化,没有古代中国,那么中国就不成其为中国。”在《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声称“这种现实主义是容纳各种流派的现实主义,这种民族传统是对外来文化的精华兼收并蓄的民族传统”。
可以说,汪曾祺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资源是厚重的、博大精深的,虽然已经有许多学者注意到了这一点,并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但其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还一时难以被全面的认识和接受。本文将从汪曾祺作品的语言、和传统儒释道思想两个个方面,简略概括出汪曾祺作品中的传统文化资源。
一、语言的古化
“语言是一个作家的徽章”,西方结构主义学者早已极端地宣称,“文学是语言的编织物”。汪曾祺也曾在《林斤澜的矮凳桥》中说到:“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因此,从语言入手,往往最能看出一个作家的文风和思想内涵。
首先,我们来看一段汪曾祺在《钓人的孩子》中的文字:“米市,菜市,肉市。柴驮子,炭驮子,马粪。粗细瓷碗,砂锅铁锅。焖鸡米线,烧饵块。全钱片腿,牛干巴。炒菜的油烟,炸辣子的呛人气味。红黄蓝白黑,酸甜苦辣咸。”简直就是一副传统写意水墨画,虽然画的不是传统的山水,而是世俗人情。在汪曾祺的小说中,这样的语言文字随处可见:自由灵便、短小精炼、随物赋形、含蓄节制、除尽烟火、灵性与诗性。这是一种迥然于“欧化”的语言,更像是明清小品、四六骈文中的文字,是一种古化的文字,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汪曾祺能在八十年代“西风”盛行的文坛上迅速崛起,给人一种他乡故知、久别再逢的感觉。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说明,汉字是象形文字,也被称之为一种古老的文字,它最大的特征是具有直观感性,这与西方的语言文字迥然有别。对此,汪曾祺有着非常自觉的认识,他认为语言是民族传统的最根本的东西。为此:一、汪曾祺讲究“炼字”,讨论了奇字、奇句与普通字句的关系;二、对方言的融会贯通,充分发挥了方言所散发出的那种独特美感;三、四六字句、对偶平仄、歇后语俚语的大量运用。贾平凹曾写诗戏称汪曾祺“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足可看出汪曾祺对汉字的体察之细微和运用之自如。
二、儒释道思想的体现
儒释道这三种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互相渗透、越来越紧密,共同体现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文人士大夫精神和情操。这种情怀贯穿汪曾祺小说的始终。
在《我是一个中国人》中,汪曾祺说到:“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必须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我接受了什么影响?道家?中国化了的佛家——禅宗?都很少。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汪曾祺的儒家思想大体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儒家讲究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自强自立的人生态度,正如汪曾祺在其小说《故人往事•如意楼和得意楼》中所写,“一个人要兴旺发达,得有那么一点精气神”;二、舍生取义价值观的体现。“见利思义,见危受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成人矣。”(《论语》)。汪曾祺小说《徙》中主人公、小学教员高北溟,身处恶境却不苟合,始终保持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耿介清正;三、儒家仁爱思想的充分体现。儒家思想体系中有强烈的仁爱精神,孔子讲“仁者爱人”,孟子讲“仁政”。而汪曾祺小说《故乡人》中,王淡人就具有一颗仁爱之心。他不但以一技之长扶危济困,主动为破落无赖之人免费治病。因为他心里想的只是“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这种仁爱精神正是汪曾祺小说里所体现出来的一个共通的主题,《岁寒三友》的朋友共患难,《大淖记事》《受戒》中未婚男女的纯洁之爱,《侯银匠》中的亲人之爱,等等。
汪曾祺早期小说《复仇》和《幽冥钟》,直接取自佛教题材。在其后期小说创作中,更是融入了佛门的大爱之心,同传统知识分子一样,汪曾祺也从佛的智慧中区领悟人生问题的终极解答。《受戒》有意地把一个小和尚安插进俗世的情感中,但这种情感却是透明的、毫无瑕疵的,处处显现出人性美和善的光芒。而其他和尚也皆可娶妻生子、打牌行乐、杀猪吃肉,他们和当地人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是另一个行道罢了。也许在汪曾祺看来,“佛性与人性之至高境界是一而不二的,是融会在一起的。”正是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汪曾祺传达了他对佛、对人性温柔而又严肃的思考。
道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在一般人看来,儒家入世而道家出世,它甚至带有逃避的意味。而在传统文人士大夫眼里,儒家和道家是不矛盾的,内在的坚持和外在的旷达并不是人生的两极,同时道家的出世遁世也是失落文人心灵的一种补偿。这也是汪曾祺小说中人物在生活态度上的一种怡性自得、旷达超脱的精神。如《鉴赏家》中那个却连钱都不会数的名画家,《岁寒三友》中那个温饱问题都得不到解决、却怡情于养花赏田黄的穷画师,还有《安乐居》中的酒客们,《大淖记事》中的挑夫们,等等。
汪曾祺曾被人戏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正是道明了他身上那种内儒外道的文人风范,真性情、情趣与性灵,除作文外,琴棋书画、养花做菜,汪曾祺无一不好、无一不精,都体现出一种自我把玩的味道。。他曾评价其老师沈从文,“不去抢行情,争座位”,其实这个评语用在他自己的身上也恰如其分。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不怨天尤人,也不冷嘲热讽,事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因时因地因人罢了。这种古人遗风至今存几分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