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象世界与无心的观照
——浅论中国绘画的美学特点

2016-07-12谢春涛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55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0期
关键词:观照物象美学

谢春涛 (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550000)



物象世界与无心的观照
——浅论中国绘画的美学特点

谢春涛(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550000)

摘要:中国传统绘画山水画、花鸟画等,本质上是源于自然、感于物象,但而又不被其束缚。用心体物,以情运象,“致静笃,守极虚”对现象世界作无心的观照。无心的观照与力求真实是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着眼点的本质区别。

关键词:物象;观照;美学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周易》

一、物象世界的呈现

土地是物象世界的主要载体,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是围绕土地而展开,它提供物质生活的必需品。土地形成平原、山谷、沟壑与峰峦,富含金属矿物,依势而形成溪流、瀑布、湖泊、海洋,再有花草树木,再有燥热湿寒的季节变化,于是鸟兽得以生养栖息。作为万物之灵长——人类,获取生活资源的同时,也进行着生产创造,建筑房屋、耕种植物、经营园囿、圈养牲畜。这便是中国传统中土、金、水、木、火五行学说。五行构建起一个能看见、听见、嗅到、品味、触摸的物象世界,而由感官体验产生的心理活动则延伸向虚幻的精神空间。

精神空间是美学的世界,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正是“仁、善”。仁和善都是在伦理上体现为“爱”,君臣、夫妇、父子、昆弟、友朋五伦关系,有差别、亲疏、主次的不同,便产生相应的美学感应。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术是道、德、仁的主体上衍生行为结果,仁是根基,艺是花叶。美术、音乐、舞蹈等是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而呈现的情感流露。“人之生也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人之欲也。”《乐记》中的这句话说出了人和物的关系,意思是说“人本性是清净的,但是被物所左右而产生情感的波动”。

诚然,中国圣贤向来是不被“物”蒙蔽其心的。

北宋哲人邵雍言:“性者,道之形体;心者,性之郛廓;身者,心之区宇;物者,身之舟车。”张载言:“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桎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天下的一切物皆为我所用,也为我所有。当然,这个“有”不是狭隘的“占有”,而是感应。“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记》)物象世界虽为我所有,但是,确是有秩序性与流动性。所以,快乐是从内心中自主的生发,而心以外的世界需要用“礼”来节制的,这就是礼乐的本质。礼乐精神的呈现即是中国传统美学所追求的“含道映物,澄怀味象”的圣贤气象。

二、无心的观照以及西方美学的差异

中国传统绘画山水画、花鸟画等,本质上是源于自然、感于物象,但而又不被其束缚。用心体物,以情运象,“致静笃,守极虚”对现象世界作无心的观照。

无心的观照与力求真实是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着眼点的本质区别。对于现象世界,西方人通常看成是实在的;而中国人则把它看成是我心所造之“虚”境。

这个虚境与西方自后印象主义以来的抽象绘画概念存在着本质的不同,抽象(abstract)是提取物象的基本构成要素而成线条与色块,是对物象理性的解构与重构。抽象是建立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上,是数学的,如西方人认为“音乐感”是可以被数学计算出来的;而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象却是建立在文学的基础之上的,正如明朝画家龚贤所说:“画者诗之余,诗者文之余,文者道之余。”

如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世界万物以及人。于同为被造物的“人”而言,上帝的创造是完美的、是真实的。所以,西方美术把世界看成是实体,表达真实就成了是艺术的主要功能,而艺术家以也描写、绘画真实情感作为使命。当然,这个真实有外在的和内在的两个层面,外在的表象不足以表达内心的真实,后印象主义可以被看为表达外在真实与内在真实的分水岭。

中世纪美术主要描绘圣经故事,宣扬上帝的教义;文艺复兴美术表达人性的觉醒;新古典主义描写贵族生活;浪漫主义再现大型历史场面;巴比松美术再现自然风光;前期印象派与新印象派都是以捕捉自然光为主题。而自后印象派梵高起,开始关注内在的真实,进而是分离派、桥社、德国新表现主义等现代主义美术运动,更多关注的是艺术家作为独立个体的内心的真实,而这种真实是源于亚当、夏娃受了蛇的诱惑偷吃禁果而带上的原罪,即淫欲、暴食、贪婪、懒惰、骄傲、愤怒、嫉妒,是追循灵魂的感受而宣泄的情感。

而中国传统却不这么认为,对于现象世界的创生,儒家、道家、佛家都有各自的诠释。

“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儒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

“一切相皆是虚妄……境由心生……”(佛家)

所以,中国文化认为现象世界是人自我创生的,通过不同法门的修行涵养可以成为圣贤(儒)、真人(道)、佛(佛)。而于艺术家,在面对一张白纸的时候,自然可以创生一片自我的天地(世界)。这个天地因我心而生、因我念而造、因我意而起。这个人格的心、意、念与天合一,即是道。

当代新儒家代表牟宗三先生认为“道”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能创生义;一是带气化的行程义;一是至动不乱的秩序义。这三方面含义是对以“道”为中心的中国哲学精神的集中概括,也是对中国美学精神的提炼,即是外在物象世界与内在精神空间的和谐共融。以“无心之心”对宇宙空间进行观照,并架构起一个清晰的伦理秩序世界。

参考文献: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6 月.

作者简介:

谢春涛,副教授,任职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方向:美术创作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观照物象美学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盘中的意式美学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外婆的美学
英语现代诗歌对物的观照及其诗意生成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