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注师生心理距离入手,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行动研究
2016-07-12蕾包头市田家炳中学
张 蕾包头市田家炳中学
从关注师生心理距离入手,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行动研究
张蕾
包头市田家炳中学
本文论述了师生心理距离、及师生心理特点,通过实践中积累的案例,分析了各种师生关系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希望对于教师的教学有所启发。
一、师生心理距离概念
1、定义
物理中的距离有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之分,现实中,人和人之间也有心理距离,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近或疏远。心理距离应用于教育领域即为师生心理距离,反映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身体和情感上的远近程度。
2、特点
中学教师和学生心理距离的特点和学生的特殊性息息相关。这一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敏感性:因中学阶段学生的身心成长迅速,思维发展活跃,模仿能力强,且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所以对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非常敏感。第二个特点是隐蔽性:中学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性格未完全形成,对于和老师的相处也常常是表里不一的,常常隐蔽自己的真实心理。第三个特点是可变性,师生心理距离如不能很好的维系,那么即使是已经很好的师生距离也有可能随时被破坏。第四个特点是延续性: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距离不仅对学生中学阶段的成长发展有益,对于学生未来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也大有裨益,这也是教育的意义之一。
二、中学阶段师生心理特点分析
1、教师心理特点
我国的教育特点是成绩为先,成绩的好坏在给学生设置标签的同时也给老师的教学质量设置了标签。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中学阶段的教师会出现对学习成绩的狂热追求,以证明自己的教学质量。但是也往往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与学生缺少沟通。
2、学生心理特点
高中阶段的孩子也尚处于青春敏感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思维愈发明显,对周围的环境、人员都有相应的要求,同时也急于摆脱家长的束缚。他们喜欢表现自己,也愿意周围的人将他们视为成人对待。当别人的观念和自己的相左时,往往会以冲动偏激的形式表达不满。但是这一时期的学生也更加渴望融入社会,结交朋友。这个阶段,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是最为频繁的,如果把握好师生距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3、师生心理距离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教师的使命就是传播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双方所处背景的不同,导致教师对学生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是接受知识者对传播知识者专业性的尊重,教师不可没有权威。而这种感觉权威性导致师生之间的距离必须存在。同时,教师和学生年龄和认识水平的不同也要求师生之间要有一定的心理距离。
三、师生心理距离远近对教学效果影响的案例分析
1、零距离型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影响的案例分析
零距离型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因为关系非常亲近,这种关系的典型例子是教师子女在自己的学校上学,小朵是同事家的孩子,从小对学校的老师们都是非常熟悉的,老师们对这个孩子也是爱护有加。等到她入学后,对于学校的老师没有一丝敬畏,对于老师要求的课堂纪律也常常无视,老师拉她谈话时,她直接说:“张姨,我下次不这样了,您老别生气”。并且也会在课堂上和课间不分场合的和老师随意开玩笑。这种零距离的师生关系下,教师在学生心中没有权威,学生把老师当做了自己的亲人,在老师面前过于随意。
其实综合分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老师并没有恶意,只是要通过这种行为表面和老师关系的亲密。当然,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过从亲密也会出现这种零距离的师生关系。但是这种行为对整体教学效果是不利的。万事过犹不及,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太对,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和学生过分亲密。零距离的师生关系会让教育缺乏说服力和劝导力。
2、疏远型师生心理距离对教学效果影响的案例分析
在这种关系中,教师过分强调个人威信,课堂内外都是非常严厉的状态。之前一个入职一年的老师在和我谈到学生管教问题时说道,开始我温柔的和学生说话,总是没人理我,后来,我把衣服都穿成特别严肃点样子,课堂上也手拿教棍,对于不配合课堂纪律的学生,厉声叱喝。后来班里的同学都很乖了。这种严厉的教学方式,看上去确实让学生有所畏惧了,表面也很听话。但是她所带的班级最终整体排名是下滑的,班级里同学的学习热情也不高。
显然,这种课堂氛围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只有在精神放松、心情舒畅的环境下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所以,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的过程。师生心理距离过于疏远导致的是孩子的自尊、自信、自强心理得不到满足。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感,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质量无从谈起。
3、合理师生心理距离对教学效果影响的案例分析
在我从事的教学工作中,碰到过这样的一个学生,她的成绩非常平庸,胆子也非常小,课堂上也不是很主动的配合老师。但是私下的一次交流我发现这个学生的思维其实是很活跃的,只是由于长久以来成绩不突出而出现了自卑心理。为了让这个学生更好的发挥潜能,我常常在自习课时站到她的座位旁边看她写作业。几次下来,这个学生就敢于发问了。看到她的进步后,我多次把她叫到办公室,把各科老师的教师用书给她看,鼓励她多看多学,仅一个学期,她的各科成绩就出现了飞跃,进入了全面前5名。而这个学生也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变得更加自信、开朗了,这种好的成绩一直到她进入大学都保持的很好。
经验告诉我,当学生解除对教师的畏惧,但是又能很好的尊重老师的话,那么便开始对课程感兴趣了,也会对教学本身有了更多的喜欢,在学习中建立的成就感也可以让学生更加的自信,在这种关系之下,教学效果自然是最好的。
四、把握师生心理距离,提高教学质量探讨
教师既传播知识,同时也塑造学生的人格,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作为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我认为,首先教师应该学会热爱自己的工作,倾注热情在教育和教学上,爱屋及乌,要有一颗爱自己孩子的心去关心了解学生。其次,要公正公平的对待所有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第三,尊重学生,让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得到充分的施展。
大多数专家都认为适宜的心理距离是,在庄重的前提下亲切,在亲切的基础上庄重,不远不近,恰到好处。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实践是很难把握的,而不同的学生和老师在衡量师生心理距离时也没有唯一的标准。我们更加强调的是,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面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教师要做到知人知己,了解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各种行为,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前提下,使教学活动达到情感交融、协调一致。
[1]周奎英.适度距离——师生关系的应有之义江苏教育,2004(7A):27
[2]霍素平.师生沟通的原则、方式与艺术 教育理论研究,200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