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二课堂对高职生法治意识的渗透式培养
2016-07-12王亚琴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王亚琴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论第二课堂对高职生法治意识的渗透式培养
王亚琴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线的主力军,他们的法治意识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得失。本文在对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当前高职生的法治意识现状,根据高职教育目标和高职生的特点,提出通过第二课堂对高职生进行渗透式教育的方法,以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
高职生;第二课堂;依法治国;法治意识
随着我国对高职教育的进一步重视,高职生已逐渐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不可或缺的重要劳动者。高职生的法治意识现状直接影响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对高职生法治意识教育的研究已成为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高职生法治意识现状分析
为了更准确掌握当前高职生法治意识的基本现状,本课题组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方式分析了高职生法治意识现状,他们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独立意识和平等思想有了明显的提高,诉诸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整体的法治意识水平不高。
(一)法律知识欠缺
80%的学生愿意了解法律常识问题,渴望学校能开设大学生常见法律案例分析课,使他们能更好的运用法律知识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难题。他们对与自身息息相关的侵权法、合同法、婚姻法、刑法、宪法等知识了解甚少,更没有深入理解其内涵,70%的学生表示学习法律知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真正想掌握和运用法律。
(二)法治情感淡薄
近70%的学生认为法律是“对犯罪的惩罚”,遵纪守法只是迫于国家和学校的强制性规定,不得已而为之。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法的价值。他们认为只要自己不违法,法治便离自己很远。在高职校园里,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有些只是因为日常琐事而意气用事、大打出手。当权利受到侵害后,60%的学生选择“自认倒霉”,认为“权大于法”,认为“借助法律不如托关系更有效”,不会想到借助法律和学校制度维护自身的权利。这反映了当前高职生的法治情感淡薄。
(三)法治教育形式化
高职院校的法治教育基本上是课堂上的普法教育,以灌输简单的法律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养和法律思维逻辑的培养。在这种教育形势下,学生只知道遵守法律,不能逾越法律的红线,却无法根据法律思维去思考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当你遇到权利被侵害时如何应对”调查中,发现许多高职生面对民事纠纷、刑事案件时一般不主动维权,更不去请求法律援助。
二、相关概念剖析
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体现依法办事的良好社会状态。法制只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来依法办事。法治意识不同于法律意识。法律意识的积极方面是指人们相信法律,认为法律是公平公正的,并且严格遵守法律,执行法律规定;消极方面是指人们不相信法律,仇视法律,对法律反对、反感。法治意识属于法律意识中积极的成分。
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的相关教育活动。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知识竞赛、专家讲座、理论宣传、典型选树、社会实践等形式丰富校园文化,来潜移默化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
三、利用第二课堂渗透式培养高职生法治意识的方法
大学生思维活跃,模仿力和好奇心很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他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非常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另外高职生群体有其特殊性,他们缺乏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自我约束力较差,比起枯燥抽象的课堂学习,更倾向于参加形式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因此,对于他们而言,法治意识更需要第二课堂的渗透式教育。
(一)全方位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利用“全国法制宣传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国际禁毒日”等重大节日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法治建设的现状,掌握法治知识。在校园网上创办法治教育专栏,宣传法治知识,及时对全国大学生犯罪案例进行报道和解析,在专栏里设置交流区,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疑惑提出来,由学校的法学专家予以解答,增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深入理解。
(二)组织形式多样的法治实践活动
高职院校可以定期邀请法律专家和法律工作者开展法治讲座,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法治热点问题和大案要案进行解读,分析相关的法律知识点,并强调在实际中如何运用。在公检法系统建立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去旁听法庭审理案件,亲身体验案件审理过程,感受法治精神。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守法演讲比赛、组织模拟法庭辩论赛、社会法治调查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法治教育学习氛围,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法律的程序,感受法律的作用,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知法、守法和用法。
(三)畅通高职生诉求渠道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相关的民主决策,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营造透明的校园文化环境。当学生认为学校制定的相关法规或某种行为触犯了自己的权益,可以向学校有关部门提起申诉,学校受理申诉的部门也应及时了解情况,并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客观公正的处理问题。学校可通过校领导接待日、访谈活动等,定期收集学生在学习、生活、校园环境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集中反馈到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及时了解情况给予回复,切实保障学生作为社会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从而增进高职生对法治的信任。
[1]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J].求是,2015(1).
[2]王寿林等.以法治文化引领法治建设[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1).
[3]沙艳蕾.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思考[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5(2).
[4]薛娟,易连云.高校推进依法治国的使命和路径[N].光明日报,2014-12-23.
[5]汪习根.论法治中国的科学含义[J].中国法学,2014(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依法治国视阈下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JD710080。
王亚琴(1982-),女,汉族,湖北安陆人,学历法学硕士,专职学生党支部书记兼分团委书记,职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