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教育视野下边疆地区高校民族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与反思

2016-07-12黎年茂

运动 2016年21期
关键词:边疆地区课外民族

黎年茂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理论与方法探索

民族教育视野下边疆地区高校民族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与反思

黎年茂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民族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符合民族地区体育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也充分考虑民族地区团结教育的特殊性,为边疆地区高校大学生继承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引导各民族学生间的交流创造更好的条件。在民族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民族特色,融入民族情感;满足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应答关系,形成良好的情感应答氛围;注重民族文化传承、休闲娱乐,与培养现代应用型人才创新机制相吻合;加强开展民族体育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个性需求,实现民族教育和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互补和共赢。

民族教育;课外体育活动;民族体育;教学改革

1 边疆地区高校民族体育课堂教学现状

1.1 学生体质状况下降,民族体育课堂教学恶性循环

学生对民族体育功能和价值的认识和重视不够,甚至夸大了技能影响参与民族体育活动的外部因素,这种心理阻碍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健康生活方式的积极性。对民族体育健身认识心理误区,也是学校对学生身体健康教育的缺失。学生个人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积极性,学生体质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心里自然产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的自我抵触情绪,最终决定了个体的具体行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参与体育活动有密切关系。所以,学校体育教学部门承载着巨大的外界压力,民族体育教学计划和大纲逐渐侧重到学生素质练习和运动强度上来,忽略了学生个体因素,挫伤学生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民族体育教学之间是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关系,无法统一就会出现恶性循环。

1.2 民族体育教学改革,忽略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

针对课外体育活动,边疆地区高校在运动队的课外训练和竞赛方面相对重视,部分项目有校外比赛,基本能保持课外训练。但对以身体锻炼和引导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方面投入和关注仍然不够,场地器材缺乏,民族体育教学改革局限于课时内教学,忽视对学生体育健康意识教育环节,弱化了课外体育活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要性,使得体育教学改革未取得预期的效果。部分学生虽然对体育健康有一定的认识,课外偶尔会参与体育锻炼,这种兴之所至的锻炼行为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个人的体质健康状况。学生对课余参与体育锻炼的生活方式认识不够深入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边疆地区高校开展民族体育课外活动项目的更是少之又少,绝大多数学校即使课外举行民族体育竞赛或其他活动,也只不过是完成硬性教学任务,忽略课外民族体育活动和竞赛在促进身体健康、传播民族文化及促进民族团结方面的重要意义。其存在的主要因素总结如下:开展项目少,运动氛围不够浓厚;民族特色不够突出,缺乏吸引力;时间短,不具普遍性和延续性;功利性强,与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的宗旨相违背;对民族体育文化宣传教育缺失;缺乏必要的辅导和监督。

1.3 传授技能为主,民族特色文化缺乏

技术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也是辩证的,文化教学需要技术来充实、饱满,而非空洞地说教或者纯粹的理论讲授;技术教学需要文化来提高、升华,而不单是浅层次的技术方法传授或技术效度的评判。在对民族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现状调查研究中,开展民族体育课堂教学主要目的仍局限于丰富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缺乏民族文化的宣传和交流。不难发现,对民族体育教学的价值定位偏差,认为民族体育趋于简单化、竞赛性,过多强调技术学习和掌握,忽视民族文化知识的学习,被简单搁浅于体育课范畴。在运动推广和普及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技术推广,文化先行,民族体育也不例外,民族体育发展注重的是技术和文化和谐发展。

1.4 民族体育课堂情感教育缺失,填鸭式教学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中介成分的一种共同活动,只有积极的有导向性的情感运动,才能使教学活动具有传递人类民族文化的功能,而且成为培养个性精神的过程。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作用下,边疆地区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了教学模式,基本实现学生自主选课模式。目前,很多学生对民族体育了解少之又少,对民族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练习方法更模糊不清,这就需要教师在选课及课堂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引导和激发学习兴趣。但大多数教师在民族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基本以教师为主,部分教师自我意识过强,服务意识淡薄,急于在学生当中树立威信,淡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伸出教师主导、学生无条件服从的机械化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贯彻落实与实际教学环节有很大差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以期末技术考核来衡量学生,淡化了学习过程的认可,导致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容易出现成绩稍差的学生对体育课堂的消极或者说排斥,对体育教师的课堂不配合,不能完成学生的共同发展的目标。

2 边疆地区高校民族体育教学模式创新途径与反思

2.1 寻求体质健康和休闲娱乐共同发展的新途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休闲是一切事物围绕的中心。最早在中国提出休闲体育一词应为于光远先生,休闲本身与娱乐密不可分,而体育本身就有“玩”的特性。因此,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应理解为高校民族体育教学应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树立乐观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人积极乐观的性格,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体质的同时,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有着重要意义。而传统的教学内容要求对技术学习较为严格,有一定难度,使得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感兴趣的体育健身活动,往往缺乏学习动力、不感兴趣。以往民族体育技术教学模式,更侧重于对学生有关民族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培养,以技术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普通青年学生,逐渐与当今社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不相适应。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下青年学生更需要、更渴望的是实现个体社会和个性化发展的过程。民族地区青年学子正处于个性发展凸显和生理情感成熟复杂阶段,急需正确引导和教育,民族体育教学具有培养民族学生个性情绪外化和情感内化的育人功能,学生参与民族体育活动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娱乐性质,是民族情感体验的过程,是对原始社会民族休闲文化内涵的理解,充分发挥民族体育教学这一平台,教师的教学模式脱离简单的服从适应,教学过程融入民族情感和休闲文化元素,让学生情出于心地认同,积极参与,实现体质健康和身心愉悦同发展,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2.2 淡化竞技成分,拓展民族体育课外活动新领域

边疆地区高校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课余生活习惯的重要途径就是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因针对边疆地区及本校的实际情况,不断拓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和领域,丰富活动形式,把指导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范畴,统筹安排。例如,开设和举行一些民族类的课外体育活动,满足青年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弥补部分因对现代运动项目技能掌握一般而不敢参与锻炼的学生,加强教师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和监督。通过这些群体性的民族体育活动,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开放健身锻炼场馆和器材室,注重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运动氛围,引导学生参与课外体育健身锻炼习惯。

2.3 明确民族体育技术教学文化先行的理念

边疆地区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选择开展适合的民族体育项目,具体实施途径应不断向课外延伸,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简单易学,普适性强。在民族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强调民族体育项目的民族性、趣味性、地域性、群众性、对抗性和健身性特点,遵循民族体育技术教学文化先行的原则,过分强调竞技性和竞技化改造,会使民族特色淡化,抹杀了民族体育多元一体的根本属性,无法充分体现深厚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阻碍民族体育项目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传统的民族体育教学方法上过于偏重技术的教和学,忽略了民族文化层面的传播。高校作为传授知识文化和技能的主要平台,应主张文化多元化发展,在民族体育教学方面不能局限于同其他体育项目技术文化学习,还需增加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具体途径应不断向课外、校外延伸,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传播作用,实现互联网加课外民族体育文化,促进民族体育教学改革创新发展。

2.4 创新评价机制,凸显以人为本人性化教学模式

所谓的民族体育教学以人为本指的是使技术文化和人的关系和谐发展,以人的需求来从事技术文化教育活动,整个过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进行设计内容、方法、理念和模式。充分展现人的内在需求和主动精神,挖掘人的潜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形成平等交流、相互理解的教学共同体,注重学生兴趣爱好培养,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利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高校体育教学的空间将由传统的固定场地走向自然,创新评价机制,改变重技术考核、轻学习过程的传统教学理念,营造多样化的学习评价形式,注重学习过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结 语

民族团结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边疆地区高校作为国家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基地,民族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培育民族信仰,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是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的特殊使命和任务。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民族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许多学者正在从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等视角,挖掘其健身娱乐以外的价值,如民族思想教育、伦理教化、行为修正、生态环保、民族团结、和谐社会关系等多元功能。结合边疆地区高校的实际情况,明确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模式,挖掘整理特色教学资源,制订相应的特色教学计划和大纲,加强开展民族体育课外活动,为引导特色文化学习提供了支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个性需求,实现民族教育和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互补和共赢和谐的新型教学模式。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应用型人才,体育教师同样责义兼备。

[ 1 ]邱丕相.武术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74.

[ 2 ]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 3 ]舒宗礼,王华倬.生命教育视阈中我国体育教学现状的思考[ 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3).

[ 4 ]黄敏,陈英军,李亚莉.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 J ].体育学刊,2011(9):18.

[ 5 ]刘泉.基于课外体育活动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探讨[ J ].中国成人教育,2009(11).

G807.4

A

1674-151X(2016)11-100-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21.053

投稿日期:2016-09-17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5JGB46):民族教育视野下边疆地区高校民族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Y2015LX571)阶段性成果。

黎年茂(1985—),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体育、体育教学训练。

猜你喜欢

边疆地区课外民族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打造边疆地市报影响力,锤炼过硬新闻队伍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对边疆地区反恐维稳策略的思考
云南边疆地区大学生科学民族观、宗教观教育研究
浅谈南疆地区学生学习存在问题及如何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