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人性到神性
——浅谈丁方艺术探索之路

2016-07-12赵鸿儒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21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1期
关键词:神性敬畏人性

赵鸿儒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 210000)



由人性到神性
——浅谈丁方艺术探索之路

赵鸿儒(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210000)

时间的痕迹是很清晰的,它的刮痕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名字。在人脸上的叫皱纹,在话语里的叫几零后,在精神上的叫某某年代。一个艺术家从自立成艺术家到知名艺术家,基本上就定了型,比较有特点的就一个风格进了美术史,远的比如波洛克,弯曲的线,有秩序的点,刷子上沾了点颜料怎么甩都是好作品,近的比如张晓刚,这张眼睛瞪着是那一张脸,再换一张,还是那么一张脸,还有一些跟自己过不去的就几年一个风格,幸运点被艺术界承认了就成了大师,比如毕加索,风格一直在变,蓝色时期到立体主义时期,每个风格都是那么短短几年,却创造了不少经典。既然是以时间为轴,那么是不是时间越后,人越成熟,艺术造诣就越深呢?技艺确实是越来越精深,思维也要有新变化才行。就当今的艺术界而言,在思维的广度和精神的高度上比较有建树的当属丁方,他的画越来越有神性了。

一、丁方的自然景物

丁方对自然是很欣赏的。他画的山总是那么硬,石头一层一层的,每一块都是紧紧的束在一起,连窟窿都是石头的一部分,满含着张力,用丁方的话说就是“为不在的灵魂礼赞”,其实也就是连残缺都是喜欢的。对这种不完整的山,他总是喜欢在近景中凸显出来,用的还是那种干巴巴的红色,跟人死掉了,血流干了一样。窟窿里边也是这种红,因为这么一点暖色带来的光,窟窿边上的阴影也就有了层次,黑洞显得特别的深邃。剩下的石头由土黄做主基调,黄的颜色一层层的加亮,凝固成了一种晒干鸡皮的黄色,一种惨黄。氛围是安静的,接近肃穆,沉睡成了永恒。远景的灰天土地浑然一体,自然是凶悍的,人不得不敬畏。可是丁方在敬畏自然的同时想到的却是人,死去的人,为自然之恶与悼念之痛,密密的堆成了这么一种灵魂的赞歌,这就是他的《为不在魂众之赞歌》。

当然,自然不总是恶的,大地母亲不总是对她的子女那么的严厉,她用温柔的声音爱护着她的子女。还是山,但是这座山是那么的唯美,美的成了《伟大的复调音乐》。远处的山是蓝色的,一丝的湖蓝,一块的天蓝,还有黄白蓝混合而成的山体,由颜色堆砌的机理,一粒粒的依附在山体上。远山好像是神秘的。又是那种血红色,被当做过渡放在了山头上,蓝色的覆盖模糊了红色的冲击,红色是安静1的。薄薄的底色将中间的两个山头圈了出来,形成了中景。远景的蓝和前景的白灰相互呼应,山是蔓延起伏的,这是自然的另一面,是伟大的,和谐的色彩与不和谐的山体结构就像复调音律一般的动人。笔触的走势与点彩的呼应将山的肌理显现了出来,这是另一种地貌。

丁方试图探索自然,用艺术语言寻找人类文明的起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高更曾经做过同样的探索,他在《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中提出问题,去未被现在文明同化的地方寻找答案。在此,丁方的画作更多的是在表现人性,在对自然的敬畏中表达自然对人性的关怀。

二、丁方的人像

丁方的人像很美,但是更多表现的是一种东方人的眼光,在向文艺复兴大师致敬的作品中描画的女性,虽然是外国人,在神韵上依然是中国式的美人。丁方的技艺是高超的,但是就人物性格的描绘来说,他画的女性肖像只表现外表美的一面,把人物的真实性格隐藏了,人性美与丑是呼应的,没有了丑,也就忽略了美,就这点而言,他画的男性要更好一些,他的几幅《印度人物毛笔画》画的非常的顺手,对于人物的性格和神态把握的很到位,他的画笔与人物是有交流的,在精神上是有共鸣的。丁方是喜欢毛笔的,他的中国画功底在线条上就可以看到,笔力遒劲,他用毛笔画出来的人物尤其的传神。他的《致敬布龙齐诺—喜悦》人性更多些,西方大师的油画中的人物像泥塑,拿出来是可以摔碎的,而丁方的人像从画里拿出来依然是活生生的人。丁方习惯于感受悲情,对于喜悦的描绘就有些无所适从。

就人像的背景而言,丁方的色彩不够纯净,山依然是他在自然中表现的那样坚硬和结构鲜明,所以,与女性柔美的线条在一起并不和谐。虽然丁方为画面整体色彩的和谐用了很多心思,但是他的思维习惯还是没有打破,也许这也是他自己的风格。丁方非常欣赏女性的美,但是就艺术维度而言,喜爱的过度会导致迷惘,对于大师的敬畏让他恢复理性,向达芬奇致敬的女性素描比其他的素描要好。在人像的表达上,丁方捕捉的依然是人性。

三、丁方的湿壁画

丁方的湿壁画是有神性的。丁方将他在自然景物中积累的厚重感与中国画技法加以融合,运用到了他的《十二先知》系列中。他的画在厚重感之外非常有动感,被石头压迫的先知依然有种向上的冲劲。画作中的人物与生活中的人有了区别,成为了自在的个体,他们已经不再跟画外的观众有共鸣了。人性减少了,神性增加了,先知具有了大爱,反而放低了自己,变得沉稳而安静了。温克尔曼对古希腊艺术的评价为“高贵的单纯和静默的伟大”。丁方“苦行僧”般的独立旅行,让他在了解自然的同时,也面对了自己。对人性的了解让他自己更加的自信,他的作品也更加的纯粹。谦虚是美的,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丁方的线条温柔了,不像之前的自然景物画中满纸的劲,坚硬的想要征服一切。

人不能放弃了解自己,也要学会表达自己。丁方在努力的完善自己的表达方式,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丁方已经了解了如何使画面更加的和谐。毛笔是柔软的,也可以画出西方绘画大理石一样的线条,中国的文化精神是偏重感性的,西方的理性图式中也会有人性和神性的光辉。丁方的湿壁画是画在宣纸上的,他呈现的不仅仅是西方或是东方的技法或是文化意识,他的探索超越国界与地域,他在寻找精神共同的本源。神性是伟大的,是人性的升华,探索神性的人是让人敬畏的,苦行僧般的意念更是令人敬佩的。丁方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注释:

1.马蒂斯在剪纸中做过色彩变化的实验。

猜你喜欢

神性敬畏人性
日常的神性:局部(随笔)
文化寻根与神性建构——民族与女性双重叙事中的梅卓小说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敬畏自然 敬畏设计
人性的偏见地图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敬畏“签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