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莫言小说创作的文化人类学意义

2016-07-12肖祥彪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411201

大众文艺 2016年11期
关键词:虚幻真实莫言

徐 宁 肖祥彪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411201)



论莫言小说创作的文化人类学意义

徐宁肖祥彪(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411201)

摘要:莫言构建的高密东北乡有其真实性——基于人性的真实;有其虚幻性——基于文化之上。人性的自发性价值体系与文化的自为性价值体系相互对立。莫言创作的意义在于,揭示了文化对人性的歪曲与偏见,进而在客观上具有缓解文化对人异化的功能。

关键词:莫言;真实;虚幻;人性;文化

一、“高密东北乡”的真实性与虚幻性

莫言用食欲、性欲、血腥的死亡、生死轮回与苦难构建了高密东北乡,俯视高密东北乡这片广袤的土地,时而看到《透明的红萝卜》中小黑孩那顽强的生命,时而感动于《丰乳肥臂》中母亲养育本能的伟大,时而体会到《红高粱家族》中追求爱情的血腥与狂野。高密东北乡是如此真实,读者可以在这里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高密东北乡又如此虚幻,《战友重逢》中死去的战友竟然在烈士陵园里成立阴兵团,《生死疲劳》中西门闹分别轮回为驴、牛、猪、狗、猴。高密东北乡中的人物在欲望与苦难驱使下,穿越生死与时空,演绎着爱恨情仇的故事。

1.真实性

莫言小说建构的高密东北乡处处显现着真实。首先,欲望外化的真实。人无法摆脱欲望的束缚,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是人实践的原动力。性欲的描写是莫言小说的一大特色。从文化的角度讲,文化对性有着一系列严格的约束,这种约束形成固定的婚姻、法律机制。但是从人性的角度讲,两性之间的吸引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男女媾合,养育后代是人性使然。莫言小说《四十一炮》中赋予“肉”这一意象两重含义,其一是性欲视角下的肉;其二是人对食物之肉的渴望,“我是个没心没肺、特别想吃肉的少年。无论是谁,只要给我一条烤得香喷喷的肥羊腿或是一碗油汪汪的肥猪肉,我就会毫不犹豫地叫他一声爹或是跪下给他磕一个头或是一边叫爹一边磕头”1。文化伦理强调人的礼义廉耻,但是更注重要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史记· 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由冯小刚导演的电影《1942》讲述了一个饥荒的故事,影片充分权释了在长期饥饿折磨下人性的表现。地主的女儿知书达礼,当他的父亲杀了她的猫时,她没有为此心痛,反而要求吃猫肉;当人贩子来买年轻女子作妓女时,地主女儿毫不犹豫并且主动地要求出卖自己。

其次,人物内心描写的真实。通过叙事视角的转换以及直接的人物心理描写,莫言赋予其小说心理剖析的特点。外国文学注重小说人物内心的刻画,妥斯托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托尔斯泰的《复活》等。莫言吸收了外国文学的这一手法,但又融入中国文学传统特色。《檀香刑》中知县绝唱“余心中纷乱如麻,眼前红雾升腾,耳朵里枪炮轰鸣,这弥天漫地的血腥气息啊,这扑鼻而来的龌龊臭气啊,这显然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大清王朝啊,余是弃你啊还是殉你?举棋不定,犹豫仿惶;四顾茫茫,一片荒凉。根据确凿的消息,皇太后挟持着皇上,已经逃亡到了太原。”“娘啊!天大的不幸您死得早,让女儿孤苦伶仃受煎熬;万幸您一命呜呼去得早,省了您跟着俺爹担惊受怕、提心吊胆把那精神耗……俺看到,叫花子的队伍大摇大摆地从那威风凛凛的大兵面前过,唱茂腔的侯七声不颤,学猫叫的花子们不跑调。”2既注重人物内心的描写,叙事视角为第一人称,但同时又非完全直接的内心思想还原,而是将人的内心感受融入景物之中,具有中国传统文学寓情于景的特色。

2.魔幻性

莫言的小说弥漫着神秘气息,其小说创作的风格也被一部分评论家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其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以佛家的轮回转世观念为线索,讲述了西门闹因为被冤杀,在阎王面前进行了不屈的抗争,并在机缘巧合之下保留了生前的记忆,分别以不同动物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尤其是展示了动物之间的对话与思想交流。《十三步》中一个喜欢吃粉笔的被关在笼子中的故事讲述者,在讲一些凌乱的故事,这一长篇小说成为莫言较难于理解的小说之一。即使是那些现实主义色彩浓厚的小说,也不乏魔幻成分,《四十一炮》中兰老大可以一天与四十一个女人交合,被称为肉神的罗小通,一顿可以吃五斤牛肉,甚至可以与肉之间展开对话。中篇小说《战友重逢》完全讲述我与死去战友钱英毫鬼魂之间的对话。短篇小说《奇遇》中死去的赵三大爷托我把他的玛瑙烟袋嘴交给父亲,《嗅味族》中我在井下认识了一群只闻气味就能吃饱的长鼻人。“高密民间对大自然一切动植物有着泛神论色彩的崇拜意识,在民间信仰中,刺猬、狐狸、黄鼠狼、蛇、龟、狼、古树等等,常被人们视作灵异之物,它们身上有人类无法破译的超常功能,因此,不免小心翼翼地敬奉与尊崇。”莫言的小说中经常出现的狐妖意象,“我必须承认少时听过的鬼医故事对我产生的深刻影响,它培养了我对大自然的敬畏,它影响了我感受世界的方式。童年的我是被恐怖感紧紧攫住的……一条河流,一棵老树,一座坟墓,都能使我感到恐惧,至于究竟怕什么,我自己也解释不请楚。”3这些有着民间迷信成分,但更重要的是中国神话思维的一种体现,这种神话思维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打破了现实社会对人思想的禁锢,还原了人的能动性。

二、人性与文化对立的价值体系

“在人类学意义上,文化是一个共享和协调的意义系统,这一系统是由人们通过阐释经验和产生行为而习得并付诸实践知识所获知的。”4文化是人与客观环境互动的产物,为了适应环境,指导实践,并使生存利益最优化。而人与实践之间的中介便是意义,人在自身的需求指导下,依据环境所提供的条件,追逐利益,即实现生存利益的最优化。

1.文化价值体系的自为性

文化本身是一个意义系统,其意义系统构建的完整性、合理性,与环境的匹配度是文化生命力的决定性因素。在原始社会,人通过采集、渔猎实现种族的繁衍与延续。经过第三次科技革命,人实践活动的目的已经远远超出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人类更多地关注精神的价值与意义,而人作为生命体,其愉悦与幸福在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文化所建构的意义的实现程度。

价值是目的的产物,价值是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产生的,而价值的最终结果是目的的实现,因此,价值体系作为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带有深厚的理性色彩。“人与事物之间,是通过意义而发生联系的。人追求事物的意义,在对意义的追求中实现自己。”5

文化整体上与人性对立。文化强调勇敢,勤劳,大公无私,而相应地排斥胆怯,懒惰,自私自利。但是人性却拥有永恒的欲望,自我中心认知弊病。恐惧与胆怯、懦弱是人的本性,这些特点是人生存本能的体现。任何的生命体在自然面前都是弱小的,并且存在天敌。因此,生命体为了自保,具有敏感、保守、安于现状的倾向。电影《猿族崛起》记述的是一只勇敢而又有智慧的猩猩与人类对抗的故事,结果是人类差不多消灭了它带领的猿族群体。人类不允许异己的强大力量存在,当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弱小的时候,动物的生存本能会使人类胆怯而又敏感。人类之所以会有积极进取的实践活动,甚至不惜冒生命危险去追求所谓不朽的价值与意义,均是文化建构的产物,并非人性的本质使然。

2.人性价值体系的自发性

人类在文化的作用下具有追求理性的倾向,但是人性却具有非理性的特点。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追求意义与价值,任何实践都隐藏着目的,人的思想以及内心活动并不遵循这一规律,人的思想活动更多地表现出无意识的特点。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这部名著,“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桠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6。这部小说基本上依据作者的心理活动成文,甚至呈现出散乱、无序的特点,让人难以卒读,其伟大之处正在于对人思想的真实展现,也是对人性的揭示。

莫言的小说创作同样具有非理性色彩。在人的认知中时间不是一维的,时间可以回溯,可以重播,因此才会有一系列的科幻小说与影视作品出现,这些科幻文本并非来源于客观世界,而是人类的想象力。时间作为文化的产物,被规定具有一维性的特点,但是人类的精神价值体系中却有补偿机制。人类可以通过忏悔,回忆弥补自己的错误与过失。纵观莫言小说的创作,其遵循的不是客观真实,而是人性的真实。而展示人性真实的方法则是欲望、苦难以及人在欲望与苦难之下内心的活动。

性欲、食欲、对权势的渴望、尊严的维护正是人类内心的真实反映,在此基础上莫言的小说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同样,人类内心充斥着想象力建构的事物,马克思说:“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向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他就是这种生命活动。动物也有自己的生命活动,但那至多不过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人作为主体性存在物,在对象化活动过程中人则把自己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7。

因此,莫言的小说又呈现出虚幻性的特点,人、鬼之间可以对话、交流,人为了感情可以幻化成为鸟仙。莫言小说的真实性与魔幻性统一于人性,遵循人类内心的真实。

三、莫言创作的文化人类学意义

莫言小说创作遵循人性的真实,对文化伦理道德乃至法律形成一种解构态势,具有缓解文化对人性异化的功能。

人类痛苦的根源在于文化价值体系与生命体价值体系二者的冲突。人类本性追求安逸,人类内心常存恐惧,这是生命生存本能使然;但是文化却有着一套与之完全相反的价值体系。

而莫言则首次为人性竖起一面合理与正义的旗帜,通过小说创作为人性欲望开拓了生存的空间。“对于文明创造事业来说,不需要任何超人的力量,而需要普通人的本性;这种本性沿着迂回曲折的道路摸索前进……”8《红高粱家族》中戴凤莲与余占鳌在高粱地中的野合,以及戴凤莲死时的内心独白:“我只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办,我爱幸福,我爱力量,我爱美,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我不怕罪,不怕罚,我不怕进你的十八层地狱”。这段话是对伦理道德的挑战,可以视为莫言对其小说性描写合理性的辩解。

“在社会科学中自称有客观性的大都是自己辩护,是一掩饰压力要素的不自觉的企图而已……任何人住在任何社会都是由那个社会浸灌以意识、思想倾向、幻想的偏见。”9莫言在小说创作中同情善良的人,也为那些道德评判下的恶人惋惜。《檀香刑》中赵甲这个杀人恶魔,莫言通过剖析其内心,也让读者觉得他的行为合情合理,丝毫没有变态之感,相反,其人性特征却十分明显。《酒国》中李一斗与其生命力鲜活的岳母通奸,我的岳母则肌肉丰满,皮肤白嫩,头发黑得流油,嘴巴里整天往外释放着烤肉的香气。我的老婆与我的岳母站在一起所形成的反差让人十分自然地想起了阶级和阶级斗争。我岳母像一个保养良好的大地主的小老婆,我老婆像一个饥寒交迫的老贫农的大女儿。李一斗对女性的认知是人的天性使然,而文化则强调“糟糠之妻不可忘”,即所谓的从一而终。

中国文学从诞生伊始就与政治有密切关系,中国文学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近代自五四运动,经过抗日战争,中国文学为作为改革社会,宣传抗战的工具,一直未能实现独立发展。抗战期间,文学宣传全民族要为抗战做贡献,应该发扬爱国集体主义精神,红色小说中的人物缺乏人性色彩,突出文化所建构起来的勇敢,克已,奉献理念。《保卫延安》中周大勇的主要特点就是勇敢,完全没有正常人的恐惧与犹豫心理,而恐惧与犹豫是人的本性。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一文学倾向更是发展到了极致,文学的创作被牢牢限制在政治允许的范围之内。

以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刘再复的《论文学精神主体的重要性》等一批论文开始强调文学的审美性,关注文学与人的关系,刘再复在其论文中重申“文学是人学”这一观点。并在改革开放之后进一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文学的政治化叙事倾向逐渐淡出文学领域,继之而起的是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欲望化叙事。市场经济下,色情泛滥,文学也受到影响,出现了以林白、卫慧、棉棉等女作家为代表的身体写作,又被称为“下半身写作”。“文学是人学”这一观念被严重曲解,文学回归对人本身的关注这一文学发展理念被滥用。一批作家认为文学对人的回归就是对性与欲望的肤浅描写。

莫言的出现纠正了这一非正常现象。莫言创作对人的书写显得凌乱,甚至有点精神错乱的倾向,莫言的小说《十三步》《四十一炮》体现了莫言《诉说就是一切》的理念,就是一个人随意的自言自语。真实的人就是如此,显得矛盾,非理性。人在实践中显得异常理性,目的性极强,但是人的内心世界却是杂乱无章,更多的时候其思考的对象没有目的性。

莫言的小说创作不仅对中国文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有着世界文学史的意义。在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人类的异化问题日益严重,人本身被忽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文化要求人应该像机器一样机械、准时,严格按照设定好的程序去工作生活。但是人自身存在非理性的一面,人的感情与感性就是人非理性的重要表现。人对旧物,哪怕是没有任何现实价值的事物也会充满感情,人的感情对人类的影响丝毫不弱于理性对人的影响。莫言用其非理性的创作真实展现了人性,更重要的是对文化所建构的价值体系提出质疑,呼吁人类回归人性价值体系本身,即建立于人性而不是文化基础上的价值体系。

注释

1.莫言.四十一炮[M].辽宁文艺出版社,2012:312.

2.莫言.檀香刑[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221.

3.胡小林.山东文学的域外镜像[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3:175.

4.[美]卢克·斯拉特,徐默等译.人类学的邀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9.

5.邓达.知识论域下高校德育课程改革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64.

6.罗文敏.外国文学经典导论[M].民族出版社,2013:241.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9:50.

8.[英]爱德华·B.泰勒,连树声译.人类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1.

9.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商务印书馆,2011:74.

作者简介:

徐宁,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

肖祥彪,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虚幻真实莫言
雨中(外二首)
过去的年
流年似水
春天越来越虚幻
爱如莫言
军旅雅士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者》戏剧性的真实瞬间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
莫言与鸟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