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影《帕丁顿熊》的成人、儿童双重视角

2016-07-12袁美华曲靖师范学院云南曲靖655000

名作欣赏 2016年9期
关键词:布朗小熊成人

⊙袁美华[曲靖师范学院, 云南 曲靖 655000]

论电影《帕丁顿熊》的成人、儿童双重视角

⊙袁美华[曲靖师范学院, 云南曲靖655000]

英国导演保罗·金执导拍摄的《帕丁顿熊》是一部制作精良、内涵丰富的“合家欢”电影,即适合成人陪同儿童共同观看的影片,为同时顾及成人和儿童的观赏需求,影片中呈现两种叙述视角,即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在儿童视角关照之下,儿童在成人社会中的孤独和无助得到凸显,而成人社会对儿童或排斥或接纳的态度亦在两种视角的交叉和相互对视中呈现。最终,在成人视角的关照下,在成人的引领之下,儿童得以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帕丁顿熊成人视角儿童视角 “合家欢”电影

2015年3月,由保罗·金执导拍摄的真人动画电影《帕丁顿熊》在中国上映。这部制作精良、内涵丰富的影片被定位为“合家欢”电影,即适合父母陪同儿童共同观看的影片。因此,在照顾儿童的观影趣味、理解能力的同时,还要适度地顾及成人对影片的期许。实际上,“不同年龄和阶层的观众都能从这部电影里各取所需:可以看到幽默和童趣,可以看到家庭与温情,也可以看到文明冲突与族群融合”①。因为要同时顾及成人和儿童的心理需求,影片中呈现两种叙述视角,即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在儿童视角关照下,儿童初涉人世的孤独无助得以显现;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互相交叉、互相对视,成人和儿童间既相互冲突,又极力达成和谐,儿童努力融入成人社会,渴望被其接纳,成人则尽力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承担“引路人”的责任。

一、儿童视角下的成人社会景观——儿童初涉人世的孤独无助

电影中毛茸茸的可爱小熊帕丁顿其实就是一个初涉人世的天真儿童,在成人世界里跌跌撞撞地学习各种规则、秩序,最终被成人社会所接纳。在来到伦敦(一个充满规则、秩序的成人世界的象征)之前,他只是从抚养他的叔叔、婶婶那里间接学习经验化、教条化的成人世界的规则,当然他也通过探险家留下的收音机学习,这两种方式的学习只是属于书面化的间接经验,尚未接受实践检验,当他以此为准则步入成人社会,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脱节必定会使他碰壁,产生种种不适感和不被成人社会所接纳的沮丧,这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挫折。

当帕丁顿脖子上挂着“请求收养”的牌子,坐在失物招领处时,预示着一个初涉人世的儿童急切渴望被成人社会接纳。在人流如潮的车站,帕丁顿依照学来的经验向人们打招呼、脱帽致敬,成人们并不如他想象中那样温情,予以他的只是冷漠和匆匆而过的忽视。在成人的世界里,人们往往以“忙”为理由忽视儿童向他们发出的请求,这对处于弱势、希望成人予以关注和帮助的儿童无疑是一种“冷暴力”。在这时,电影以一个俯拍镜头——矮小的、被挤得跌跌撞撞的帕丁顿,拥挤的、脚步匆忙的人群——来凸显他的孤独和弱小……《帕丁顿熊》以影像的方式,以一个披着“熊皮”的儿童形象,向人们展示儿童在成人世界里的孤独和无助。影片对儿童心理、处境的理解和同情与儿童视角的运用密切相关。“儿童视角的运用,通过孩子另一种眼光的观察和透视,表现与儿童感知发生联系的那部分现实生活景观,易于揭示成人所难以体察到的生存世界的可能面貌。”②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小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努力按照成人世界的规则进行,并无逾矩之处。也就是说,他在心理上是渴望顺利融入社会、渴望长大的,只是因为经验不足、不熟悉成人社会规则,才导致那些在成人眼里的“恶作剧”。他逐步融入布朗一家的过程,正是其自身慢慢熟悉、适应规则的过程。这种适应对小熊来说不无别扭与无奈。他穿上人类的衣服,使自己看起来更像一位家庭成员;他忍受着讨厌雨水的痛苦,学习跟人类一样每天洗澡……融入的过程,是以一种幽默、轻松和温情的方式加以展现的,但只要我们从小熊的角度出发,就不难发现这种温情背后苦涩与尴尬的另一面。

二、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交叉、对视——成人对儿童的排斥和接纳

作为一部具有欢快、明朗基调的“合家欢”电影,帕丁顿初涉人世的挫折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成人视角的运用使影片不会一味聚焦于帕丁顿的孤独、无助。布朗夫人关切的问候和带他回家的决定,让帕丁顿的孤独和恐慌有所减缓。布朗一家对待帕丁顿的态度也预示着不同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布朗先生犹豫拒斥的态度,他害怕小熊会给家庭尤其是儿女带来不安全因素;布朗夫人温情接纳的态度,她是一个葆有童心的艺术家,象征着英国人独特的性格类型。英国具有尊崇儿童生命价值、保持儿童天性的民族传统,“在欧洲民族中,英国人最不舍得告别童年,这也许是英国儿童文学之所以昌盛的一个原因吧。要写出取悦孩子的书,作者得喜欢孩子、理解孩子,自己得是一个大孩子或老小孩”③。布朗太太就是这样一个热爱孩子的艺术家。这片土地上诞生了许多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写出《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卡罗尔,写出《彼得·潘》的巴里等就是一些永葆童心,和身边的孩子打成一片的“老小孩”。布朗夫人从某种意义上是这些葆有童心的、为儿童创作的作家的象征,电影《帕丁顿熊》是原著作者和导演在向自己民族的伟大传统致敬。

布朗夫人对帕丁顿的接纳与其说是出于怜悯,不如说是出自爱和理解。她总是蹲下和帕丁顿说话,以一种平视的眼光对待帕丁顿。当她温情的目光和小熊天真、无助的目光相遇,互相注视,她马上停下匆忙的步伐,不顾其他人反对,带小熊回家。布朗先生一开始对帕丁顿持排斥态度,尽力阻止妻子的决定。他以俯视的姿态、挑剔的眼光看待帕丁顿,认为小熊是一个危险因子,严肃、谨慎、理性的他不能容忍这种危险的存在。在帕丁顿一心想寻找的探险家的女儿眼中,小熊只是“异类”,她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将其制作成完美的“标本”。在这里,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互相交叉、对视,成人眼中的帕丁顿是危险、“异类”,还是天真可爱,完全取决于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即儿童观,成人“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儿童命运、地位、待遇”。④成人视角的理性以及俯视的姿态,宣示着一种对于儿童的权利,而儿童的天真、涉世未深、理性经验不足,显现为儿童视角下成人世界的五彩斑斓和不确定性。影片中伯德太太这个人物的设置一开始看似无足轻重,实际上导演以其视角为中介,起到沟通、协调布朗先生和小熊及其他家庭成员的作用。通过伯德太太之口,孩子们了解到严肃谨慎的父亲,其实也深藏一颗无拘无束、热爱自由的童心,只是做了父亲之后,对儿女的关心让一个世界上最胆大的男人变成了最胆小的父亲;伯德太太还在小熊离家出走、布朗先生的表现让妻儿失望之际,提醒他注意修复家庭关系:“这个家需要小熊,就像小熊需要你们一样”。成人视角的适时干预对调和儿童和成人趋于紧张的关系有良好的作用。为帮助小熊,布朗先生不惜自毁形象乔装闯地理家协会,严肃、理性的布朗先生和性感清洁女工形象的反差所产生的笑趣,凸显了英国人严肃外表下那颗蠢蠢欲动的童心。他还在关键时刻大显身手,和家人通力合作救出被探险家的女儿囚禁、将被制成“标本”的小熊。这一举动,也使他成为儿女和妻子眼中的“英雄”,很好地修复了夫妻关系,使家庭更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

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的交叉和对视,也凸显了影片的主题:成人和儿童不是对立的,他们是互相需要的,不仅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成人的引领和保护,成人刻板、理性的生活亦需要儿童天真烂漫、游戏精神的调剂和纠偏。

三、成人视角关照下的儿童——成人对儿童的引导和“形塑”

不可否认,这部影片是由成人拍摄给儿童看的,影片中的儿童始终处于成人目光的注视之下。当然,这种目光大多数时候是关切的、温情的,没有时时和儿童视角处于对抗状态,但成人意欲成为儿童“引路人”的姿态表露无遗。天真的帕丁顿初涉人世,带着美好的期待——希望能被成人社会接纳,渴望爱和温暖。在茫然无助之时,布朗一家出现,布朗夫人适时地给予他爱和帮助,布朗先生则由一个排斥者渐渐转变为帕丁顿进入成人社会的“引路人”,这种安排符合成人对儿童的想象和期待——只有在成人的引领下,儿童才能安全、顺利地融入社会,由一个“自在”的人发展为“自为”的人。

社会文化对小熊的形塑,从“命名”开始。在“神秘秘鲁”的原始丛林里,小熊有自己作为熊一族的名字(一种野性的象征),在代表先进文明的英语中找不到对等的词语。来到伦敦,布朗夫人以第一次见面的车站“帕丁顿”为其命名,意味着小熊同自己野性历史的告别和成人社会对儿童的初步认同、接纳。姓名是一个人的符号标志,“命名”意味着儿童作为社会成员有了自己区别于他人的标签,预示着小熊“帕丁顿”开始以文明社会一员的姿态步入成人社会,继续在成人的引导之下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浴室事件”,是一个成人眼中的“熊孩子”让人哭笑不得的“恶作剧”。于儿童而言,他们会委屈地辩解:“我不是故意的”;“钱包事件”则是帕丁顿急于向成人证明:“我是个好孩子”。他误打误撞成为抓小偷英雄,取得通往成人世界的第一个“通行证”,使得布朗先生和一双儿女对他的态度有所改观。“(儿童)要加入这个社会,他们必须了解这个社会的价值标准——接受社会的挑选,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那类人,才能成功地生存下去。”⑤也就是说,要接受文化的“形塑”。影片中成人对儿童的引导和“形塑”基本上是在温馨的、尊重儿童天性的氛围中进行。帕丁顿对成人社会的规则并不排斥,他努力学习和适应一切。在此过程中,影片强调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儿童的心灵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任由成人涂抹,而是“一颗饱满的种子”,成人社会不能随心所欲地对儿童进行规约,“必须考虑到要激活这颗种子的潜在生命力所必需的适合的土壤、阳光和养料”⑥。小熊天真、善良,对人和事怀有美好的看法,内心具有向上、向善的渴望和力量。在成长过程中,他遭遇各种挫折,却收获更多的热心帮助和真心接纳,他也无保留地用自己的善良和爱改变身边的人和事。

在成人社会对儿童的“形塑”过程中,探险家的女儿代表了成人对待儿童的一种极端态度。她想把小熊制作成自然博物馆中的一个“标本”,隐喻着不尊重儿童人格以及扼杀儿童天性的儿童观的存在。这种儿童观认为儿童不具备独立性,是不能和成人拥有平等地位的“他者”,只能任由成人主宰和形塑。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在20世纪得以确立,儿童被看作“独特文化的拥有者”⑦,儿童的世界是一个独立的有其自身内涵的世界,那种不把儿童当作平等的“人”看待、不尊重儿童独特性的观念终被人们遗弃,那些持有此种观念并据此对待儿童的成人,也终将受到人们的谴责甚至“惩罚”。探险家女儿的结局颇有意味,她没有被关进监狱,而是被罚到自己父亲创建的“爱畜动物园”清理动物粪便。这样一种对“恶人”“坏人”的处理方式,独特而温和,既显示了成人社会对虐待儿童行为的鄙弃、惩戒,又充分照顾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成人投以儿童温情、细腻的一瞥。

劫后的小熊和布朗一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对小熊从排斥到真心接纳的布朗先生说:“每个家庭都应该有只熊”,最终被成人社会接纳的帕丁顿感叹:“这就是家。”小熊在成人的社会里终于不再孤独和无助,布朗先生刻板、理性的生活也得以改变,家庭关系得以修复,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温情对视,成人和儿童之间达成了和谐状态——儿童需要成人的爱和温情,成人刻板、理性的生活则需要儿童天真烂漫、游戏精神的调剂和纠偏,而儿童融入社会的过程也在成人引导下得以完成。

①许金晶:《〈帕丁顿熊〉:一个关于殖民与归化的隐喻》,《21世纪经济报道》2015年3月16日。

②杨光:《论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之儿童视角》,《电影文学》2014年第7期,第22-23页。

③杨静远:《永存不灭的童年——谈〈彼得潘〉》,《读书》1989年第4期,第79-85页。

④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2页。

⑤[加]诺德曼等:《儿童文学的乐趣》,陈中美译,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版,第150页。

⑥朱自强:《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儿童观》,《东北师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第90-94页。

⑦朱自强:《经典这样告诉我们》,明天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作者:袁美华,云南大学文艺学硕士,曲靖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儿童文学。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

本文项目名称为“曲靖师范学院教育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儿童学研究创新团队”,编号:2013JKC01

猜你喜欢

布朗小熊成人
养大成人
Legendary British Climber Joe Brown乔·布朗
成人不自在
你好,我是布朗熊
丹·布朗主要作品
小熊
可爱的小熊
教育不是成王败寇而是望子成人
The Doll’s House——成人世界的缩微模型
布朗紧张时 会咬指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