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无友不如己者”

2016-07-12孙露丹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名作欣赏 2016年17期
关键词:忠信交朋友交友

⊙孙露丹[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3]



释“无友不如己者”

⊙孙露丹[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摘要:“无友不如己者”,古今多理解“不如己”为“比不上自己”,“无友不如己者”为“不与比不上自己的人为友”。本文以为:“不如己”为“不像己”“不类己”。孔子与人交往的原则是质的一致而非量的差异。明确孔子的人际交往原则,可以理解古人的人际交往,于当下的人际交往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忠信如不如己

《学而》八章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本章前两句与后三句义不连贯,疑系错简,《子罕》二十五章重出就只有后三句而无前两句。这不是什么问题,问题是“无友不如己者”一句,今之注本大多译作“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照这种理解推下去,那么,每个人都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而强于自己的人按照“无友不如己者”的原则,又不与自己交朋友,那么,岂不是每个人都没有朋友,都成了孤家寡人?

今译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所本,古注大多也均为此解并做了许多申说。朱熹说:“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吕氏春秋·骄恣》曰:“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择而莫如己者亡。”《观世》引周公旦曰:“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中论·贵验》曰:“君子不友不如己者,非羞彼而大我也,不如己者须己而植者也。然则扶人不暇,将谁相我哉?”《说苑·杂言》载孔子曰:“丘死之后,商也日益,赐也日损。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如己者。”这些解释,用白话说出来就是:不如己者是累赘,与己齐者没有用,只有强于己者,才对自己有好处。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还得帮着他,我自己还顾不过来,谁来帮我呀?这种解释,充满了利害的算计,显得自私而龌龊。杨树达先生恐怕也觉得这种解释有问题,他在《论语疏证》中说:“至不如我者以我为胜彼而求与我为交,则义不得拒也。”意思是说不如我的人认为我比他强,求与我交友,于道义上说不得拒绝。可惜这是文中未有之意。

古今注家之所以如此解释,关键在于将“不如”理解为“比不上”。而“比不上”确有“不如”义。“不如”的“如”,在现代一般字典中解释为“及”,义为“比得上”。“不如”,就是“比不上”。“我不如他”,“从前不如现在”,都可说成“比不上”。《论语》中“不如”除“无友不如己”外尚有十例,其中八例可解作“比不上”:

1.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八佾》)

2.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4.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5.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子路》)

6.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

7.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8.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尧曰》)

但“无友不如己者”之“不如”,《论语》八例之外的其他“不如”,则存在商榷余地。

《说文》解释“如”是一个会意字,从女,从口,意为从随。那么“如”的本义或核心意义就是“遵从”“依照”。例如“如命”即遵命,“如期”即按期。在句子中,“如命”“如期”必有主语,“如”字所反映的是主语与宾语的一致性、吻合性。“卑职如命”“会议如期”就是卑职与命、会议与期的一致性、吻合性。如法炮制、如愿以偿、如实汇报,均是“遵从”“依照”义,前后可以画等号的。由这种一致性与吻合性出发,“如”字的一个重要引申义就是“像”。如影随形、如泣如诉、如花似玉、如释重负等词中的“如”,“日初出大如车盖”(《列子·汤问》),“状貌乃如妇人女子”(《史记·留侯世家》),“两狼之并驱如故”(《聊斋志异·狼》)等句中的“如”,都是“像”,表达的仍然是二者的一致性与吻合性,只不过前者的一致性与吻合性的程度大,后者的小。“不如”里的“如”字,仍然是表达“像”义的“如”。“不如”,表达的是前后的不一致性和不吻合性。无论古今,“不如”表达的除比较得失与高下,可以解释为“比不上”外,还有否定。如下列两例中的“不如”,就不易理解为“比不上”,而要理解为“不像”:

1.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八佾》)

2.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子张》)

例1,杨伯峻先生译为:“夷狄即使有君主,也比不上中原诸国没有君主而秩序井然。”“夷狄有君,不如诸夏无君”,就是受将“不如”理解为“比不上”的影响。熟悉《论语》的人都知道,这不是孔子的思想,孔子最恨的就是礼崩乐坏,上下颠倒,无君无父,怎么可能歌颂无君?本句的解释只能是“连夷狄尚且有君,不像诸夏竟然无君”,表达的是孔子于中原混乱局面的遗憾、愤怒与无奈。此章出于《八佾》,这与同一章的“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及下文的“季氏旅于泰山”同属孔子对礼崩乐坏,私门日盛,公室衰败,秩序颠倒的现实的抨击。有君与无君,是社会治乱的突出标志,孔子不会对“无君”的现实拉上夷狄来一番美化和歌颂。

例2更加明显:纣之不善,不像人们说的,书上写的那样,不到那个程度。当然,此句译成“纣之不善,比不上人们说的,书上写的那样,不到那个程度”也可以。这正说明,“如”与“不如”的“如”,意义都是“像”而不是两个意义。前面的八个例句,将“不如”译成“不像”也不是绝对不可以。如“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可译成“吾不像老农”,“吾不像老圃”。“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可译成“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像丘之好学也”,也没什么过错。

故“无友不如己者”,不是“不与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而是“不与不像自己的人交朋友”,即“不与不和自己相类的人交朋友”。

遍观《论语》,孔子及学生对交友之道是十分重视的。《论语》开篇第二句话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曾子的“三省”之二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门有朋友之道必不可少的侠气,孔子曰:“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乡党》)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泰伯》)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公冶长》)孔子规定了朋友间交往的主要内容即“以文会友”(《颜渊》),交友的目的是“以友辅仁”(《颜渊》)。更有细密处,孔子提醒人交友中注意的问题即朋友相交,不可过密:“朋友数,斯疏矣。”(《里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颜渊》)孔子还特意为此设立了一个榜样就是晏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长》)最重要的,孔子规定了交友与否的原则,著名的如:“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直、谅、多闻、贤、仁。除“多闻”有“己不如”的意味外,其余均讲道德品质的一致,孔子强调“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无友不如己者”前面的一句“主忠信”,更是孔子交友的基本原则。在本章的上下文联系中,孔子实际说的是:交友以忠信为主,不与不忠信的人交往。孔子交友强调的是质的仁贤忠信直谅,是“类”的一致,是“同道”,非“比不上自己”的“量”的差异。总之,我们以为,“无友不如己者”的意思是“不与不类己的人交朋友”,也就是说,要与仁贤忠信直谅者游。

这里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何以说“如己”者即仁贤忠信直谅者?我们考虑,“无友不如己者”是孔子对学生而言,不是大众。《论语》为弟子所记,此句于《子罕》章重出,可以为证。孔子既然在前面讲了“主忠信”,那么,“无友不如己者”就是“主忠信”之后的行动,是在“主忠信”基础之上的行动。也就是说,“主忠信”首先是对自己的要求。自己忠信了,要求所交往的人也必须忠信。这就是“如己”为“像己”“类己”。“不如己”“不像己”者即便辟、善柔、便佞者。

我们还可以从《孟子》中找一些佐证。《论语》中,颜渊是孔子最好的学生,可惜没留下什么材料。从《孟子》看,孟子确实是最追随、服膺孔子,对孔子理解最深的一个人。孔子讲“反求诸己”,孟子亦讲反求诸己;孔子讲尧则于天,孟子亦讲尧德巍巍。孟子讲交友,几乎与孔子无二致。我们先看一则小故事:

逄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离娄下》)

羿死而子濯孺子活,区别在于交往对象道德品质的优劣。逄蒙只想自己为天下第一,不顾甚至内心根本没有师生情、朋友情,羿之取友,确实有障蔽。子濯孺子自信:自己为端人,自己的学生尹公之他是端人,尹公之他的学生庾公之斯也一定是端人。正因为识人与取友坚持了一个“端”字,子濯孺子绝处逢生。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万章下》)这是孟子著名的“知人论世”说的出处。而孟子讲知人论世的初衷,却是交友。“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此句赵岐注为:“乡,一乡之善者。国,一国中之善者。天下,四海之内也。各以大小来相友,自为畴匹也。”意谓乡里水平的善士便以一乡善士为友,国家水平的善士便以国中善士为友,天下水平的善士便以天下善士为友。归结为一个人的善之水准,决定一个人交友的范围及对象。赵岐的这种解释一定影响了朱熹,朱熹说:“言己之善盖于一乡,然后能尽友一乡之善士。推而至于一国,天下皆然,随其高下以为广狭也。”这种解释也一定影响了杨伯峻先生。杨先生说:“一个乡村的优秀人物便和那一乡村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全国性的优秀人物便和全国性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性的优秀人物便和天下性的人物交朋友。”

这样解释恐怕不确,正确的应该是焦循。焦循说:“赵氏以一国之善士为国中之善者,而以‘国中’解‘国’字……此误‘国中’为‘一国’也。推之乡,一乡之善者亦是乡乡之善者,以‘乡中’解‘乡’字,犹以‘国中’解‘国’字也。”焦循认为此句应意谓:“盖取善无穷,在一乡则友一乡,在一国则友一国,在天下则友天下。”下句为:“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此互明友一乡未足,则进而友一国,友一国未足,则进而友天下,友天下未足,则进而友古人也。”焦循的解释应是确解。此句所含意蕴上述诸家未论及者还有一义,即“仁义之士同声相求之义”。由“乡”至“天下”是空间上的同声相求,由此时至古时则是时间上的同声相求。无论怎样解释,核心意义都在一个“善”字。孟子讲“端”,讲“善”,和孔子是一致的,即仁贤忠信直谅。故本文以为“不如己”为“不像己”“不类己”,孔子与人交往的原则是质的一致而非量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杨树达.论语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赵岐等注.孟子(全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8.

作者:孙露丹,硕士,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语文教学研究、语言研究。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忠信交朋友交友
孔子论交友
百岁“武痴”
交友如择居
交友之道
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决定了你这一生是什么样的人
联墨双馨
十室之内,必有忠信
“们”字交朋友
篆刻
交友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