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少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2016-07-12江门幼儿师范学校科研培训处广东江门529080
⊙郭 玉[江门幼儿师范学校科研培训处,广东 江门 529080]
论陈少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郭玉[江门幼儿师范学校科研培训处,广东江门529080]
摘要:陈少白早年投身革命,辗转风尘,以诗反映革命风潮,时刻关注民族、国家的命运。陈少白辞官后,纵游南北,描绘山河风貌,感叹历史变迁,借古讽今,具有批判现实的锋芒。陈少白返乡后,安于田园生活,描写田园风情,抒写隐逸情怀。其诗雄豪、深沉、健朗、雅致,融成了雄深健雅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陈少白行旅诗怀古诗山水田园诗雄深健雅
陈少白(1869—1934),名少白,原名闻韶,号夔石,广东外海人(今属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兴中会”创始人之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觉者,有“国叔”之称,清末民初著名的革命家、企业家、教育家、文学家、爱国爱乡的儒商,有《兴中会革命史要》等传世。
目前学界探讨陈少白的历史贡献时,往往把他依附于孙中山,从而忽视陈少白的独特贡献,尤其忽视陈少白在诗歌方面的贡献。主要因为陈少白的诗歌散在各处,没有结集出版(陈少白纪念馆编有部分内部资料),学人未能窥其全貌。笔者整理陈少白散佚的作品时,搜集了其五十多首诗歌,其中不乏佳作,列入唐宋诸贤名作之中,亦不愧色。
一、反映革命风潮,关注国家命运
陈少白的时代是风云激荡的时代,清王朝内乱丛生,外患迭起。当民族存亡之际,陈少白慨然秉持民族大义,毅然投入革命洪流之中,戎马倥偬之际不废吟诗,创作了大量的行旅诗,这些诗真实地记录了当时革命风潮的变化。
1895年广州起义的失败,带给陈少白的不是苦闷和彷徨,而是更勇敢地准备下一次起义。为了开展革命工作,他东渡日本,又潜入台湾,成立“兴中会台湾分会”。在台湾期间,陈少白在《台湾新报》共发表十一首诗(佚失一首),即《咏基隆港》《初到台偶作》《吊刘抚》《咏台北城》《澎湖岛》《吊澎湖岛》《安平泊》《台南府城》《谒郑国姓庙》《小岛楼上赠别日友》。这些诗写景抒情,磊落不凡,体现作者早年投身革命、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
《咏基隆港》描摹“峭壁”“巨浪”背景下的基隆港的壮阔景象,反映陈少白革命受挫后更加雄壮的革命情怀。《初到台偶作》感叹物是人非,台湾已落入日本人之手。满目山河,沧桑巨变;满怀义愤,化作诗歌。诗句“王孙聊慰河山感,犹是东洋人版图”①,正是这种情感的高度浓缩。《咏台北城》融英雄失志之情入阔大的景物之中。“东亚何曾失寸土,新民今且拜新官”②,传达了“衣冠殊异”“国土沦丧”“民拜新官”之悲音,格调苍凉悲壮而不失豪侠气概。
此时的台湾已被日本侵占,许多台湾民众在强权面前不得不低头。作为中国人,陈少白来到神州故地,只能秘密地开展革命工作。面对危险时局,他警觉地写道:“东西日事争搀夺,知否吾民在釜鱼?”③(《台南府城》)列强相侵,国人如釜之中鱼而不知,语气强烈,如大音在耳,振聋发聩。
在旅台期间,陈少白的感情复杂而强烈,革命志向愈加坚定,他热切地呼吁下一次革命高潮的到来。然而面对日本侵略的事实,他有时只能用宛转之笔含蓄表达。陈少白到日本不久,清政府对日本进行外交施压,日本加强了对旅日华人反清活动的监控,革命一度转入低潮。他的《赠东方大侠宫崎寅藏琵琶题词》就是革命转入低潮的真实写照。作者运用典故,自比“浔阳妇”“乞食客”,抒发了“天涯沦落”的悲音。伤感催人的琵琶音、低沉悠扬的洞箫声,极易触发人的悲凉情绪。如第二首曰:
英雄漂泊红颜老,同抱余情委秋草。赠尔琵琶作伴游,一拨十年长潦倒。④
诗歌表达了红颜易逝、英雄叹老之意。加之“琵琶”“洞箫”本身蕴含丰富的文学意味,所以此诗颇能摇人心魄,把革命低潮的苦闷体现得淋漓尽致。
即便后来陈少白辞官经商,他也是身在田园,心系天下,时刻不忘国家、民族的命运。例如《无题二首》《游张家口感赋》反映了军阀混战、杀伐不断的现象。当时列强环伺,国境日蹙,内斗不已,生灵涂炭,作者婉斥军阀内斗的行径。诗句“两堡太平三百载,但教相保勿相残”⑤,颇有言外之意。晚年陈少白归隐家乡、外海,他仍然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很多有益民生的实事。因此,他的诗不仅反映革命的跌宕起伏,而且始终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二、描绘山河风貌,感慨历史变迁
辛亥革命后,陈少白抖落征尘,飘然归隐。闲暇之中,他纵游祖国山川,登高望远,吊古思今,颇多怀古之作。如《壬申春西行,道过临潼,谒始皇墓》《咸阳访始皇墓二首》《浴华清池口占》《三月自长安东归,登华山一宿》《别华山》等诗清晰地记录了陈少白1932年北游西安一带的情形。作者来到北方,首先被异域的风光所吸引,如《三月自长安东归,登华山一宿》曰:
华岳嶙峋拟犬牙,有时奇秀似莲花。细疑无路苍龙险,高欲齐天落雁斜。
壁立悬崖一万尺,堆成怪石两三家。岩岩此日人皆仰,底事浮云半面遮。⑥
作者惊叹于华山之险,把所有的烦恼都抛之脑后。华山嶙峋如犬牙,奇秀如莲花,表现山势突兀奇美。“苍龙险”“落雁斜”“一万尺”“两三家”等句,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华山的险、高、奇、怪,全诗写景如画,让人如临其境。
陈少白一生多次北游,履迹怀人,辄赋于诗,怀古诗颇能反映作者内心的隐迹,寄寓强烈的个人情感。如《过昭君墓四首》即如此,作者面对暮烟衰草、断瓦零砖的昭君墓,深感“痛绝功成不赐环,芳魂寂寞隔阴山”⑦,这与王安石《明妃曲》“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浴华清池口占》首先描绘了柳色青青、华清水暖的长生殿,然后抒发历史感慨:岁月变迁,梧桐夜话的主角又在哪里呢?这些诗感情浓烈而余韵悠长。
古代为人君者,秦始皇雄才伟略,武功赫赫,然焚书坑儒,文治不足,其千秋功罪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陈少白一连用《壬申春西行,道过临潼,谒始皇墓》《咸阳访始皇墓二首》来抒写胸臆,余意未尽,又在诗后小注继续感叹:“壬申春暮,与英三道过临潼,访始皇墓于东郊。马鬣封高,千年如故。登临四望,背山面水,形胜天然。当代英风,尚可想象得之也。”⑧暮春三月,陈少白登临远眺,始皇陵气象非凡,千年依旧,秦始皇剪灭六国的功业如在目前。年过六旬的陈少白凭高对此,只能望而兴叹。如今外敌日逼,内乱纷争,会有定国兴邦的英雄吗?诗句“东南今竟无门户,应忆筹边万里城”⑨寓有深旨,国民政府偏安南京,无力御敌于国门之外。笔锋所向,直指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
所以,这类诗不是单纯地描写风景,而是在写景之中评议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并与当时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因此这些诗不仅有历史的厚重感,而且有批判现实的锋芒。
三、展现田园风情,抒写隐逸情怀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陈少白即宣布退出政坛,从此他漫游南北,描绘山水田园的诗陡然增多。然而他与政府高层的往来仍然频繁,过着“亦隐亦官”的生活。1925年孙中山逝世之后,陈少白才真正归隐。《乙丑端午即兴》作于1925年(乙丑)端午,孙中山刚刚逝世。此诗表达了作者不问人间世事、领略山水清音的人生快意。从陈少白1926年及以后的诗歌来看,其心态更加内敛,没有早年高歌猛进的政治抱负,纵情山水、歌咏田园、叹老向佛是诗歌创作的主题。
作者将风情摇曳的山水田园风景融入诗中,抒发了隐居生活的隐逸情怀。《和晦闻诗》《和俞伯扬社稷坛看菊韵》《戊辰客沪上作》等在描绘自然风光的基础上,表现“无官客梦酣”⑩的适然心情。但时局混乱,快意之中时而暗藏淡淡的离愁,如《京华小憩》《丁卯东游》等在叹老叹贫之中流露出岁月惊心、华发催人的悲愁。
陈少白的三首题画诗意脉相连,都以“厌世隐居”为主旨。《题画》的画面是:一个人在大树下、竹椅上酣睡。陈少白在画上题诗,再现他“瓜棚好梦”的隐逸生活片断,非常逍遥自在。《题长睡图》传达了作者“出世随缘”的思想,“埋头长日睡,还闭梦中心”⑪堪称名句。《题桃花英武》体现了对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向往,黄昏、桃花、流水的人生理想之地从来都是隐士心中的乐土。
陈少白归隐故里后,常去家乡的茶庵寺(陈少白的故居旁,在江门五马归槽山麓)与僧人论道。诗中出现“逃禅”“持修”等的佛家用语,诗意颇有“色空无异”的禅宗思想。他用诗追忆平生,流露出“随缘”的佛教思想。难怪陈少白病卒,葬入茶庵寺。
与人唱和,是隐居生活一个重要活动。《步云翥兄原韵奉和》《和云翥兄原韵》《入春无聊,涉园成趣,喜双梅盛开,口占柬云翥兄》等是陈少白与族人的唱和诗,表现了生活的闲适。作者谈论因果,印证佛道,以佛法静心,不追逐名利,诗句“不少中原驰逐客,谁人掇得月明情”⑫可算是作者一生的总结。陈少白早年许身革命,辗转风尘,晚年载誉归来,清风明月陪伴,人生结局还算完美。
四、雄深雅健的艺术风格
一个成熟诗人的诗风是多样的,非唯一体可概,但多样性的诗风之中总有一个主导性的诗风。陈少白之诗,雄豪大气,深沉含蓄,健朗阳刚,雅致阴柔,形成了以“雄深”为主的“雄深健雅”的艺术风格。
陈少白早年寓居台湾所作诸诗,写景、抒情、状物大开大合,气势磅礴。如《澎湖岛》全诗三十六句,二百五十二字,作者运用比喻、象征、夸张、铺陈等一系手法,总括“魑魅龙蛇”给台湾带来的沉重灾难,盛赞妈祖、施等历史人物的贡献。诗人感情如天风海雨一般不可遏制,有如李白、苏轼。诗歌遣词用语,多作阴森之状,又似李贺。
其他旅台诸诗无论是描写基隆港,还是感叹台北城,抑或是凭吊古迹,都在阔大的景物中展开,融入英雄拔剑的悲壮情怀,苍劲有力。即使他后来的行旅诗也激荡着满腔的爱国豪情,阳刚勇猛。
此类诗作往往从大处着笔,粗猛豪横,感情激烈,喷薄直下。由于种种原因,陈少白要控制倾泻感情的节奏,甚至要以宛笔表达情意。但是感情依然深沉,那种悲天怜人的思想如杜甫,如《游昆山道中作》反映时局变幻。1925孙中山逝世后,军阀混战加剧,硝烟遍地。昔日孙中山、陈少白等立志救国,安定黎庶,谁想今日神州大地,仍然刀兵四起,祸水泛滥。最后两句“扪心未敢论功罪,此日谁教祸水横”⑬尤有深意,既含蓄而宛转,引而不发,又有健朗阳刚之气。
陈少白以宛转之笔表达深沉含意的诗篇不仅与时局相关,而且与他谨言慎行的作风相关。孙中山一生阅人无数,始终以弟称呼者,仅陈少白一人而已。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后,与陈少白的私人书信中仍以“弟”相呼。然而陈少白并未以此自高,他常在“兄”“足下”“总统”等词后空格示尊。可见陈少白“谨言慎行”如此,非一般“近而无礼”之徒可比。移之于诗,亦是慎之又慎,例如作于孙中山逝世之后《无题二首》。当时国民政府内斗日甚,战争一触即发。第一首诗前四句谈今事,写孙中山的盖世功业。后四句论古事,以今证古,各地军阀拥兵自重,已起萧墙之争。第二首诗则以古论今,良多幽深之意。堂堂大汉皇朝,岂能预知王腊造反!刘宋代晋,不忘旧本,仍用晋朝年号。而孙中山刚去世,许多人就丢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临终告诫!陈少白感叹革命伟业败于“顽民”之手,但未明言“顽民”是谁,实有难言之隐。
当陈少白真正远离政治漩涡、静心享受生活时,那种萧然之气吹散在家居诸诗之中,迥异于雄放之作。劳形伤神的事无萦于心,故神安体适。陈少白的诗歌两次写到“梦中心”,一曰“丹青”无法尽写“梦中心”(《无题》),一曰“沉睡”深深关闭“梦中心”(《题长睡图》)诗脉如缕,让人沉醉。再如《忆塔影楼》曰:“日日凝妆珠海岸,经年憔悴深闭门。风光如许人何处,厌记江潮涨落痕。”⑭如今风光如许,当年凝妆深居、共赏潮起潮落的人又在何处呢?过去风云激荡的岁月化作飘落的梦花,片片飞舞,俨然摧刚为柔。
陈少白描写自己居住的白园是“红梅独自争妍艳,装点荒园异样春”,红梅独艳,把冬季下的白园装扮得分外美丽,好像另一种风情的春天。这些田园诗写景清新别致,抒情意韵悠长,如同流风回雪一般,宛转晶莹,别有神韵,类似白居易晚年的闲适诗。
所以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皆与世相推,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不管怎样变化,陈少白的诗歌一直呈现积极健康的风貌,几无颓废之气。即使谈禅论道的诗篇,也表现了大彻大悟之后的潇洒。
陈少白喜欢用典故,他凭吊历史遗迹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随意调遣,收入笔端。即使寓居、题画之作,也常常用典。如《燕京旅邸》表达自己的革命情怀,首句暗用“元龙豪气”之典。“元龙”即汉末陈登,素有大志,受到刘备赞许。陈少白熟知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如《题桃花英武》,首用陶渊明的桃花源之典,尾用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及温庭筠《望江南》“斜晖脉脉水悠悠”之典,化用自如,妥帖自然而无人工斧凿之迹。因此,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陈少白之辞章》谓其:“才思敏捷,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通”⑮,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总之,陈少白作诗善于用典,虽然无意模仿前贤,但不求而自工,唐宋大家的影子在他的诗中是可以寻觅到的。虽然陈少白的诗歌数量不多,但是诗歌的思想内容丰富,艺术成就也很高。陈少白早年诗篇展现风云变幻的革命时代,中年怀古伤今的诗陡然增多,晚年侧重于抒发隐逸情怀。当陈少白积极投身革命时,诗多是雄豪的、健朗的;当他辞官并未真正归隐时,诗多是深沉的、含蓄的;当他归隐田园时,诗多是雅致的、阴柔的。诗风多样,共同形成了雄深雅健的艺术风格。
①②③⑩⑪黄雍廉:《是天民之先觉者——陈少白传》,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3年版,第102页,第103页,第108页,第185页,第185页。
④⑤⑫⑬陈德芸:《陈少白先生年谱》,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第21页,第22页,第22页,第21页。
⑥⑦⑭陈占勤:《陈少白年谱》,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117页,第119页,第164页。
⑧⑨陈一峰:《陈少白诗词书法集》(待版),外海陈少白纪念馆1992年(内部资料),第81页,第81页。
⑮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陈少白之辞章》,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页。
参考文献:
[1]曹寅.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作者:郭玉,文学博士,江门幼儿师范学校讲师。
编辑:赵红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
项目基金:江门幼儿师范学校课题[JY2014XZW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