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看与被看之新议
2016-07-12迟琳玉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
⊙迟琳玉 王 敏[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孔乙己》看与被看之新议
⊙迟琳玉王敏[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巨匠,其作品的文学价值不必赘述。本文深入探讨先生的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一文,重新提出小伙计看看客、小伙计看孔乙己、看客看孔乙己、作者看整个故事的四重看与被看模式。并对其进行不幸者看不幸者、幸者看不幸者、先驱看群众的划分。最终跳出鲁迅研究的范畴,在现当代文学的大范围中从文本解读与物感说、反映论的理论分析角度探索看与被看模式对文学创作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孔乙己看与被看现当代文学创作
提起现代文学这样一个风云激荡的时间轨迹,鲁迅先生就是那璀璨明星。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学术研究,先生都馈赠给文学丰厚的财富。从旧文学中挣脱,在新文学中振臂高呼,先生的声声呐喊不时回荡在历史的时空中,也回荡在千千万万的读者心中。
一、多元视角,主旨突出——新议《孔乙己》中的看与被看模式
《孔乙己》这篇短篇小说用平实的语言向读者展开了一幅处于变革时代中麻木的乡村画卷。在鲁镇这个小乡村的咸亨酒家里,镇上的三六九等人物汇聚一堂,上演了一出出可悲又可笑的故事。钱理群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书中曾经提及《孔乙己》的结构中有三重看与被看的关系。其实,根据叙述的走向,我们可以将这篇文章解读为四重看与被看模式,将它们划分成不幸者看不幸者、幸者看不幸者、先驱看群众这三种。
钱先生认为,这部作品中存在小伙计看酒客和孔乙己这样的关系。小伙计看孔乙己的可悲与可笑、看看客的麻木与残酷。而我认为,这样的相互关系在作品中是各自独立的两者,小伙计对这两大主体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在故事中更出现了一次情感上的渐离。因此,这一种关系可以解读为小伙计看看客、小伙计看孔乙己这两重结构线索。立足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可以详细地再次解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孔乙己》。
(一)第一重看与被看——小伙计与孔乙己通读全篇,我们能够发现《孔乙己》这个故事叙述的独到之处:以小伙计的视角来观察事件的发展。鲁迅先生别出心裁地将小伙计作为故事叙述的主体,借助他的视角同时观察孔乙己、看客。在这里,我们可以观察到鲁迅先生对孔乙己、对看客的描绘中出现了不同的着墨之处。
小伙计与孔乙己的这一组看与被看的模式可以将其纳入幸者看不幸者的分类。在故事中,孔乙己作为没落书生,被穷苦人耻笑,成为社会底层的底层。可以说,小伙计是幸运者,他自力更生,而孔乙己则成为尴尬的存在。他并没有借助自己一直走的路获得光明,反而陷入了一种无边的黑暗。原著提到“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吃懒做”。这是我们在故事中深切地感受到的属于孔乙己的不幸。在故事的尾声,作者借助前后对比再次渲染孔乙己的不幸——先前,孔乙己曾“排出九文大钱”,更是“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虽然和到店里踱着步慢慢喝的长衫主顾们相比略显寒酸,但是孔乙己还是有要下酒菜的资本,并且一个人还喝两碗酒。这样的气场足以让短衣帮的看客们惊讶。后来,孔乙己这从不拖欠的主顾竟“还欠十九个钱”。最后,他由站着喝酒变为爬着喝酒。
当然,设计小伙计这样的看客角色后,我们不难发现他和其他看客有所不同。在他身上出现了渐离于故事旁观者身份的过程,也出现了与看客同化的过程。小伙计最初处于故事发展的边缘。他用自己的双眼冷冷地看着这两大主要角色的表演——孔乙己的悲与看客的笑。甚至我们可以发现,故事开头的三个长段落都是完全站在表述小伙计个人状态的立场上。不过,这样看似无用的和主体故事并无联系的叙述,却为故事埋下伏笔。
在故事的起初,小伙计和作者的态度是相仿的——没有人格上的感情倾向,可以说,这时的小伙计就是故事背后的一双眼睛,代表着作者的立场。后来,小伙计态度发生了一次转变——孔乙己在问小伙计是否会写“茴香豆”的“茴”字的时候——这时,小伙计的心理状态和前文截然相反:“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借小伙计的叙述,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孔乙己的可笑与可悲。之后,小伙计更是加入看客们中间,一同嘲笑孔乙己的“偷书”与“窃书”,嘲笑从他口中道出的“之乎者也”。作为迂腐的文人,他“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他是科举制度的拥趸,期盼借助科考换得人生的美满与幸福,却彻彻底底地失败了——“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
透过小伙计观察孔乙己的不幸,是这一重看与被看的模式的内容,由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模式指向作品的内涵,我们更是体味出先生经久不息的呐喊——对封建人才选拔制度的抗争、对地主阶级敲响的警钟。我想,这是鲁迅先生在作品之外给予人们的深刻思考。
(二)第二重看与被看的模式——小伙计与看客们
在这一条线索中,我们依旧能看到小伙计的转变。我们在前文看到了小伙计对于孔乙己态度的转变,当然,作为第三者的旁观视角,对故事中二元对立的另外一个主体——看客们也会有态度上的转变。这构成了一个小伙计与看客在思想上同化的精神悲剧。
小伙计先前因为孔乙己是穿长衫的,也是鲁镇上略有知识的人物,所以对他有些好感。后来,故事的脉络出现了“渐离”的创作倾向。他对孔乙己态度的转折,也意味着他对看客们态度的变化。
在经历孔乙己的追问后,小伙计“愈不耐烦了”;这时,他和看客的心理状态十分相符。这次渐离,让小伙计的叙述视角向看客倾斜,小伙计的思想正逐渐趋同看客,代替这些短衣主顾们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从故事推进伊始(也就是小伙计介绍过鲁镇和咸亨酒家的状况后),整段叙述对看客们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再到反映看客与孔乙己,最终走向对孔乙己的终极的描绘,我们可以窥见这第二重看与被看的故事结构的转折。在前文的看与被看模式中,小伙计、孔乙己、短衫主顾们纠结其中。我们十分有必要将小伙计与看客们的同化过程单独加以分析。渐离与同化这两对人物情感变化,分别在小伙计观察孔乙己、小伙计观察看客们的群体中有所表现。这是本篇在钱理群老先生的观点基础之上加以细分的主要依据。这其中,也发出了属于鲁迅先生的呐喊。小伙计的转变让读者惊醒。
我们恐惧麻木的短衣主顾们肤浅的认知,而小伙计久在其中,不知不觉地受其浸淫,像极了当时广大农村中的情况——这在《阿Q正传》中也有所体现。有革命和挣脱黑暗的想法的年轻人试图革命,却受到来自父母或者封建权贵们的阻拦。无法冲破牢笼的他们最终依旧是旧社会中一只温顺的羔羊,听话而任人宰割。
我想,这是青年人的悲哀。彼时的鲁迅先生,用辛辣的笔触警醒正在沉沦的未来的革命者们,同时《孔乙己》也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革命课:革命的道路是荆棘丛生的,如果连持剑的勇气都丧失殆尽,那么,阳光和未来永远不会属于那些懦弱的人!
鲁迅先生的文字启迪着无数后来者,这样清脆的呐喊、这样恳切的鼓励,我想,是鲁迅先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丰碑的原因。这呐喊,一次又一次回荡在历史长河中……
(三)第二种模式衍生的新分类从横向对比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在鲁镇,看客与小伙计都是靠卖着体力替人打工来维系生活;和生活悠闲的长衫主顾相比,他们确乎是属于不幸、值得同情的。并且,小伙计与看客们同流合污,是渐离和同化的转变带给他的思想上的变化;这种麻木,更是他可悲的原因。我们再次跳出故事来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小伙计和看客们是不幸的。故事背后的那双眼睛提示着我们,这两大人物的塑造,都在向我们传递麻木的气息。
看客们是麻木的,他们这个群体接二连三地耻笑孔乙己。他们对人的思考会一直停留在思维定式之中。
有几回,孩子们围住孔乙己,他“便给他们吃茴香豆”,孩子们一人得到了一颗茴香豆。作为底层的底层,孔乙己的生活远比短衣帮的主顾们来得更加辛苦——“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只会读书,不会营生让他不谙赚钱之道;在心理上,更要时时刻刻接受目不识丁的下等人的无端嘲讽。但是孔乙己是怀着善心的,我们不能埋没了孔乙己身上闪光的地方。
反观看客们,在面对孔乙己的爱心时,仍然将它扭曲成可笑的笑料,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麻木和可悲。看客们是麻木、不幸的,小伙计亦然。开篇之时,小伙计用冷峻的眼来向读者控诉看客的麻木。但是在冲突爆发之时,我们却发现彼时的小伙计已经换了一副嘴脸。他对孔乙己的态度变得十分不耐烦,不愿去回答他提出的“无聊”问题。附和着笑成为小伙计转变的一大表现。和麻木的人一道变成麻木的人,这是故事赋予小伙计的麻木。看客是一直麻木着的,可怕的是,他们将原本清醒的活着的人也变得麻木。在整个故事中,看客是不幸的,肉体上受着欺压,灵魂里透着麻木。小伙计是不幸的,他的思想受看客的凌辱。这一重看与被看的模式不论是在故事中还是故事外,都向读者传递出一种不幸的色彩,因为这是不幸者在不幸中鉴赏着不幸者的不幸。
在小伙计的沉沦中,鲁迅向即将成为不幸者的读者发出呼唤和呐喊。透过近一个世纪的时光,先生仿佛在用写作的笔告诉我们:奋斗着的青年,请时刻保持清醒!
(四)第三重看与被看——孔乙己与这些喝酒的看客们这一种关系属于看与被看这一模式中的幸与不幸者这一分类。在咸亨酒店的顾客中,孔乙己是不幸者,而看客们属于幸运者。在鲁镇的社会生态系统中,穿短衫的这些顾客虽然没有孔乙己的学识,却能够适应生活,日子拮据却能够依靠自我的劳动来换取生活保障。而孔乙己作为长衫主顾的一员,却成为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看客的一句话,透露出很多信息:孔乙己未曾进士及第,又懒,不愿踏踏实实地替人“钞书”,唯有用“窃书”这样的方法来维系自身的生存。这是他生活的悲哀,更是他性格的腐朽不可雕也所造成的不幸。“又”,这一个精到的炼字,更是加深读者对孔乙己的不幸的印象。
站在故事之外来看孔乙己,他也还是不幸的,心心念念的科举求仕之路在当时已经走不通了,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生活显然不属于他。生活已经把他抛向底层。而看客们还并未被生活遗弃到最阴暗的角落。
这样的幸运者的看与不幸者的痛苦展示,让我们领悟到双重不幸在孔乙己这样的人物形象中的叠加。自身的尴尬处境、旁人的冷嘲热讽,尤其这些嘲讽来自于比他社会认可度低贱得多的下层人,让孔乙己确乎陷入一种不幸。这就是幸者嘲讽着不幸者。
在冷嘲热讽中,我们不禁觉得有些战栗,麻木的人用无感的灵魂面对这世界,对于生活,不再有犀利的思索。看客们在这大千世界中苟活,他们的行为让读者为之一震;我想,这是鲁迅先生对读者发出的呐喊。他们鉴赏着孔乙己的不幸,更是孔乙己的不幸的幕后推手之一。他们用浑浊的目光奚落一个被时代抛弃的读书人孔乙己。我想,孔乙己是可笑的,看客们更是可悲的。
(五)第四重看与被看的模式:先驱者与群众的看与被看——作者看整个故事我们解构《孔乙己》这篇文章后可以认定,文中的小伙计和文章的作者所持立场是不同的。在《孔乙己》的写作过程中,先生是用一副先驱者的姿态来刻画故事。孔乙己、小伙计都是当时中国大地上千千万万的群众的代表,孔乙己在被嘲讽中麻木,看客们在围观中无感。作为清醒着的革命者,鲁迅先生用双重典型人物形象描绘世情百态,唤起良知。全文透过孔乙己的命运悲剧诉说科举制的荼毒,进而控诉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对其进行全盘的清算;透过看客的麻木不仁来唤醒社会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透过小伙计的转变惊醒正在被扼杀的革命者奋起。
深刻、多重的主旨,令读者们眼前一亮。这,是属于鲁迅先生的呐喊;这,更是属于民族的呐喊!
二、先驱慧眼——浅析孔乙己中的文学创作理论
在《孔乙己》一文中,鲁迅先生塑造了一个无主名、无意识的人物群体——酒客。在众多文学理论、研究著作中,对集体无意识的现象有详细论述,本文不再赘述。其实在《孔乙己》中,不仅有无主名、无意识的麻木的看客心理,更有物感说、反映论的印记。
纵观文学与社会生活这一问题的各学说,物感说、反映论、模仿说皆有较大影响。在鲁迅的文学创作中,前两者时时渗透其间。鲁迅先生针砭时弊,逆势呐喊,为后人留下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屈服的画面,也为读者展现出当世中国农民的彷徨与无感。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在《孔乙己》一文中,先生描绘着鲁镇的风物人情,更是在用文字向读者传递出一种抗争的信号,正可谓: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三、影响深远、笔锋犀利——跳出《孔乙己》解读看与被看模式
看与被看的影子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时时出现,不仅仅是在《孔乙己》中。在《狂人日记》中,“我”就是一个阅读狂人在病中写下的日记的看客;在《祝福》中,“我”是一个面对祥林嫂的人生悲剧的看客;在《药》中,“我”更是看着革命者夏瑜的热血被麻木的华大妈用来医治儿子小栓的痨病。我们不能否认,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作家都是在鲁迅的基础上发展多样的文学风格体式,眺望历史,无数后辈大家都在汲取鲁迅先生留下的养料。我们在巴金先生的《憩园》一书中看到了作家重归故土之时的看与故事的其他人物的被看。沈从文先生的湘西文学世界里更有他的看与那些灵动的人物的被看。鲁迅先生,屹立于文学的史册中,更留在读者的阅读世界里。
先生的文字影响着一代代的作家;先生的人格,更影响着作家们。阅读“左联”作家的作品,我们在字里行间嗅到了浓浓的政治气息;左翼作品中深刻的战斗性思想,便是袭承自鲁迅先生的呐喊精神,只不过在作品中我们较难赏析到先生的艺术创作手法。洪灵菲的《流亡》、阳翰笙的《地泉》等作品中流露的革命思想,都与先生对民族、国家的深沉忧虑相仿。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更是启迪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诸多作家。
四、凌驾于时代之上的呐喊精神
文学创作是盛开在时代这方沃土上的绚丽花朵,鲁迅先生的创作根植于被压抑着的时代和人群。在新文化运动之时,《呐喊》一书中发出的惊为天人的呐喊,在寻求变革的中国社会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而《呐喊》一书中流淌出的不畏强权、时刻保持清醒的呐喊精神对当代社会依旧有着深远的影响。
鲁迅先生的思想,超越了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尚处于初期的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懵懂,更摆脱了旧文学的陈腐气息。虽然文白相杂的语言风格依稀可见,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看到先生的超脱之处。
追求理性是先生发出呐喊的真切原因,而追求理性也成为当代社会的每一位读者值得效仿的优秀品质。
从《呐喊》中传递出的呐喊精神,扎根于时代,也反哺时代。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晖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1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童庆炳主编,赵勇副主编.文学理论新编(第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迟琳玉,就读于辽宁师范大学,主要从事影视编创与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研究;王敏,文学硕士,任职于辽宁师范大学,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与影视创作研究。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