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迷幻之美:济慈诗歌中的罂粟意象

2016-07-12张素玫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杭州310018

名作欣赏 2016年35期
关键词:济慈罂粟鸦片

⊙ 张素玫[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杭州310018]

迷幻之美:济慈诗歌中的罂粟意象

⊙ 张素玫[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杭州310018]

济慈的职业药剂师经历和肺病患者身份,使罂粟成为他诗歌中重要而又独特的意象,营造出其诗歌迷乱幻美的意境。这种意境使济慈的“感觉主义”走向极端,到达一种诗学意义上的虚无之美,寄托了诗人藉此忘却现实渴求美好的内心真情,体现了他由“幻美”而至“真美”的审美追求。

约翰·济慈 罂粟意象 幻美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JohnKeats,1795—1821)在诗歌中抒写过许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如开在牧野的蔷薇和“盛满了露制醇醪的”麝香玫瑰、易谢的紫罗兰、熏香迷人的罂粟等,由于济慈以他独特的经历和体验赋予其诗歌中的植物别具一格的意象,使他笔下的植物意象有别于其他浪漫主义诗人而呈现了截然不同的特征。这其中又以罂粟意象最为独特。

罂粟(papaversomniferum)色彩艳丽,花型娇美,茎株亭亭玉立,在纤细的花茎上盛开着色泽深浅不一的大瓣花朵,花瓣层层叠叠,绚丽华美。除令人心醉的娇妍外表外,罂粟又具有重要的药效,它是制取鸦片(opiate)的主要原料,同时其提取物也是多种镇静剂的来源,如吗啡、蒂巴因、可待因、罂粟碱、那可丁,对中枢神经有兴奋、镇痛、镇咳、致幻的作用,①“somniferum”的意思就是“催眠”。由此,罂粟可谓一种美到极致又具有迷幻色彩的花。

济慈曾经的职业药剂师经历,深深影响了他对植物的感知。济慈十五岁就跟随外科医生兼药剂师的托马斯·哈德蒙(ThomasHammond)做学徒,因为当时药品成分主要依靠从植物中提取,所以要想成为一名好的药剂师必须非常熟悉植物的属性,包括植物的名称、分类,适宜生长的环境、生长过程等,甚至“一见到它们就应该想起它们的成分和药效”②。济慈十九岁进入伦敦著名的盖伊医院(Guy’sHospital)学习,植物学是济慈在盖伊医院学习的一个重要科目,他一年后通过药剂师考试,取得内科医生的资格。因此,济慈对植物的把握与其他浪漫主义诗人是不同的,这也就决定了济慈能应用专业的植物学知识赋予自己的鲜花意象不同的品质。济慈的身体状况也渗透到他对鲜花意象的应用之中。弃医从文的济慈后来患上严重的肺结核,直至1821年在二十六岁的年纪因病离世,这期间他长期服用鸦片来缓解病痛。也正因如此,罂粟对于患有肺病的济慈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成为他诗歌中尤为重要的一种意象。济慈专业的医学知识使他熟知罂粟所具有的药理性,身为病患者的他又切实体验着这种药效的感受,这使得他诗歌中的罂粟意象更多呈现的是由致幻的药效带来的神秘而又独特的迷幻之美。

济慈在1818年与心爱的姑娘范妮·布朗尼(FannyBrawne)订婚后不久就身患重病,再加上生活困窘,最终使他无法与布朗尼结合。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痛苦,使他的情感总是游走在绝望的情绪、对死亡的预感,以及对美好之境的向往之间。他在诗歌中尽情抒发内心渴求的乐土,力图忘记现实的苦痛,而这一切对济慈来说,常常都要借助服用鸦片(罂粟)带来的幻觉。

在他的传世名作《夜莺颂》(Ode to a Nightingale,1819)里,济慈表达了对和谐乐土孜孜追求的心灵旅程。他在诗歌一开始就描写道:“我的心在痛,困盹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鸩,/又像是刚刚把鸦片吞服,/于是向着列斯忘川下沉;/……”③幻觉让诗人恍若饮下忘川之水,忘却“疲劳,热病和焦躁,/这使人对坐而叹的世界”,心灵直化作轻盈欢快的夜莺,一路展翅,朝着有“花神,恋歌,阳光和舞蹈”的“绿色之邦”寻去,在这乐园之中,时时威胁着诗人的死亡也不再可惧,“死更是多么富丽:/在午夜里溘然魂离人间”。欢悦、动人的诗篇所描述的诗人的理想圣地梦幻而美好,然而在幻觉消失、意识清醒之后,诗人品尝到的却是无尽的空虚和惆怅,“别了!幻想,这骗人的妖童,/不能老耍弄它盛传的伎俩。/……这是个幻觉,还是梦寐?/那歌声去了:——我是睡?是醒?”④

整首诗歌虽然只在开篇提到鸦片,但全篇都是描述诗人吞服鸦片后产生的幻觉。疾病摧毁着诗人的身躯和意志,令他痛苦、麻木,而在服食鸦片之后,随之而来的镇痛效果和致幻性,又让现实的烦忧暂时消失,带来一种虚幻的美好。因此,对济慈来说,罂粟(鸦片)一方面是猛烈的致幻剂,它让诗人产生切实的生理感受:从疼痛、困盹、麻木,到迷醉、忘我、飞升,甚至迷醉于死亡;另一方面,罂粟又象征着虚无的美好,它让人沉浸于幻美之境,感受着与现实的强烈反差。病魔缠身的诗人,通过描述自己服用鸦片后的幻觉,以纤细入微的感官体验和影射的方式,在《夜

莺颂》中向我们展现了一种迷乱又幻美的罂粟意象。

济慈的另一名篇《恩弟米安》(Endymion,1818)描写了希腊神话中月神阿尔忒弥斯与美少年恩弟米安的爱情故事,因为与女神相爱而被罚永远沉睡的恩弟米安,以睡梦者的形象出现在诗中,在梦中寻访他爱慕的月神,全诗笼罩着朦胧唯美、如梦如幻的意境。济慈在诗中写道:“太阳的马车,把光芒射向黄道的狮子座/突然,一张魔床如鲜花般呈现/铺满了殷红的罂粟,圣洁的白藓。”⑤济慈用“罂粟”来铺满床榻,正是为了营造出一种迷幻的氛围,而这张床也被刻意称之为“魔床”,所谓“魔”,即是充满诱惑力之意。铺满殷红罂粟的魔床所营造出的氛围,难免不令人头脑昏眩,意识迷离。随着罂粟的摆动,诗人的灵魂似乎也获得了片刻的安宁,飘飘欲仙。诗歌的意境从此刻开始发生变化,由动态转入静态。诗人在这种宁静的包围中,幻想越变越离奇,越来越朦胧,直到最后沉入睡眠。罂粟的出现几乎每次都会成为诗歌的转折点,它消磨掉诗人最后的理智,使诗人由平静转入痴迷,由清醒进入睡眠,深深地陶醉于唯美的意境之中。

诗歌对济慈来说是脱离现实、进入美的理想之境的途径,他在诗歌中尽情抒写了他渴求的而现实中没有的美好,呈现了“唯美主义”的诗歌特色。他诗中的“美”并不是单纯的外表美,而是一种梦幻般的意境美,是他调动所有感官体验用感觉主义笔法营造出的幻美之境。罂粟,就是能带给他这种意境的诗歌意象,让他在魔幻与迷醉的沉浸中,忘却世间的喧嚣羁绊,享受着美与爱的安眠般的宁静。正是如此,济慈才会在《致睡眠》(SleepandPoetry,1816)中也这样写道:“酣甜的睡眠呵!如果你乐意,就请在/你歌赞的中途,合上我甘愿的两眼,/要不就等到‘阿门’之后,你来/把罂粟催眠的好意洒到我床边。”⑥

这正是罂粟独有的特性创造的独有的诗歌意境。前文提到,约翰·济慈患有肺病,罂粟碱等物质起到了减轻痛苦、极度催眠的作用,能够让诗人暂时摆脱肉体痛苦,忘却现实的烦恼。罂粟的迷醉正好让诗人的想象与心灵完全处于一种无意识的自由状态,使得诗人的想象与感觉保持自然一致,让自己的灵魂化入自然,从而暂时性地彻底摆脱现世的挫折苦难,获得迷幻的美好的诗歌境界,让心中最真实的感情在虚幻的憧憬中完全流露,书写下美丽动人的诗篇。

在另一名篇《秋颂》(ToAutumn,1821)里,济慈又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你有时随意坐在打麦场上,/让发丝随着簸谷的风轻飘;/有时候,为罂粟花香所沉迷,/你倒卧在收割一半的田垄,/让镰刀歇在下一畦的花旁。”⑦诗中描写秋收的农人被麦田里罂粟的浓香所熏染、沉睡在田垄间的场景,宛若一幅充满安详、恬静之美的古典油画,那罂粟神秘撩人的浓香也似乎扑鼻而来,令人迷醉于梦幻般的美好之中。这里的描写,如果没有植物学知识,很容易认为这是由于诗人对罂粟的迷恋而任意将自己对罂粟的情感强加在农人的身上,但事实上,这并非诗人的主观幻想。罂粟科中的角罂粟是一种繁殖力非常强的植物,就喜欢生长在麦田里,与庄稼交缠,令农人收割时头疼不已。所以济慈诗歌中的迷幻的罂粟意象,并不只是虚构与想象的产物,而是在植物学知识的真实基础上生成的真实情感对应物。

济慈的罂粟意象,通常藏匿于许多诗歌里,它鲜少直述罂粟,但也离不开罂粟,它所呈现的“幻美”的意境使济慈的“感觉主义”走向极端,象征着一种诗学意义上的虚无之美,一种崇高的诗的境界,它是诗人心灵真情的寄托,是诗人真情实感的流露和对现实的反抗,是济慈追求和渴望美好的自然呈现。济慈的艺术观、美学观重视的是真实的情感,他曾经说过:“如果诗来的不像长出叶子那么自然,那还不如没有的好!”⑧罂粟意象带给济慈慰藉,激发其内心对美的最高追求,也使我们真切感受到诗人追求的那种虚空明心、宁静致远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对济慈“美即是真,真即是美”(《希腊古瓮颂》,1819),以及后期执着于“以真为美”的审美原则的最精确和完美的诠释。而且诗人本身也坚定不移地相信着,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真美”的理想境界。

①中科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32卷),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2页。

②⑦Donal C.Goellnicht.The Poet-Physician:Keats and Medical Science[M].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1980.p.89,p.1039.

③④彭少健、张素玫主编:《外国诗歌鉴赏辞典2·近代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26页,第1029页。

⑤⑥屠岸:《济慈诗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第299页,第78页。

⑧傅修延:《济慈书信集》,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254页。

作者:张素玫,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英国文学。

编辑:赵红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济慈罂粟鸦片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鸦片种植与甘青社会经济互动(1928—1937)
小学生赏花顺便立了个功:铲除125 株罂粟!
千件羽绒服温暖黑龙江困难退役军人
太平天国与清军的一笔奇葩买卖
济慈的死亡哲学观
太平天国与清军的一笔奇葩买卖
大理石客厅里的罂粟
清末地方财政靠鸦片
歌唱的夜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