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晚唐咏雁诗

2016-07-12张梦颖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名作欣赏 2016年35期
关键词:文人诗人

⊙ 张梦颖[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论晚唐咏雁诗

⊙ 张梦颖[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晚唐社会政局动荡,危机四伏,面对社会的腐败黑暗,晚唐文人曾慷慨陈词,却有人因此遭遇不测之祸,令人哑然,文人们便不敢直言,开始转向写咏雁诗倾诉自己的情感和心声,从而丰富了咏雁诗的内容。晚唐咏雁诗与前人咏雁诗相比,前代文人咏雁往往托物寓怀,晚唐咏雁诗则是更多折射出衰微时代中晚唐文人的末世情怀。在晚唐咏雁诗中,文人们更多表现出消极保守的一面,不再具有积极性的想法追求,发出沉重哀鸣。大唐王朝的一蹶不振,文人幽怨愤懑与哀伤情绪弥漫整个文坛,文人们将咏雁诗作为抒愤遣忧、宣泄哀伤的媒介,对当时社会进行嘲讽批判,对前代咏雁诗题材内容有一定突破,值得探究。

咏雁 消极 哀苦 讽世

一、前言

纵观咏雁诗发展史,宋元学者俞琰用一句话进行了概括:“三百导其源,六朝备其制,唐人擅其美,两宋、元明沿其传。”从《诗经》开始,就出现咏雁诗篇,“鸿雁于飞,肃肃其羽。”(《诗经·小雅·鸿雁》)以鸿雁比喻流浪者,诉说漂泊异乡的游子流亡生活,反映人们对黑暗统治的不满;南北朝时期,文人以旁观者角度写咏雁诗,描写雁的生活规律及习性,专主咏雁;梁代时发生一些变化,文人写咏雁诗开始将人与雁融为一体,以物我交融式角度咏雁,借雁来托物寓意表达情感;至唐代,杜甫将咏雁诗推向一个高峰,写下七首咏雁诗,内容丰富,有专主咏雁,有比兴寄托,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对咏雁诗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咏雁诗内容上较少受到吟咏对象的限制,有更大的主观随意性;晚唐时期,咏雁诗在题材内容上出现新突破。本篇即对晚唐文人咏雁诗进行浅显的分析解读。

二、消极保守的文人心态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开始走下坡路,到晚唐时大唐王朝已经一蹶不振,一往无复地走向穷途末路。唐玄宗殆政依附着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开始了长达十九年的奸相专权之路。李林甫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唐王朝纲纪紊乱,助成了安史之乱。长达了七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再无中兴之日的可能,从此唐王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如此内忧外患的政局形势让晚唐时代文人自觉看不到往昔丽日高天的万里晴空,他们头顶上笼罩着万里阴霾,胸中充斥着惨淡愁云,他们敏感的心灵受到时代衰败的侵袭,遭遇严重打击,他们的精神状态和审美情趣也从以前昂扬奋进充满斗志的开创性积极性一面走向颓靡消沉的保守性一面。晚唐咏雁诗正是文人们宣泄消极保守心态和情绪的媒介,是展现他们内心世界深刻的时代烙印,文人们目所能及的都多是衰败凄凉的事物。在晚唐咏雁诗中,文人们描绘出的都是衰颓没落的场景,咏雁也是在折射自身消极颓靡的心态,是文人自身悲观心理的真实写照。

晚唐诗人陆龟蒙写诗《雁》“南北路何长,中间万弋张。不知烟雾里,几只到衡阳”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本来大雁翱翔在碧蓝澄澈的天空中,在枫叶染红苍茫大地的秋季时节里,再加上与秋水共长天一色,在常人眼里是多么的赏心悦目、让人心旷神怡的景致啊!但是对于晚唐文人来说他们所见情景并不是这样,晚唐文人受到社会时代冲击,充满消极情绪,天空中飞翔的雁在他们眼里看来,就如陆诗中所感触的“不知烟雾里,几只到衡阳”。他们为这一群南迁的北雁担忧着,见雁一群一群地从他们眼前飞过,他们想到雁从北飞向南的长征之路。这漫长的迁徙之路对雁来说是十分严峻的考验,雁为了避寒,为了生存和繁衍下一代,必须向南飞行,在这充满艰难险阻的路途中,会有许多雁儿飞不到目的地;文人为因长途飞行而丧命的雁感到悲伤,消极的心态情绪弥漫开来,只见雁过便联想到雁亡,可见文人心态消极颓靡程度十分严重。此外,更令文人担心的是在雁长途跋涉南飞的行路中,雁们会面临“中间万弋张”的危险,不知有多少个猎人或是以射雁为乐的人,正准备好弓箭指向天空,瞄准着这些无辜又艰辛的飞雁们,其中也会有一箭即中的神射手们等候着雁们的出现。文人忧心忡忡,祈求着这些射雁人可以放雁们一条生路,手下留情。晚唐文人的理想抱负在社会巨变中凋殒,徒留壮志,功业无成。价值失落的悲慨始终寄居在文人的内心深处,担忧雁被人从空中射落正是因自己理想失落遭受打击的折射,内在的心理阴影、壮志难酬的失落从未远离过文人;文人一直在悲观消极地面对人生,凄凉没落是晚唐这个社会时代气氛的概括,也是晚唐文人精神状态的写照。文人心理状态与审美情趣都真实地反映在创作主体身上,晚唐文人悲观消极的保守心理也如实反映在文人们

的咏雁诗中,是文人们在末世里功业无成价值失落后发出的沉重哀鸣。

三、哀苦的感情基调

晚唐社会黑暗,政局动荡,自唐宪宗起宦官专权愈演愈烈,成为唐王朝政治衰亡的祸根,自穆宗以后的皇帝们痴迷于长生不老,食用长生药,不顾朝政,加速了李唐王朝统治的灭亡;晚期农民起义反对李唐腐朽统治,边患问题依然频频发生,唐王朝处于危机四伏、内忧外患的局面,统治岌岌可危,晚唐文人们因而一直处于游宦奔波、飘荡乱离的愁怨中,在其诗歌中布满哀苦的感情基调,体现着艰难时世中个体生命的无限悲凉感和深沉的时代衰落感。

晚唐文人韦应物写诗《闻雁》是在其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有感而作,也是作为艰难时世中无限悲凉和衰落的文人代表之作。这首诗描写由远飞的大雁引起游子对故乡的思念,语言自然、意境凄切古澹,诉说着文人的哀愁幽怨。“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诗人雨夜思归,闻雁而归思愈浓。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孤清的夜,深秋的凄寒,还有空寂的高斋,塑造了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充斥着文人哀苦的感情基调。诗人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孤灯长伴,孤影为侣,外面正逢秋雨淅淅沥沥,不免触动诗人羁旅思乡情怀,这正是当时社会游宦别离文人奔波飘荡的真实写照。“眇”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情态,故园的渺远,云山阻隔,归路迢迢,再加上暗夜沉沉、漫漫长夜以及绵绵的秋雨,使归思更加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更加重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哀愁感。“方悠”二字表明清寂的氛围,加深了自身愁苦之感。“哉”是诗人久久难平的叹息;这个长长的叹息,道尽了无尽思念的哀叹。“淮南”与第一句的“故园”相对,文人由思念中的故园回到今天为宦的淮南,落笔高妙,回到现实境况中。文人独坐在夜深人静下着秋雨的清凉环境里,想到自己贬谪到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此时又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因思乡哀愁而夜不能寐的诗人浮想联翩,思绪万端,更加悲怆万分。诗到这里便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下无声胜有声的结尾增添哀苦愁绪。晚唐文人写诗巧夺天工,含蓄委婉,在巧妙的安排中,以雁鸣托出自身游宦别离带来的忧思哀苦,自身悲怆的心情情思随着寥寥数句不断深入推进,结合诗人被贬滁州的事实,还可以从诗歌中体会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又完美地融入诗歌中,融入萧瑟凄清的秋声秋意中,奠定了哀苦的感情基调,充满着晚唐末世文人心中的悲凉哀怨感以及社会动荡颓靡、时代衰落带给文人哀叹。

四、托物讽世的情感表现

晚唐文人见证了统治者们的软弱昏庸。唐懿宗、唐僖宗荒淫奢侈,好声色犬马;唐昭宗大权旁落,完全被强藩控制操纵。如此无可救药一味衰败的李唐王朝给这时期文人们从肉体到精神上带来巨大折磨,他们曾慷慨陈词直书上谏却有人因此遭遇苦难,令人哑然不再直言。对藩镇军阀的讽刺,对官僚政治的批判,直指朝廷皇帝庇护官僚任其为所欲为,对官员贪赃枉法的愤恨,对统治阶级贪婪冷酷、荒淫奢侈本性的揭露,晚唐文人们把自身感受情绪宣泄在咏雁诗中,托物讽世,进行情感上的宣泄,抒发自己对各类小人的辛辣嘲讽,对不良社会风气的厌恶,对国家统治者不爱惜人才的不满等,将自身经历过的科举不幸、怀才不遇之慨压抑在内心的苦闷愤恨通过咏雁诗倾泻出来,但却怨而不露,言近旨远,词浅情深。

杜牧写诗《早雁》就是晚唐文人用寓托手法针砭时弊、讽刺现实的代表作。《早雁》这首诗写于会昌二年,这一年的八月,回鹘乌介可汗率众突入大同川,驱掠人口、牛马,转战至云州城门。杜牧对时事极度关心,又熟知兵法,对于此次回鹘入侵事件的关注他表现在诗歌中,于是就有了这首《早雁》诗。杜牧想到北方边境人民因为回鹘统治者带兵南下,仓皇逃难,颠沛流离,他心中颇感难过,全篇应用比兴象征的手法,以惊飞四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来寄予自己对战争难民们的深切同情。诗歌第一句“金河秋半虏弦开”即点明了时间、地点和战争的事实。“金河”本应是唐单于都护府的治所,这里泛指北方边境。原本的和平之所现因回鹘的趁机入侵变得硝烟四起,一句“虏弦开”可以看出杜牧对回鹘入侵者的痛恨。秋天的时间点本就十分凄凉冷落,更为此离乱困顿之世染上了一层哀伤之色。紧接“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雁们在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穿一气,显得真切又十分凝练,这时雁受到了惊吓而呈鸟兽散状的情形正与灾难中的流民一样。紧接写“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开始借汉言唐。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冯集梧《樊川诗集注》中注:“建章宫承露盘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以汉代旧事来言唐朝如今统治者的奢靡生活,与前面描写难民形成鲜明对比,揭露这赤裸的社会现实,讽刺统治者只知道贪图享乐不务正业。此外,诗句描写夜晚的月色冰凉如水,宫门处的灯昏黄幽暗,仙掌在其中孤独地矗立,偶尔才有几只征雁飞过带来数声鸣叫,用“孤影过”和“数声来”对比着宫内的奢靡生活,显得征雁无人管无人顾,十分可怜,隐约地可以从其中看出渲染烘托了时代衰颓气氛。诗人以雁来比流民,写雁飞过长安上

空,发出凄凉的鸣叫,却根本无人理会。这不就是对统治者一种无言的讽刺?大雁的习性是秋去春返,所以诗人开始设想等到明年春天,雁儿们可否一一归来啊?可回鹘的铁骑若是还在,我可怜的同胞们又如何能回归他们的家园?这一句以设问的形式体现着关怀,与上一联统治者对难民们的不管不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情感显得更加哀婉与深切。而且更是通过这种联想,想到回鹘军队不去,借以批判朝廷军队无能。尾联“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劝告征雁们就在潇湘停留吧,别嫌弃那里人少清冷,至少那里食物充足。这也是在劝告逃难的人们,就在南方安家吧,既然春天无法归家,就寻一处安生之地立命吧。对雁们的劝诫实质也是对自己对同时代文人的劝诫,同时也是劝慰旁人抽身的忠告,更是对黑暗社会的无情嘲讽。全诗通篇无一语批评执政者,但在秋天就设想次年春天胡骑还在,则朝廷无力安边之意自明,以高妙的艺术对统治阶级的无能进行嘲讽。

五、小结

晚唐社会的动荡腐朽让晚唐文人们充满无限悲凉感和衰落感,凄凉衰败没落的时代气氛影响着文人对创作主体的切入点,文人们或运用状物传神或物我交感或托物传情的方式手法表达对自身价值失落的悲慨,抒发飘荡奔波的愁怨苦痛。政治的黑暗、朝政的腐败、统治者的丑恶嘴脸,让晚唐文人们对国家不抱任何希望,产生心理压抑和情感怨愤,心态变得消沉保守,开始以托物讽世抒发心中哀苦愤恨。晚唐咏雁诗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艺术手法多样,题材内容上也有一定的突破,值得探究。

[1]俞琰.咏物诗选[M].成都:成都古籍出版社,1984.

[2]刘国蓉.晚唐咏物诗论[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3]刘国蓉.从咏物诗看晚唐文人末世情怀[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1).

[4]郑崇德.杜牧寓言诗《早雁》赏析[J].名作欣赏,1983(10).

[5]冯集梧.樊川诗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作者:张梦颖,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文人诗人
最帅的诗人
邱雁芳 石间文人气
“诗人”老爸
文人吃蛙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中国当代八大文人书画名家艺术风格论
邵洵美:文人中的性情中人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