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框架的构建与国际贸易新战略问题分析

2016-07-11吕吉春

市场观察 2016年6期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监督制度国际贸易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产品为主导的贸易模式转为以全球价值链为主导的贸易模式,并由此引来了新一轮开放型经济体制和国际贸易战略的改革。文章通过分析国际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深入探究新形势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框架的构建与国际贸易新战略问题。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国际贸易;战略调整;国际化资本账户;监督制度

国际贸易战略的制定和调整要考虑到本国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特征和生产阶段、全球贸易发展趋势、国际贸易最终实现方式和经济管理体制等众多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新的发展形势使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和对外投资大国,这也对我国经济体制和国际贸易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重大举措。本文所探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国际贸易新战略是在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对经济体制框架、国际贸易战略和国际贸易管理体制进行相应的构建和调整,最终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部署。

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国际贸易新战略的背景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国际贸易新战略有着其深刻的国内外背景。准确把握全球经济趋势和发展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保障,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框架的构建离不开全球贸易链的推动。以国际形势来讲,区域贸易安排和多边贸易体制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目前经济全球化贸易体制正在进行新一代的国际建构。

(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国际贸易新战略的国际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入以全球价值链为主导的新阶段。国际生产体系、商业业态与贸易投资格局与全球价值链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也造就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新趋势。在全球价值链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全球贸易中中间产品贸易份额占全球货物贸易总额的百分之六十左右,远远高于最终产品贸易份额。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全球经济的生产、贸易投资体系都随着经济发展的趋势发生新的转变,生产与投资之间由传统的替代关系转为互补关系,国际贸易之间日益融洽,跨越国界的贸易、投资之间的最大障碍也由关税转变为“边境内”的监管、非关税壁垒和贸易服务的行政管理。1994年乌拉圭回合协议为主的WTO贸易规则和贸易政策已经不适用当前以全球价值链为代表的新贸易模式,难以满足跨国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发展要求,于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迫切需要制定新的贸易投资国际规则,实现与全球价值链的无缝结合,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保持本国经济贸易的领先竞争力。

自2001年11月多哈回合谈判启动以来,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因利益、需求点的差异导致多边贸易谈判陷入僵局。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之间的合作加速了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的发展与巩固,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据统计,到2015年4月为止全球已签署了449个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其中近十年签署的区域贸易协定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尤其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贸易大国纷纷签署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推动着区域经济集团的扩展,进一步引导着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签署的规模庞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全球经贸格局和国际经贸规则随之转变,使得各发展中国家倍感压力,不得不调整本国的贸易策略,以适应更高水平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国际贸易环境。当前全新的区域贸易协定不仅包含了贸易自由化所涉及的关税及非关税贸易行政管理,而且包含了贸易生产、服务、投资自由化争端保护标准、解决机制、环境标准、劳工标准和竞争政策。

(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国际贸易新战略的的国内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资本净输出大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也在2010年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产业配套能力强、市场广阔、资源丰富、国际化经营能力和企业创新力也在不断地提高,这为中国扩大经济开放,在经济全球化中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构建双边和多边的自由贸易体制为中国巨大的生产能力提供稳定的国际环境,而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又为更加自由、便利的贸易体制的构成提供了市场基础。因此,这些因素都要求我国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国际贸易新战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多边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为以我国为核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体系的构建提供行政基础,建立更加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2010年以来我国传统的重商主义贸易政策难以适应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出口导向驱动,所以中国需要在巩固国际贸易优势的同时,还要引进研发先进技术创造更加高级的生产要素来升级优化国内产业结构,促进中国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加大服务业与农业等领域贸易经济开放,调整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结构。随着新一轮开放型经济的到来,我国必须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国际贸易新战略,妥善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带来的挑战,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抢占先机。

二、新形势下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

开放型经济体制指的是以自由贸易理论为指导,以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为基础,按照市场经济机制和规则进行管理活动的经济体系、运行机制和法律制度。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之间自由分配,达到全球资源最优化的配置是开放型经济最主要的特征,因此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总体目标是在满足中国对外开放和适应经济全球化形式的前提下,建立全方位、立體化、网络状的经济贸易机制,推动全球生产要素、商品和服务的多向流动,最终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市场的高度融合,优化升级我国经济的转型。根据分析开放型经济体制特征和目标,我们可以得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自由化与便利化的贸易制度。开放型经济最主要的诉求就是贸易的自由化与便利化,WTO为市场经济的开放做了重大贡献,但因WTO规则制定于1994年的乌拉圭回合协议,其涉及的内容仅仅停留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制度安排上,在账户开放、要素、服务、商品等领域涉入宽度与广度都已无法满足当前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价值链发展日益常态化,国际贸易之间的最大障碍现已成为边境监管、贸易壁垒以及繁文缛节的行政管理,贸易自由化与开放化的政策实现了将终端产品转为全球价值链、将产品贸易转为服务贸易、将生产要素转为要素整合。因此,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增加贸易机会,减少生产成本,破除贸易壁垒,并以此为依据调整国内经济体制、规制与政策。

第二,建立开放的国际化资本账户。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已逐步取消国外金融机构进驻中国的业务与地域制约,且放宽了国外证券金融公司的股权与业务限制,可谓是为金融国际化迈出坚实的步伐。但由于开放型经济在运营过程中的诸多限制,严重制约着金融市场化和开放经营,我国迫切需求通过国际化的金融发展理念来为资本机构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建立开放的国际化资本账户必须要积极探索国际化、市场化金融发展理念以及金融监管,打破制约金融发展的体制,让市场在金融配置中发挥其决定性作用。我国要建设具有良好品牌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开放型金融机构,必须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秩序规则的规划与制定,推行全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将人民币国家化的进程加快,實施“走出去”引导战略,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建设能力,确立利率、汇率与信贷等金融机构的改革方向。

第三,建立安全高效的监管制度。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为我国监管制度和监管能力带来更多的挑战,我国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时要坚持政治底线,在防范风险、做好风险评估、最大化排除风险的同时,还要对新的经济体制进行科学求证,构建健全完善综合的监管制度,提高我国政府的监管能力,使我国经济在国际贸易中处于相对安全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要对产业开放的程度做好预测,将产业开放后面临的风险做到心中有数。另外,中国传统的监管制度使重视前期的审批,但后期的监管及风险监控却没有受到完全的重视。我国要建立安全高效的监管制度,就必须对发生在我国境内的任何股权投资和并购进行依法严格审查,将国民经济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开放国际化资本账户后,政府要建立资本数据共享与分析检测体制,以防止资本的大出大进,筑立好监管的防火隔离墙。

三、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下国际贸易新战略的调整

国际贸易新战略是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框架与对外开放贸易的结合,以促进经济改革的发展广度与深度。国际贸易新战略要求我国要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有力结合,全力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的相互促进,促进国际生产要素、商品与服务的自由流动,达到全球资源最优化的配置,引领国际竞争经济合作的新优势。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下国际贸易新战略的调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际贸易中角色的调整。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已逐步融入到国际贸易体系之中,成为全球贸易治理中的参与者,这也是我国参与多边贸易以来在全球贸易治理中的角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国际上崛起,并且这些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贸易治理中的地位强化,由此引发了全球贸易主导角色的变动以及治理结构的调整,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价值观和利益冲突,迫切需求对全球贸易治理结构的调整。我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需要在全球经济贸易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因此,中国需要调整在国际贸易中的角色,由参与者向主导者转变,代表各新型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多边、双边、区域等层面争取更多的利益,稳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平衡。

第二,国际贸易中发展战略的调整。在以全球价值链为基础的生产模式下,已改变了国际生产与分工的基本形态,使商品生产产业链中原料、加工、制造等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整合,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中国贸易发展战略正向着全球价值链导向调整。中国贸易在全球贸易中所处的地位及发展程度是以附加值贸易统计为基础的,国与国之间产品、产业优化分工的新型贸易模式将不同要素集中调整,将传统的产业政策向着以价值链为基础的产业政策逐步调整。商品、投资、服务等诸多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转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政策不仅损害实施国的正当权益,而且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因此,必须顺应价值链的形成和升级需要来安排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我国要实施国际贸易新战略必须在新的视角下调整贸易保护以及关税,充分利用贸易保护政策与使用需要,深化研究全球价值链,提升商品贸易相关的服务水准,构建国际贸易的新型生产网络。

第三,国际贸易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是促进一国经济贸易发展的重大改革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和国际贸易地位。我国自十八大以来一直在强调要将促进经济发展的立脚点转移到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上,全面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将传统的数量扩张转变为提升质量。这就要求要加快优化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要由低技术产业向着高技术产业、低附加值产业向着高附加值产业优化升级。对于一些纺织品、皮革之类的低技术制造业,要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将比较低端的生产环节转移到非洲、东盟等地区。对于一些化学品、非金属矿物质产品和基本金属制造等终极制造业,要提升技术革新水平,将其发展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对于一些电子电器、光学设备等高级制造业,要深入研发生产技术,掌握核心科技,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合作,努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使产品在国际贸易具有核心竞争力,促进国际贸易的多元、平衡发展。

四、结语

国际贸易战略是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放型经济体制下贸易制度的必要制定。区域贸易安排和多边贸易体制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自由流动,并且以市场为导向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我国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国际贸易新战略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建立自由化与便利化的贸易制度、国际化的资本账户以及安全高效的监管制度,并合理调整国际贸易中的产业结构、参与角色和发展战略,将我国转变为国际贸易中的主导者,充分发挥我国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崔凡,屠新泉,樊瑛.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5).

[2]马章良.中国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2,(4).

[3]李文锋.全球供应链运营模式对提升我国外贸核心竞争力的启示及思考[J].国际贸易,2011,(11).

[4]宝旭.试论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1,(19).

[5]钱树静,徐洁等,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理论与现实[J].经济问题,2011,(11).

作者简介:吕吉春(1990-),男,贵州威宁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贸易。

猜你喜欢

开放型经济监督制度国际贸易
航天一体化独立质量监督制度的建设与实践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浅谈值班律师监督制度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
自贸区建设背景下湖南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
浅析赣江新区给南昌带来的红利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的内蒙古开放型经济发展策略
现行政府采购监督制度分析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