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策略研究
2016-07-11邹仁仕
邹仁仕
摘 要:从个体成长的角度来说,小学生都处在需要确立是非观和基本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德育教育,不断培养小学生的基本社会道德意识和思想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小学校长的视角探讨了当今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生成原因,然后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解决该问题的具体的创新策略。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能够促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工作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进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小学德育工作;小学校长;德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有关教育方面的新举措,有关教育全面性、公平性以及教育创新和教育质量的问题,再度成为传统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去关注和重视的普遍性话题。
笔者认为,小学校长在日常教育和管理过程中不能仅仅只是行为的决策者,更是学校教育发展方向的引导者和推动者。
笔者所在的学校自全面推行实验改革后,已经正式确立“用爱心与责任心奠定幸福的人生”为办学理念,开展女子足球传统学校特色建设、舞蹈教育特色建设,全面推进落实艺术教育三年规划,为实现学生文化与体育、艺术课程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而在这样一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下,德育工作该如何开展、校长该如何引领全校教师开展德育工作,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的问题生成
德育工作的教学效果依托反馈来体现,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所反映出的任何有关基本道德品质以及社会公德心理的缺失、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有关教学方法和策略选择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弊端,都是能够彰显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新雅街广塘小学(以下简称“本校”)德育工作存在问题的。
1.尊重心理的缺失
以人为本,以德育人,因此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就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的绝对尊重。这种尊重不仅包括礼貌待人,也包括对个体成长过程中的思想认知以及心理状态的了解。
当今社会,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而在达成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学生在学校内不单是知识求知者,更是立足社会、立足世界,自由成长的生命个体。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知识,学会做人的道理,最终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独自面对风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为此,学生要不断接受各种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社会由于在漫长发展过程中长期为应试教育所制约,所以多年来教师、家长对孩子成绩和分数都会过度关注。大量的作业、补习班,归根到底都是应试教育影响的结果,真正对学生成长情感、价值观塑造的教育方式少之又少。应试的指挥棒制约着学生的思维,压迫着家长,使他们自小就看重孩子的分数、美化分数,而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很多学生不断压抑自己、无法遵从内心有关兴趣爱好的本质性诉求。
但事实上,所有学生都是有自尊、独立发展的个体,因此学校有必要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和作用下,改变这一枯燥、缺乏关爱性的教学行为,创设更多的教育情境,营造更好的教育环境,来推动学生自身兴趣爱好的自由发展。
2.创新意识的匮乏
据笔者观察发现,目前很多小学所展开的德育工作大多浮于表面,缺乏对学生自身发展本质性的探究。
但事实上德育作为一门非独立性的教学课程,需要教育工作者从整体上将其与学生的发展状态进行有效衔接,形成极具稳定性、层次性和科学性的教学系统。
而且从教学内容来看,很多教师由于对德育工作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大多习惯于在课堂上进行泛众化的空洞式理论教学,缺乏具体性和目的性,也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对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更缺乏可操作性。
举例来说,目前很多学校在开展德育活动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活动的规模化、表象化,所以活动看似搞得热火朝天,很多师生忙里忙外,但互动一旦结束,学生所收获到的实际内容却微乎其微。这就是因为活动举办者过于传统的思维,没有站在一个创新的视角对活动进行预判和设计。
鉴于以上这些问题与弊端,本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将德育工作与本校的特征联系起来,注重德育工作与艺术教育的融合。例如,本校积极推崇校园文化建设,在每层教学楼走廊按层次设置道德文化墙,为落实学校的育人理念,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精心设计,营造浓郁校园文化氛围。
二、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策略
1.以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为出发点
小学生是生命的个体,小学是小学生人生成长和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自小培养小学生自尊、自爱的品质,小学校长一定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尤其是和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老师,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作为出发点,以尊重和理解学生为基础,关爱学生、帮助学生,切实解决学生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困难,为接下来一切德育工作的开展做好铺垫。
人非草木,当教育工作者能够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帮助和尊重时,即便小学生并不如成人世界那般“好恶分明”,也会在自身成长过程中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是非感,表现出明显的好恶情绪。
当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关怀,感受到自己的理想、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能够得到教师的理解和支持时,必然会愿意听从教师在其他方面的建议,听取教师所教导的有关学习上、生活上乃至人格成长上的道理和原则。
那么在此过程中,校长需要把控的就是引导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更多发展机会,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让学生拥有更宽广的舞台,从而让他们享受到被尊重、被关注、被关爱的感觉。
2.创新德育内容,丰富其内涵
德育工作和学科教育工作一样,只有彰显出时代特色,坚持与时俱进,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贴近学生、反映社会需求。鉴于此,校长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引领教务人员适时做好德育的改革工作,适时拓展小学德育内容。
比如,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道德意识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学生付出、奉献、自立自强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学校多方位拓展宣传渠道,开展“校园文化月”和“道德品质月”等宣传活动,让广大师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不断感知为道德文化所熏陶、所感染的力量。
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统一命题的主题班会活动,积极开展有关生命教育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品质、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
对于所有小学生来说,他们成长方式的选择、行为习惯乃至个人兴趣爱好,都是可以在后天教育中对积极方面加以培养,对消极方面加以改进的。但是个体对生命的尊重,为人处世的道理,则必须自小开始培养。广大教师要帮助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即把好关卡,找准定位,那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才有可能学会自尊和自爱。
3.爱与严相融合
当今社会,教育是夹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一种存在,在笔者看来,很多学生家长对儿女过度溺爱,舍不得打、舍不得骂,有些甚至到了放任自流、不愿管理的地步,即使孩子做错了事也不加以劝导。更为严重的是,家长自身的一些不良做法常常还会影响在校教师,如很多家长根本不愿意看到教师对孩子的过度管理,对教师严厉的管理颇有微词,以至于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重不得,轻不得,根本无所谓管理和教学效果。
但事实上,对小学生个体而言,其心理上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辨别是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只要教师在充分给予其尊重的情况下进行管理,将关爱和严厉进行很好的融合,反而能不断提升他们自我约束能力,使其快速成长。
当然,对于教师而言,在这个环节中需要家长的高度理解和支持。教师可以通过跟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在校情况和家庭学习情况,让家长成为学生在家里的监督者,让教师成为学生在校的管理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德育工作中所秉承的“爱”与“严”并施的理念积极地推行下去,获得家长以及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4.以身作则,发挥校长的德育表率和协调作用
首先,校长作为小学德育工作当中极为关键的一环,需要有效引导教师,尤其是奋战在德育工作一线的班主任老师和品德与社科学科的授课老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其次,教师需要明确自身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要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水平,提升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的思想意识。同时,鉴于小学生本身拥有强烈的模仿心理和学习意识,教师还要为学生做好表率作用,一言一行、情感态度都要具有师德风范。
再次,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也是校园文化以及校园建设发展的重要一环,学校方面要积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让不同教研机构、不同年级组、不同学科之间通力合作,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开设职业道德技能培训课程,为教师的发展与成长构建平台,保障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最后,校长还要致力于构建与社会上互动传媒以及落地媒介之间的文化互动效应,将更多有益于青少年成长的新闻内容和道德事件纳入教学体系,对于违反人类发展规律、有害身心的内容予以迅速撤除。
三、 结论
开展小学德育工作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获得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行为的相关知识和记忆,对于小学校长而言,不仅要站在学校的高度对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宏观调控,还要把握整个德育工作的方向,通过引导创建有理想、有道德价值的活动形式与教学内容,帮助营造其乐融融、快乐向上的教学氛围,达成德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提升小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为其以后的求学发展、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香兰.中小学德育管理创新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观[J].教育科学研究, 2010,(1):22-24.
[2]黄渊明.浅谈中小学德育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 2010,(13):164.
[3]王纬虹,杨 博,周鹊虹,等.网络时代中小学德育创新现状与对策——以重庆为例[J].中国德育, 2010,(5):26-30.
[4]刘友霞.互联网时代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的三大平台[J].现代教学, 2015,(6):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