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模式探究
2016-07-11刘羽
刘羽
一、理念依据及自我观点
(一)理念依据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当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也就是说,要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学生主动的观察、描述、操作、猜想等,并在这些丰富的活动中进行交流,让他们亲身经历,体验如何“做数学”。
(二)自我观点
数学源于生活。因此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数学思维。分析本课教学目标,梳理出学生要感知的四个台阶,从学生最近思维发展区需求突破,进行学习层次的安排和创设需要的教学条件,从而达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分析及台阶层次安排
(一)教学内容分析
《平均分》是建立在一年级学习简单分类和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认识除法的基础。为今后学习各种除法、除法应用题及分数的含义打下基础。
该教学内容分四部分:首先创设孩子们春游准备活动食品这一情境,由分水果引出“平均分”, 然后结合例1的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认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接着通过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索平均分的方法。最后安排一系列的平均分活动,让学生应用平均分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台阶安排
1. 《平均分》教学内容产生式分析
如果要充分让学生感知平均分是在生活中实际产生的数学问题;那么创设情境,参与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如果要理解平均分的含义;那么利用具体情境,通过对比训练感知平均的含义。
如果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平均分的方法;那么充分放手,让学生实践操作,懂得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
如果要让学生运用平均分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么进行巩固和层次练习,熟练运用平均分解决问题。
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平均分的方法,能将具体事物平均分。
(3)通过动手操作、尝试探索、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体会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
(4)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将具体事物平均分。
4. 教学难点
尝试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教学流程及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一)引入,接受支架:创设情境,渗透平均分
1. ppt展示羊村果实丰收了,村长要将这些水果奖励给小羊们(图片展示)
引导同学观察图片信息,村长决定首先奖励最勤劳的喜羊羊和美羊羊,请同学们帮忙把6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羊,可以怎样分?
学生自己同桌讨论,寻求方法。
预设:孩子们可能找到三种不同的分法。(1、5,2、4,3、3)
师:可是,哪种分法才能让“喜羊羊”和“美羊羊”都满意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
2. 教师顺势引导,你可以试着为这种公平的分法取个恰当的名字吗?
同时揭示课题,板书:平均分
(设计意图:为了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大胆舍弃了教材中的教学背景,运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喜羊羊”故事为线索展开教学。导入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最公平。
任何新知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教学中,我抓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充分考虑在学生的旧知的起点上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由村长奖励分桃子这一具体情境引入“平均分”,让学生意识到,平均分是一种公平的分法。我们学习平均分,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学生用自己的理解给这种分法取名字,加深了他们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二)处理,转换支架:尝试探究,理解平均分
1.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展示懒羊羊分水果情况,学生观察,香蕉和苹果的分法一样吗?
(2)什么地方不一样?你能帮助他重新进行平均分吗?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设计,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探索平均分,进行移多补少的数学思维训练。)
(3)巩固练习,请小老师判断这些是不是在平均分
(设计意图:及时判断一组分法是否是平均分,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2. 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1)尝试动手平均分
师:村长慢羊羊觉得同学们分得不错,决定将一袋子桔子交给同学们帮他平均分给5只小羊。
请同学们自己拿出桌上的学具,同桌尝试分一分。
(2)演示、讨论平均分的方法
师:谁能上台来演示自己是怎样分的呢?
(学生上台展示分的方法)
师:这样的分法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教师通过电脑演示:
1个1个的分,2个2个的分,直接一份一份的分
(3)优化平均分的方法
师:有这么多种平均分的方法,你喜欢用哪一种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学生用学具代替桔子,分组合作去自主尝试、探究平均分的方法。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的实践活动,为每一位孩子都提供了动手、动脑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尝试探究的精神。同时孩子们在自己的操作和与别人的交流中,体验从原始化平均分到最优化平均分的过程。众多分法体现出孩子们思维的不同层次,也体现出新教材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以此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先试后导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将学生推到学习的主动地位。)
(三)确定成果,产品支架:解决问题,应用平均分
做一做巩固训练:教师通过ppt展示,引导学生完成。
(在本环节,设计对例题的巩固练习。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掌握平均分的分法。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四)优化成果,创新支架:拓展延伸,深化平均分
1. 层次练习:羊村收获了18个草莓,“邀请小兔朋友们来品尝,要让每只小兔得到的草莓同样多,可以邀请几只小兔,每只分几个草莓”。
老师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目要求。
分小组展开通论,你觉得可以邀请几只小兔?每只小兔可以分得几个草莓呀?
师:为什么有人说是:2只小兔,有人说是3只小兔,还有……
这些分的方法都对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首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在这里,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动手操作,去寻求解决的方法。)
2. 寻找生活中的平均分
师:平均分的用处真大,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分?
学生发言,教师ppt展示生活中运用平均分的例子。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
四、自我评价及教学预期
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的转折开始期。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本节课的设计采用“创设情境——尝试探索——实践应用”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在分一分的数学活动中,初步感知平均分现象;再引导学生探究,操作“平均分”,体验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再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一步体会了除法平均分的意义,培养了他们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整节课以帮助羊村分果实的故事为引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通过本课教学,将生活情境自然引入到数学课堂中,初步感知平均分现象,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探究,操作“平均分”,体验从原始化平均分到最优化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再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